小说专题训练------叙事的对话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上的天空
钟求是
朱一围病逝三个月后的一天,他妻子筱蓓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帮忙处理掉家里的藏书。筱蓓说:“吕默,这些书是随着一围的,一围一走,它们早晚得散了。”筱蓓又说:“儿子对这些书正眼都不瞧一下……我不图钱,要是能找到合适的去处,一围会高兴的。”
这是个有点突然的求助。我握着手机想了几秒钟,又想了几秒钟,才慢着声音应接下来。我当然明白,筱蓓把此活儿交给我,不仅是因为我原先在市图书馆当过差,容易找到收留这些书的地方,更是因为一围朋友稀少,对这种事能够上心的也许只有我。
我依着记忆算了算,一围的藏书应该有四千余册,其中作家签名的有三四百本。这些藏书在一围手里很受宠,是家里的座上宾,所以占着家里的一间大屋子。儿子对文学书籍压根儿瞧不上眼,显然无意继承父亲的爱好。现在一围抽身而去,这些书自然也就失去了贵宾身份,它们的存在有些喧宾夺主。
我左右琢磨了一天,又打了一天电话,大体上把事情办妥了。四千多册书分成两拨儿,捐给两家区图书馆。区图书馆不仅可以上门取书,还颁发损赠证书。其中一家更是拿出诚意,准备专门立一个捐赠书柜。这就有点意思了,至少对一围来说是个安慰。
我把情况跟筱蓓一说,她连声说谢谢。她表示这两天就把书收拾好,分成两组。我提醒说:“那些签名书送图书馆不合适,别让他们拉走。”
筱蓓说:“你的意思是签名书……另有价值?”
我说:“签名书价值可大可小,你先收在家里。”
筱蓓说:“吕默,一直等我老了,我可能也不会打开这些书,还是早点让别人去看吧。”
我停顿一下,说:“那好……我另外想想办法,反正不能亏待了这些书。”
话儿说出来顺嘴,真做起来却不易。若赠送给图书馆,有朱一围三个字在扉页上,这些书到底派不上用场。若放在网络书店上一本一本地卖,不仅费劲儿,也会惹得一围在那边不高兴。当然了,我也想过由自己接管,存住朋友的遗物,但我现在也没了藏书的兴致。更重要的是,我在心底里还是尊重这批书的,觉得它们应该有更好的投奔之处。
这批书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书的作者大多是国内或省内的知名作家,笔下的文字和故事上得了台面;二是因为一围为求签名费了不少心思和时间。又想起了一围。往前一些年,有一天晚上,我们俩因为一位共同的朋友在聚会上相遇。本来那次聚会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交集,但大约是因为我的图书馆职员身份,一围第二天便联络了我。一围说自己在邮局工作,却不喜欢收集邮票,倒喜欢收集文学签名书。我问他,为什么玩这个,是因为喜欢读小说诗歌吗?一围嘿嘿地笑,说总得找点儿有趣的事。如此开了头,一年跟着一年下来,我竟成为一围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
我是在第三天才想到一个不错主意的。城市之大,免不了重名,我想尝试找一位名字也叫朱一围的人。这些书在其他人眼里没价值,但到了姓名为朱一围的人手里,也许就有价值了。若新的朱一围喜好或敬重文学,那更是书之善缘。
我在脑子里编好寻人赠书的一段话,从微信朋友圈发出去。大约这种事比较好玩,很快便引来一大群人的点赞。有人留言:纸书存之,可添雅气。又有人留言:我百度了一下,没见到朱一围的名字。也有人表示:此等趣事,我已特发。
尽管这样,我对找人之事并无过多的期待。朋友圈热闹半小时便过去了,而朱一围的名字确实稀罕,这个城市很难说有第二个朱一围的存在。
过了两日,有人在我手机里请求添加朋友,并提示与寻人赠书有关。我点了接受,对方是一位号称“衣艺者”的女士。
“你是哪一位?我认识你吗?”我问。
“你不认识我,但我知道你叫吕默,我帮你找到了一位朱一围。”
我吃了一惊:“还真有人也叫朱一围?线索靠谱吗?”
“不是线索,是实物,他是我男友。”
我发出一个疑问:“那他为什么不亲自现身?”
“我想把书拿到手,给他一个惊喜。”
我说:“那我怎么相信确有其人?”
“人民币比身份证更可靠,我是准备用钱买书的。”
我问:“用钱买书?你知道有多少本书吗?”
“我知道你那位朱一围留下不少签名书,我全买下,我姓陈。”
我又吃一惊,之前发出的寻人文字比较简单,没说一围的病逝,也没说书的数量,看来这位“衣艺者”有备而来。不过真用钱买书,倒说明对方对这批书是看重的。我们约定了第二天晚上见面。
按约定的时间,我提前了一点去了一围家。筱蓓开了门,直接引我进入书房。书已经基本清空,只剩下靠里的书架还饱满着。我抽出几本翻到扉页,上面均有作家署名,署名之上则题“朱一围先生一阅”“朱一围先生正之”等俗语,也有一本亲昵些,写着“朱一围先生在阅读中进步”。可以想见,一围待在这间书房里,回味着与“一阅”“正之”“进步”这些词儿相关的签书场景,心里是多么的受用。
正走着神儿,外边响起敲门声。筱蓓走过去,将一位女士领进书房。这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身形微胖。她似乎有点紧张,见到我,才笑了。
我问:“是陈女士吧?”
“你叫我陈宛就好。”
我指着筱蓓:“她是这儿的主人,书的事她说了算。”
筱蓓说:“没关系的,这种事讲的是缘分。”
陈宛点点头,眼睛慢慢地扫一圈屋子,走到书架前直着脖子看。她抽出一本瞧了瞧放回去,然后手伸到上格取下一本蓝皮书,目光停在了封面上我凑近一步瞥了一眼,是小说《第七天》。陈宛说:“这一本好。”说着打开扉页细细地看,她感觉好熟悉,仿佛淘到了一见如故的藏品。她心里有底了。陈宛问:“为什么要把这批书处理掉呢?”
我看一眼筱蓓,筱蓓说:“我老公……一走,这些书就用不上了,放着也是放着,还不如找个用得上的地方。”
“为什么说还不如呢?剩下这些书,也不算太占地方。”
筱蓓沉默了一会儿:“人走了,这些书却像是一种提醒,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好吧。我提个数字,你们看合适不?”陈宛伸出两根手指:“二十万。”
我心里一惊,筱蓓的眼睛使劲睁大了一下。书房似乎安静了片刻。我用手摸了一下鼻子,说:“你开的这个价,含有附加条件吗?”
陈宛摇摇头:“没有。这么多签名书,值这个钱。”
筱蓓说:“您这样说我挺欣慰……我能不能知道,您是做什么的?”
陈宛淡淡地笑了:“别以为我很有钱,我相信我这么做,他会高兴的。”
在我的眼里,两个女士的脸上都渗出了满意……
(有删改)
1.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注]躺下
[美]海明威
我躺着睡不着的时候自有种种消遣的方法。我脑子里会想到小时候一直去钓鳟鱼的一条小河,我还会在心里想象出我仔仔细细沿河一路钓鱼的情景;凡是大木头底下,凡是河畔的每个湾口,深潭和清澈的浅滩,我都一一钓个明白,有时钓到鳟鱼,有时钓不到。晌午我就不钓鱼,吃午饭了;有时在小河对过一根木头上吃;有时在高坡的一棵树下吃,我一向吃得很慢,边吃边看着身子下面的河流。我的鱼饵往往用光,因为我出发时总是只在一个香烟罐里带上十条蚯蚓。每当我用光了,就得再找些蚯蚓,在雪松遮住太阳的河坡上有时很难挖,坡上没有草,只有光秃秃的湿土,我常常找不到蚯蚓。虽然我总是找到一些当鱼饵的,可是有一回我在沼泽地就偏偏找不到鱼饵,只好把钓到的一条鳟鱼切碎当鱼饵。
不过有几天夜间我没法钓鱼,在那几天夜间我完全清醒,就反复祈祷,想法为我所有认识的人祈祷。可是,有几天夜间,我连祷告词都忘了。我想来想去只想到“在地上如同天上”半句,于是只好从头想起,完全没法记住。我只得承认自己记不得了,放弃做祈祷,试试想些别的事。所以有几天夜间我就尽量回想世界上一切走兽的名称,想完了再想飞禽,想完了再想鱼类,再想国名、城市名和各种各样食品名,以及我所记得的芝加哥街名。在这一夜,我就听蚕吃桑叶了。夜间蚕吃桑叶你能听得一清二楚,我就睁着眼睛躺着,听蚕吃桑叶了。
屋里另外只有一个人,他也醒着。我听他没睡着有好一会儿了。他不能像我这样安安静静躺着,因为,也许,他没有那么多睡不着的经验。我们都躺在垫着稻草的毯子。上面他一动稻草就窸窸窣窣响,屋外,离前线七公里的后方虽然也有夜间的声响,但是跟屋里暗处细小的声响不同,屋里另外那个人尽量安安静静躺着。后来他又动了。我也动了,所以他知道我也醒着。他在芝加哥住了十年。1914年他回家探亲时,他们把他当成兵,拨给我做勤务兵,因为他会讲英语。我听见他在听,就在毯子里又动了动。
“你睡不着吗,中尉先生?”他问。
“是啊。”
“我也睡不着。”
“怎么回事啊?”
“我不知道。我睡不着。”
“你身体舒服吗?”
“当然。我没事。就是睡不着觉。”
“你想要聊一会儿吗?”我问。
“好哇。可在这鬼地方有什么好谈的呢?”
“跟我谈谈芝加哥的事吧。”我说。
“啊呀,”他说,“我都跟你谈过一回了。”
“跟我谈谈你结婚的经过吧。”
“这事我跟你谈过了。”
“你看咱们谈话会把大家吵醒吗?”我问。
“不会。他们听不见。反正他们睡得像猪。我就不同,”他说,“我太紧张。”
“中尉先生,有什么心事让你睡不着吗?我从没见过你睡觉。自从我跟了你以来,你夜里就没睡过。”
“我不知道,约翰,”我说,“今年开春以来,我健康状况就一直不妙,一到夜里就让我心烦。”
“就跟我一样,”他说,“我本来就不该卷入这场战争。我太紧张了。”
“也许会好转的。”
“我说,中尉先生,无论如何,你干吗也卷进这场战争啊?”
“我不知道,约翰。当时,我要吧。”
“要,”他说,“那理由太不像话了。”
“咱们不该大声说话。”我说。
“他们睡得像猪,”他说,“反正,他们也不懂英语。等仗打完了,咱们回国,你打算干什么?”
“我要在报馆里找份工作。”
“在芝加哥?”
“没准。”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觉?”
“不,我现在睡不着。我现在毫无睡意,中尉先生。我说,我倒担心你不睡觉。”
“没事儿,约翰。”
“想想看,你这么年轻的小伙子不睡觉,真是。”
“我会睡的。一会儿就行了。”
“你一定要睡。一个人不睡觉挺不住啊。你犯什么愁吧?你有什么心事吗?”
“没有,约翰,我想自己没有心事。咱们想法睡一会儿吧。”
“行,中尉先生。我再试试。可你别忘了我说的话。”
“我不会忘记,”我说,“现在咱们睡一会儿吧,约翰。”
“行,”他说,“希望你也睡,中尉先生。”
我听见他在垫着稻草的毯子里翻身,后来就不出声了,我听着他呼吸均匀。接着他就打起呼噜来了。我听他打了好一阵子呼噜才不再听他,一心听着蚕在吃桑叶了。蚕不停吃着,蚕粪在桑叶间掉落。
(有删改)
[注]“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患了严重的失眠症,在夜间总是无法入睡。
2.海明威擅长用对话作为叙述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述这种手法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一小件
雷蒙德·卡佛
“他走了。”她说着,继续轻拍他的肩头。在他的抽泣声中,安能听见厨房里咖啡壶的嘶鸣。“好了,好了,”她轻柔地说,“霍华德,他走了。他走了,现在我们必须适应这点。适应孤独。”
就在午夜之前,就在他们处理完了很多事情之后,电话又响起来。
“你接,”安说,“霍华德,就是那个人,我知道。”他们正坐在厨桌旁,面前摆着咖啡。霍华德的杯子边上还有一小玻璃杯威士忌。
“喂,”他说,“是哪位?喂!喂!”电话断了。
“就是他,”她说,“那个混蛋。我真想杀了他。”
突然,她明白了过来:“我知道是谁一直打电话来了,就是那个面包师。我在他那儿给斯科蒂订过一个生日蛋糕。他有咱们家的电话号码,一直打电话过来,为那个蛋糕骚扰咱们。那个面包师,那个混蛋。”
晴空,星斗满天。他们在面包房门前停下车。他们能看见里屋的亮光,有一个体积很大的男人系着围裙,在那片平静的白光里不时地进进出出。
“我们打烊了,”他说,“这可是大半夜。你们喝醉了,还是怎么了?”
安向前一步,迈进从敞开的门漫出来的光亮里。
“对于一个面包师来说,你可是够聪明的。”安说,“霍华德,他就是那个一直给咱们打电话的人。”她握紧拳头,愤怒地盯着他。在她的体内,正有一种至深的愤怒燃烧着。
“等会儿,”面包师说,“你想来取走你那个放了三天的蛋糕,是不是?夫人,我可不想和你吵架。我就收你半价。你要吗?”
“还说蛋糕!”她说。她知道自己能控制住正在体内沸腾的情绪。她很镇静。
“夫人,我在这地方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养家糊口。”面包师说着,“现在,别闹事。”
他右手拿起一根擀面杖,开始一颠一颠地拍在左手的掌心上。“你是要那个蛋糕,还是不要?我得回去工作了。面包师得在晚上加班。”
“我知道面包师晚上加班,”安说,“他们晚上还打电话呢。你这个混蛋。”
面包师继续颠着擀面杖。他看了一眼霍华德,对他说:“小心点儿,小心点儿。”
“我儿子死了。”她冰冷而决绝地说,“他周一早晨被车撞了。我们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他走了。但是,当然了,你不可能想到这个,是不是?面包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是不是,面包师先生?但他死了。他死了,你这个混蛋!”就如同愤怒突然爆发一样,愤怒同样突然消弱,让位给了别的东西,一种令人晕眩的反胃感。她斜靠在洒满了面粉的木桌子旁,手捂住脸,哭起来,肩膀来回颤动。“这不公平,”她说,“这不,不公平。”
霍华德的手放在她腰背上,看着面包师。“你真可耻,”霍华德对他说,“可耻!”
面包师把擀面杖放回到台子上,解开围裙,也扔到台子上。他看着他们,慢慢地摇头。
他从桌子下面拉出一把椅子,说:“请坐。”
安擦干眼睛,看着面包师。“我想过要杀了你,”她说,“我想过要你死。”
“让我说说我有多抱歉吧。”面包师说着,把手伸到桌子上,翻过来,露出他的掌心。
“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我只能想象你们的感受。我不是个邪恶的人。我不认为自己是。”这个男人说,“我能问问你们,你们是否能在心里原谅我呢?”
面包房里很热。霍华德从桌边站起来,脱下外衣,也帮安脱下了外套。面包师看着他们,看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站了起来。他找到杯子,从一台电动咖啡机里倒出咖啡。又在桌上放了一盒奶油和一碗糖。
“你们可能需要吃点儿东西,”面包师说,“我希望你们能吃点儿我的热面包圈。你们得吃东西,像这样的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
他给他们端上来刚出炉的热肉桂面包圈,又在桌上放了黄油和抹黄油的刀子,然后和他们一起坐在桌旁。他等着,一直等到他们都从浅盘子里拿起一个面包圈,吃起来。
“吃点儿东西很好,”他看着他们说,“都吃光啊,想吃多少吃多少。全世界的面包圈都在我这儿呢。”
他们吃着面包圈,喝着咖啡。安突然觉得很饿,面包圈又热乎又香甜。她吃了三个,让面包师很高兴。
面包师聊了起来,他们认真地听。虽然他们既疲惫又痛苦,他们还是听着面包师说的话。
他告诉他们自己这些年里无儿无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讲起那些插在蛋糕顶上、象征新婚夫妇的小人。还有那些生日,光想想那些燃烧的蜡烛吧!他是个面包师,他很高兴自己不是个花匠。无论何时,面包的味道都比花要好闻。
“闻闻这个,”面包师说着,掰开一条黑面包,“这是口味比较重的面包,但口感丰富。”
他们闻了,面包师又让他们尝了尝,有糖蜜和粗糙的谷粒的味道。他们听着他说,他们吞下了黑面包。荧光灯下,亮得就像白昼一样。他们一直聊到了清晨,窗户高高地投下苍白的亮光,他们还没打算离开。
(肖铁译,有删改)
【注】雷蒙德·卡佛(1938~1988),美国小说家,小说界的“简约主义”大师。
3.这篇小说叙事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凶犯
[俄罗斯]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
“杰尼斯·格里戈里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
“是的。”
“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吗?”
“啥?”
“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吗?”
“要是不干吗,我就不去拧了。”杰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
“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
“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
“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
“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
“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杰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杰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鱼坠儿了?”
“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
“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的……”
“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好……很沉,而且有个窟窿。”
“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出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
“大人!我干吗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
“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你虽然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
杰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
“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
“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
“这个我们……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
杰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
“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出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我终于弄明白了!”
“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不过就是个乡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我们哪懂这些啊!”
“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
“我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问没有鱼坠只能钓到欧鳇鱼。”
“嗨,住嘴……”
整个法庭鸦雀无声。杰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可以走了吗?”杰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杰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
“住嘴,别吵了……”
“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
“我烦透你了,喂,谢苗!”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
“我们家三兄弟,”杰尼斯嘟囔着,两名强壮的法管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兄弟交不上税,而我杰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们应该靠本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
(朱宪生译,有刑改)
背景:1856年,沙皇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在1961年俄国实行了农奴制改革。
文章最初发表是在1885年,表现出俄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不可调和的隔膜和矛盾。社会制度造成俄国阶级固化、阶级间利益相互冲突。
4.“叙事的对话性”是该小说的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推动了情节发展。筱蓓请求“我”处理掉她家里的藏书、陈宛与“我”的联系以及最后陈宛购买签名书等情节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完成的。②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对话描写,有助于塑造朱一围、筱蓓、“我”和陈宛等多个人物形象。③给读者带来真实感和亲切感。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使文章生活气息浓厚,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激发读者的兴趣。
2.①文本中,中尉“我”与勤务兵的对话使叙述者完全让位于人物,抹去了叙述的痕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文本中的人物通过对话占据前台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③海明威选用对话作为叙述手段,拉近了读者与描述对象的距离,有利于传达细致入微的叙述信息。
3.①使情节紧凑集中,订蛋糕、儿子因车祸而死、频繁打电话催领蛋糕、霍华德夫妇与面包师的冲突等情节在对话中交代或展开,不枝不蔓简单高效。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描写凸显了霍华德夫妇失子的悲痛,面包师生存的艰难、命运的悲苦、助人的良善。③是揭示小说主旨的主要途径。小说“直面苦难,温馨相助”的主旨是在人物对话中逐步揭示出来的。④能提升阅读体验。通过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易引起情感共鸣。
4.①全篇几乎全为对话,由法院审讯官和农民杰尼斯的对话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②在对话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在个性化的人物对语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③在对话中呈现人物情感感想的冲突与对立,推动情节发展,蕴含小说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