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课时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课时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1 20:2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1.1602年,在秘鲁,蒙特雷总督向西班牙国王描述了总督区首府的奢华:“所有人都穿着丝绸,而且质量最好,价格最高。”在利马,可以找到40家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奢侈品商店,有些店主拥有超过100万比索的资本。拉美地区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
A.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 B.丝绸之路的畅通
C.三角贸易的持续开展 D.机器工业的兴起
2.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除买卖金银和汇票、票据贴现以及存贷款和发行可流通期票外,还负责向驻扎在国外的英国军队转送政府提供的资金,成为服务政府的金融机构。由此可知,英格兰银行( )
A.适应英国金本位制的发展 B.发挥中央银行的各项职能
C.拥有铸币和对外宣战特权 D.保障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3.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以欧洲为中心的洲际经济联系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倾销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桥梁
4.千百年来,中国普通民众日常所需外来物品甚少。19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惊奇地发现,邻近天津的玉田,人们日常所需洋货“至不可胜数”,甚至“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矣”。据此可知,晚清天津附近地区( )
A.民众勤俭的消费观受到冲击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显
C.民众生活方式深受时局影响 D.民众对西方侵略的感受深刻
5.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6.茶叶曾是中世纪欧洲药剂师专用的一种昂贵药材。18世纪以后,任何欧洲国家都可开船直接进入广州采购,而不必再支付数额巨大的间接费用,于是参与茶叶贸易的企业增多,茶叶价格迅速下降,茶叶成了大众日常饮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机器生产助推生产效率的提升 B.航路促进东西方贸易通道的拓展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价格革命引发欧洲国家财富的流动
7.1865 年,英国在香港开办( ), 并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
A.发展银行 B.鼎丰银行 C.钱庄 D.汇丰银行
8.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机构( )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天津平里股票公司
C.深圳平冯股票公司 D.南京林峰股票公司
9.甘蔗种植需要充足日晒和充沛的密集劳动,但甘蔗园往往容易滋生疟疾,因此,蔗糖及其产品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主要是因为( )
A.全球商品贸易网逐步形成 B.政府不断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C.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的开通 D.机械化生产增加了蔗糖的产量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商品输出的作用与意义已退居次席。主要发达国家倾向于以资本输出的手段来开辟商品的销售市场,不再依靠对本国商品的倾销。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
A.信贷及商业契约的规范化 B.列强对亚非各国的瓜分
C.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丧失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
11.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砂糖和茶在欧洲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一变化说明( )
A.海外贸易缩小了贫富差距 B.工业革命改变了地区性饮食习惯
C.殖民扩张提高了消费水平 D.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12.“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这种现象开始出现在( )
A.郑和下西洋后 B.新航路开辟后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3.1600年,英国女王签署特许证书,授权东印度公司独占“好望角至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1858年,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统治法》,剥夺早已丧失商业垄断权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东印度公司终止。推动东印度公司兴衰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反垄断思想成为主流
14.著名文人爱特生曾说,17 世纪的英国人,如在房间里没有摆上中国的瓷器,生活就会变得 索然无味。马克思曾说,1662 年前还不知茶为何物的英国,与中国通商后,“茶被看成一种 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饮料”。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明清对外政策影响 D.出现西学东渐潮流
15.阿里斯蒂德 布西科是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博尔马谢的创始人。该公司从诞生之日起, 就以自由进入、自己选择、价格固定、薄利多销而引起关注。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应该在( )
A.英国伦敦 B.法国巴黎 C.德国柏林 D.美国纽约
16.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先后完成,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再满足国内市场,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而蒸汽机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19世纪60—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显著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和美国发生。立体交通运输(飞机、汽车以及远洋轮船)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摘编自李南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贸易地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
18.
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前,苏联已与东北根据地开展了地方性的经贸合作。1950年,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相关协定的签订,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到1959年,两国贸易总额增加到20.97亿美元,是1950年的6倍。中国向苏联提供苏联所急需的橡胶、有色金属、羊毛、黄麻、大米、猪肉和烟草等原料和农副产品,以换取苏联的机器设备和成套设备等。除此之外,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为适应两国贸易需要,中苏还决定发展并完善铁路运输路线,加强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
——摘编自禹丹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欧洲在东西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的特点。
1.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积极向拉美地区及亚洲的菲律宾扩张,进而开通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使欧洲和亚洲的商品在拉美殖民地集中,因此在秘鲁出现了身穿丝绸的人们和来自亚洲的奢侈品商店,A项正确;跨太平洋贸易不是利用传统丝绸之路开展的,排除B项;三角贸易主要在欧洲、非洲、美洲间进行,排除C项;机器工业的兴起是在18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还负责向驻扎在国外的英国军队转送政府提供的资金,成为服务政府的金融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格兰银行可以接受政府存款、向政府提供贷款,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发挥中央银行的各项职能,B项正确;英国在1816年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英格兰银行拥有铸币和对外宣战特权,排除C项;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并不能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贩卖非洲黑人,用白银换取亚洲的生丝、瓷器、香料等商品,说明以欧洲为中心的洲际经济联系有所加强,A项正确;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倾销市场与“(欧洲人用白银)换取亚洲的生丝”等不符,排除B项,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欧洲而非亚洲在当时世界经济联系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天津玉田一带,人们日常所需的洋货数量多、比重大,反映出晚清时期,天津附近地区和世界市场联系增多,民众生活方式深受时局影响,C项正确;民众勤俭的消费观受到冲击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近代民众生活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民众对西方侵略认知和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欧洲人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奴隶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并且逐渐普及,故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的兴盛,C项正确;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甘蔗种植和蔗糖增多无关,排除A项;甘蔗种植在美洲,不涉及东西方贸易,排除B项;蔗糖不再是奢侈品主要原因是产量增加,与民众消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中国直接贸易,茶叶贸易数量增大,价格就下跌,成为大众饮品。B项正确;材料反映欧洲国家参与茶叶贸易,不是机器生产,排除A项;材料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无关,排除C项;价格革命是物价上升、货币贬值,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并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是近代中国出现最早的专营股票的机构,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因此这一时期美洲的蔗糖大量涌入欧洲,A项正确;材料与民众消费能力及机械化生产无关,排除BD项;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纪下半叶开通的,排除C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欧美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对外殖民扩张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D项正确;材料与信贷及商业契约的规范化无关,排除A项;列强对亚非各国的瓜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未丧失殖民霸主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从17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在欧洲从贵重药品逐渐转变为城市工人的早餐,说明茶叶和砂糖在英国等欧洲国家逐渐普及,据此分析,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各地区的交流扩大,从而使得中国、巴西的产品在西方国家流行,即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贫富差距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工业革命前后地区性饮食习惯的变化,而且主旨是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排除B项;茶叶和砂糖的流行不代表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量白银涌入世界市场,其中中国生产的贸易产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吸收了大量白银。B项正确;A项在新航路开辟前,排除A项;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府从17世纪授权东印度公司,鼓励其在海外从事垄断贸易,到工业革命后剥夺其商业垄断权,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东印度公司兴衰的主要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与东印度公司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只是东印度公司兴衰的具体原因,排除C项;反垄断思想成为主流与东印度公司的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的茶叶大量运到英国。所以上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A项正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明清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闭关自守政策,限制对外交往,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的西学东渐主要是指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传到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2年法国巴黎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公司,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相继被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所采用,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可知,盛宣怀打算创办银行,抵制洋行的经济侵略,与外商争夺利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垄断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抵制洋货,排除C项;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后期就产生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影响: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将欧洲近代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其他地区;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新的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传播到相对落后的地区
(2)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刺激了工业化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更广阔的殖民地;再加上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得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便捷。
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西方国家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立体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强化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回答。对政治的影响: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欧洲贸易地位变化,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对经济的影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贸易地位在不断的变化,进而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根据材料“到19世纪欧洲终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可以得出,欧洲贸易地位的变化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将欧洲近代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其他地区。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新的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传播到相对落后的地区。
(2)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大大加强了工业化国家征服世界的力量,于是在实力大增后,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更广阔的殖民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再加上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得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便捷。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趋势加强,形成了西方国家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而立体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强化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最终,世界市场在20世纪初最终形成。
18.(1)地位:16—18世纪:欧洲在东西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控制中国的原料出口,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进行商品输出
(2)特点:双方贸易保持稳定与快速发展;双方经济合作有所发展且合作领域较为广泛;苏联对中国经济援助增多。
【详解】(1)地位:根据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可见欧洲商品打不开中国的市场,可知16—18世纪,欧洲在东西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根据材料一“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可推出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控制中国的原料出口,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60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进行商品输出。
(2)特点:根据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前,苏联已与东北根据地开展了地方性的经贸合作。1950年,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相关协定的签订,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到1959年,两国贸易总额增加到20.97亿美元,是1950年的6倍。”可推出双方贸易保持稳定与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二“中国向苏联提供苏联所急需的橡胶、有色金属、羊毛、黄麻、大米、猪肉和烟草等原料和农副产品,以换取苏联的机器设备和成套设备等。除此之外,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可推出双方经济合作有所发展且合作领域较为广泛;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对中国经济援助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