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1924年《申报》刊登第一则女子征婚广告,到1929年数量达到32则;《大公报》在1927—1936年女子征婚广告有15则,占到总征婚广告数量的近25%。这一数据说明当时( )
A.近代通讯的发展影响时代需求 B.婚姻观念呈现出自由平等气象
C.民众普遍接受了新式婚姻观念 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2.19世纪中期,博览会在中国般译作“赛奇会”、“炫奇会”等含有“奇技淫巧”之意的名称;从19世纪90年代起,朝野对博览会的经济功能愈加重视,博览会一词开始被更多地译为“赛会”。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的繁荣 D.民族危机的加深
3.下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4.自明朝末期起,中国的米价就出现了多次明显的变化,有学者估算在1641—1840年的200年中,中国的米价从每公石47.11公分银增加为90.19公分银,上涨了几乎1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外来作物大量种植 B.大米产量持续上升
C.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D.白银的购买力下降
5.美国许多州名和地名源于印第安部落语言,印第安文化中一些反映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的词汇也进入了英语。除此之外,美式英语还吸收了许多来自非洲黑人的单词。这一状况说明了( )
A.美国文化多元的特征 B.美式英语脱离了英国本土语言
C.美利坚民族国家形成 D.美式英语脱离了美洲本土语言
6.有学者通过对18世纪至19世纪前期中国黄埔港往来的西方船只的数量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1779—1833年,西方国家往来广州的船只数量有了极大的增加,但法国船只数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贸易量已明显落后于英国,相比之下英国的船只在整个西方国家来华船只数量上的占比不断增长并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 )
A.《航海条例》导致法国船只数量下降
B.法国国内革命影响海外贸易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成为海外殖民主要方式
7.鸦片战争后,在茶叶扩大出口的刺激下,内地茶叶的经营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这反映了( )
A.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 B.农业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8.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则广告主角是佛祖释迦牟尼,其闭目入定不久却凡心萌动,睁开双眼后随着音乐不停摇摆,此时出现字幕“索尼,让佛祖心动”。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上述材料反映出( )
A.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 B.广告文化蕴含着殖民主义
C.宗教应当积极努力适应时代变化 D.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
9.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重新思考、审视并编写人类的历史。有学者明确指出新世界史的主题有5种,即跨文化贸易、物种传播与交流、文化交往与碰撞、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以及移民与离散族群。与这一编写方式有密切关系的是( )
A.文化多样化 B.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多极化
10.如表为1985-200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这说明了( )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 值占 GDP 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 额占 GDP 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 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85 4.77% 20.02% 30.30%
1990 6.27% 23.56% 26.41%
1995 5.99% 27.63% 14.86%
2000 9.63% 47.70% 44.86%
A.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B.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持续发展
C.国际关系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D.跨国公司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11.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等也莫不如此。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A.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12.据下表可推知( )
1719一1833年黄埔港往来西方船只统计表
起止时间 法国船只 数量/艘 英国船只 数量/艘 西方国家来往广州 船只总量/艘 所占百分比
法国 英国
1719-1769年 106 377 769 14% 49%
1770一1778年 45 159 278 16% 57%
1779-1833年 56 2607 4112 1.4% 63%
A.《航海条例》导致法国船只数量下降 B.法国国内革命影响海外贸易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成为海外殖民主要方式
13.美国学者米高邦曾在22个东、西方国家开展华人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1965—1984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重等)这项指标上均排在前列。这说明上述东亚国家( )
A.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B.经济发展以儒学为导向
C.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 D.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14.1902年11月11日,天津《大公报》撰文指出“诚能多编戏曲以代演说,不但民智可开,而且民隐上达”,故所谓“开化之术”唯有“编戏曲”。这表明《大公报》( )
A.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 B.呼吁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反对激进的革命思想 D.倡导京剧实行内容革新
15.18世纪欧洲开始烧制瓷器,其图案最初是以华瓷为范本,德国梅森瓷器的“蓝洋葱”图案是对中国“福寿双全的桃子和代代绵延的石榴花纹”的误解。据此可知( )
A.对外交流促使西方近代工业发展 B.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西方用本上文化对外来文化加以解读
16.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称茶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797年,英国人艾登写道∶"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 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
17.阅读财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并传播了中国的传统茶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 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B
【详解】依据材料“1924年《申报》刊登第一则女子征婚广告……占到总征婚广告数量的近25%”,可以看出女子征婚广告的增多,反映了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婚姻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一定的自由平等的气象,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报刊对女子征婚的报道,未涉及近代通讯的发展影响时代需求,排除A项;“普遍接受”,表述夸大,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婚姻观的变化,不能得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博览会由“奇技淫巧”之意的名称到“朝野对博览会的经济功能愈加重视”,说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不断深入,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对博览会的认识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项;甲午战争后,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繁荣”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画家的这一画作展现了安托尼妈妈的旅店里民众使用瓷质茶具饮茶的场面,体现出随着茶叶、瓷器等东方商品的流动促进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画作无法反映茶叶是法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和中国只能反映欧亚贸易,无法看出以欧洲为中心,且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饮茶不等同于饮食结构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依据材料“1641—1840年的200年中,中国的米价从每公石47.11公分银增加为90.19公分银,上涨了几乎1倍”反映米价上涨、每公分银所能购得之米逐步减少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白银的购买力下降,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外来作物逐渐大量种植,材料所述这一现象与外来作物大量种植无关,排除A项;大米产量上升可能会带来米价下跌,排除B项;这一现象与土地兼并状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依据材料“美国许多州名和地名源于印第安部落语言”,“美式英语还吸收了许多来自非洲黑人的单词”可以看出美国既有印第安文化的影响,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其文化多元的特征,A项正确;美式英语并未脱离英国本土语言,排除B项;材料与美利坚民族国家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美式英语受到美洲本土语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1779—1833年,西方国家往来广州的船只数量有了极大的增加,但法国船只数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贸易量已明显落后于英国”反映了18世纪至19世纪前期西方船只来华贸易情况,英国的船只在整个西方国家来华船只数量上的占比不断增长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国内革命时期,政局的动荡起伏影响了本国海外贸易,导致对华贸易萎缩,B项正确;《航海条例》与针对的是荷兰,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英国在来华船只和对华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国家其他海外殖民方式,不能说明贸易是殖民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增多和内地出现一批较大规模的经营茶叶的手工工场,反映出我国农业日益卷入世界市场,B项正确;早在鸦片战争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排除C项;近代民族工业已经出现与“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这则广告创意高明巧妙,但却招致泰国政府外交抗议”可知,日本索尼公司利用佛教做广告,引起了泰国政府的不满,这是因为佛教在泰国有特殊的地位,这则广告被佛教徒认为触犯了佛祖的威严和宗教的虔诚,说明文明具有稳定性和内涵性,D项正确;材料属于文化冲突,不属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排除A项;索尼公司只是希望通过广告扩大市场,并没有蕴含殖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与宗教适应时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经济全球化推动下,跨国家、跨区域、跨民族文化等现象越来越频繁,因此上述问题得到学者的关注,引发了学者对于人类历史编写视角的转变,B项正确;文化多样性强调的是不同的文化类型,而材料中的跨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交融,排除A项;信息化、多极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占 GDP 的比例、销售额占 GDP 的比例、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贸易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际关系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未体现跨国公司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中华文化传到西方,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中国热”,材料中的“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和“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 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即体现了这股“中国热”,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且A项说法过分夸大,排除A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排除B项;成为欧洲反封建武器的是火药,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中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法国来华船只不增反降,反映出国内的大革命影响了其海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针对的是荷兰,与百年后法国船只数量下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贸易是海外殖民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调查数据显示“1965—1984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重等)这项指标上均排在前列”,可知上述东亚国家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精华,排除A项;材料强调东亚国家经济发展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经济发展以儒学为导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依据材料“诚能多编戏曲以代演说,不但民智可开,而且民隐上达”,可以看出《大公报》认为多编戏曲可以开启民智,而且人民的隐情可以上达朝廷,可见其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改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其对革命思想的反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戏曲内容的革新,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瓷器受中国瓷器风格影响,德国梅森瓷器的“蓝洋葱”图案是对中国“福寿双全的桃子和代代绵延的石榴花纹”的误解,说明西方用本上文化对外来文化加以解读,D项正确;材料中瓷器生产不属于近代工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特指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依据材料“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可以看出饮茶成为了一种风气,D项正确;“垄断”表述错误,英国此时并未垄断茶叶贸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饮茶之风,未涉及文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的喝茶习惯,并未涉及失地农民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
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意义: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可分析出历史悠久,功能多样;根据材料“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可分析出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可分析出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
作用:根据材料“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可分析出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可分析出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2)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根据材料“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可分析出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材料“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可分析出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分析出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18.(1)原因: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有相通之处;儒家思想蕴含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欧洲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的推动;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2)影响:对中国: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对欧洲: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认识和了解;影响18世纪欧洲启蒙思潮。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明清时期思想文化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16世纪末至18世纪……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可知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根据材料“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可知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通之处;根据材料“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可知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的推动;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2)影响:从对中国和对欧洲两方面分析,对中国:根据材料“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可知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根据材料“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可知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根据材料“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可知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对欧洲:根据材料“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可知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认识和了解;根据材料“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可知影响18世纪欧洲启蒙思潮。
原因:根据材料“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双向交流”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结合当时欧洲的社会特征可知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根据材料“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可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