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1 22:3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提供了契机。
学习重点
独立战争对美洲文化多元特征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拿破仑战争对整个欧洲大陆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对被侵略地区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学习难点
辩证理解近代战争对美洲、欧洲、亚洲国家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自主预习
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文化的特点及表现
独立战争前后拉丁美洲文化的特点及表现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的背景、内容及表现
4、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目的、特点及表现
达标测试
1.19世纪末中国各个政治派别,都试图将传统的王朝国家整合成在国际体系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B.社会阶层救国方案趋同
C.近代国家观念萌生 D.政治精英效仿西方政体
2.19世纪70年代后,传教士对华译介生理卫生书籍,内容以个人身体健康、西方卫生知识为主。1894年后,在华出版的生理卫生书籍多为国人编译、撰写,大多数书籍接受了进化论学说,宣称生理卫生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变化折射出( )
A.传教士的影响日渐衰微 B.进化论学说已被普遍接受
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D.西学传播以医学知识为主
3.康有为将西方宗教入侵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相比,他说:“若国步稍移,则彼非金元无教者比也,必将以其教易吾教耳。犹吾孔教本起中国,散入新疆、云南、贵州、高丽、安南也。以国力行其教,必将毁吾学宫而为拜堂,取吾制义而发挥新约。”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西方宗教对中国文化形成冲击 B.天主教主要在偏远地区传播
C.中国人信仰天主教的比例较高 D.西方列强普遍反对戊戌变法
4.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还是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的影响: 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对英国文化侵略的正确理解是( )
A.印度的民族文化被同化 B.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
C.导致印度排外主义盛行 D.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
5.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这些做法( )
A.推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埋下了民族仇杀的根源
C.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 D.助长了拿破仑军事独裁
6.有西方学者说:“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不会永久容忍他的臣民受一个自认为统驭万国,而且不承认存在着平等国家政府的不客气的对待。由于这种情况,在1839年至1842年,爆发了第一次中英战争。”此观点,意在( )
A.揭示中英间发生战争的根源 B.指明中国传统外交的落后性
C.掩盖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D.说明文化冲突导致战争爆发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表明对西方文化认识走向理性 D.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8.“有迹象令人担忧地表明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在那些地方,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由此可知,当时在拉丁美洲( )
A.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B.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C.本土文化已被取代 D.文化侵略遭遇抵制
9.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乡村塾师管庭芬出游宁波,在日记中写道“偶步南门,内有英夷设立讲书之所,但其妄谈耶稣之旨,非儒非释非道,词义极其俚鄙(粗俗),且刊刷成卷,递相分送,近闻愚民为其煽诱,皈依极多。”这反映出当时( )
A.有识之士警惕西方文化渗透 B.英国教会势力渗透内地
C.洋教传播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D.西方不断进行经济掠夺
10.位于墨西哥城塔库巴街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大祭坛、圣地亚哥大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分别代表了古代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时期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由此可见,墨西哥文化( )
A.杂糅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 B.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
C.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D.毫无任何印第安土著文化痕迹
11.拿破仑所“吕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
A.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 B.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C.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 D.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
12.1906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在中国的学校。罗斯福给国会的咨文中指出:“我国宜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于近世之境地。”对上述材料准确的理解是( )
A.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文化价值观渗透 B.美国帮助中国发展文化教育
C.美国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侵略 D.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思想控制
13.欧洲人和美国人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建造中小学、大学、博物馆、艺术画廊以及研究机构。其中,大部分建筑体现的是新历史主义欧洲风格,如新古典式、新哥特式、新文艺复兴式。这些构造物不仅发挥功能,而且对心理也产生影响。其影响在于( )
A.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近代化 B.提醒原住民处于从属地位
C.提升了建筑物所在国家的文化水平 D.输出宗主国的思想和文化
14.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与重构提供了契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文化侵略”作为侵略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与军事侵略、经济侵略相始终的。……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理论家福泽谕吉打着“文明”论的幌子,认为日本进攻朝鲜和中国是为了推进“文明”,发动“文明”战争是绝对正确和必要的,极力为对华战争寻找理论根据。日本还有一种“怀柔”形态的宣传,如19世纪90年代的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强调黄种人与白种人的种族对立,认为亚洲黄种人是“单一种族”,应该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大东国”,实现中国与日本的统一。到了20世纪初,日本通过学术著作的方式,大肆宣扬“支那必死论”和“西方列强分割论”,认为日本应该独占中国的遗产。日本在全面军事入侵中国后,明确提出所谓“对支文化工作”要着眼于对中国长期占领与统治。为此,日本派遣“文化工作”特派员来华,对中国上层特别是知识阶层进行利诱和劝降,对下层老百姓,进行以奴化为目的的奴化教育。他们凭借武力,毁坏或占领中国的新闻宣传机构,扶植和建立自己控制的宣传媒体,通过新闻媒体、情报机构、日语教育、宗教信仰等推动所谓“在支文化事业”。 ——摘编自王向远《日本对华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学者文化人在侵华战争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争与文化的认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分成A、B两组,以“战争与文化的关系”为主题,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A组:下表
开始时间 指挥者 蒙古进军路线 典型事件描述
1219年 成吉思汗 攻灭花刺子模、经里海、黑海沿岸,攻入克里米亚半岛。 (蒙古军所到之处)一个繁荣的呼罗珊变成一片荒芜,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
1235年 拔都等(长子西征) 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巴尔干半岛。 蒙古人开始使用的多种火器的威力,更具破坏性……由于火炮的大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
1252年 旭烈兀 经中亚,攻占巴格达,抵达巴勒斯坦。 1278年蒙古派遣列班·扫马出访拜占庭帝国、罗马教廷和法国。
——参考【法】德阿·托隆著,宝音布格历译《蒙古远征记》编制
B组: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持续数十年,这一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现象,完全打碎了法国的“旧制度”,重新构建了法国的社会结构。同时,把“民族”这一本无多少政治含义的概念与资产阶级民主和国家主权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用民族国家取代封建国家,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不仅是法国,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都得以重构……俄国和俄国占领下的波兰,以及仍然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都出现了追求民主或独立的革命。
——整理自《文化交流与传播》教师教学用书
请你参加其中一组的学习,根据本组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围绕“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材料“都试图将传统的王朝国家整合成在国际体系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民族国家”,可以看出19世纪末中国各个政治派别通过各自的努力,试图将传统国家整合成民族国家,体现出近代国家观念的萌生,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政治派别的近代国家观念,不能得出民族危机的状况,排除A项;社会阶层救国方案不可能趋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效仿西方政体状况,排除D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介绍西方生理卫生知识的书籍,注重宣传进化论,强调生理卫生对于个人和国家重要性,折射出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促进了西学东渐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传教士影响的日渐衰微,排除A项;19世纪末,进化论学说并未被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排除B项;西学传播以医学知识为主与材料主旨和史实均不相符,排除D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认为放纵西方宗教入侵,其危害比“焚书坑儒”还要严重,从侧面说明当时西方宗教对中国文化形成冲击,A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天主教主要在偏远地区传播,排除B项;中国人信仰天主教的比例较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与西方列强对戊戌变法的态度无关,排除D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为印度各地提供了共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说明英国的文化侵略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印度民族文化被殖民同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印度盛行排外主义,排除C项;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并非英国文化侵略的影响,排除D项。 5.C 【详解】依据材料“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可以看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文明的扩展,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仇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影响,未涉及对其军事独裁的影响,排除D项。 6.C 【详解】西方学者强调,因为中国坚持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拒绝与英国平等相待,导致了第一次中英战争的爆发,意在转移重点,掩盖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C项正确;该学者的说法并未揭示鸦片战争的本质和根源,排除A项;指明中国传统外交的落后性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中西文化冲突及其与战争爆发的关系,排除D项。 7.B 【详解】依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可以看出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学习技术向学习制度转变,B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在甲午战后已破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不能得出走向理性,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才真正找到强国之路,排除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近代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为达到殖民的目的,往往通过向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被侵略的民族试图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为此发生了文化的碰撞。材料反映了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这表明当时在拉丁美洲文化侵略遭遇抵制,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第安人排斥基督教,不是文化相互交融,排除A项;“文化差异逐步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本土文化已被取代”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9年即鸦片战争后,管庭芬留意到英国传教士在宁波建立教堂、办报刊,宣传基督教,百姓“为其煽诱,皈依极多”,反映出当时有识之士警惕西方文化渗透,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教会势力已渗透到了内地,排除B项;洋教传播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与“愚民为其煽诱,皈依极多”不符,排除C项;西方不断进行经济掠夺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0.C 【详解】墨西哥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也有欧洲白人天主教文化和现代墨西哥文化,体现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性,C项正确;拉丁美洲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墨西哥文化包含了欧洲和美洲的文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拉丁美洲在殖民地时期的宗国主不同,在历史发展形成的文化类型也不同,排除B项;“毫无任何”表述绝对,排除D项。 11.A 【详解】拿破仑对外战争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促使欧洲各国人民参加到反对拿破仑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来,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促进了民众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政治上进步,A项正确;拿破仑对外战争并未推翻相关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排除B项;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的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与“转而反对其导师(拿破仑)”不符,排除D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美国政府将部分庚子赔款用来在中国办学校,希望借此向中国输出“民主”“自由”等思想,影响中国国民的观念,反映出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文化价值观渗透,A项正确;帮助中国发展文化教育只是旗号,并非美国政府的真正意图,排除B项;把中国的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办教育与经济侵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仅通过开办学校不能实现对中国人的思想控制,排除D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欧洲人和美国人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建造中小学、大学、博物馆、艺术画廊以及研究机构。其中,大部分建筑体现的是新历史主义欧洲风格,如新古典式、新哥特式、新文艺复兴式”可知欧美国家大量的文化输出,D项正确;题干主要涉及思想文化,排除A项;B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提升建筑物的文化水平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1)影响;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认识:靠武力政府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
(2)特点:民间人士的理论研究为侵华服务;战争形态与怀柔形态相结合;民间与政府相互推进;利诱与奴化教育相结合;强化媒体宣传、情报搜集和宗教信仰的作用。作用:学者文化人的研究为日本侵华出谋划策;学者文化人的文明论和种族论通过宣传,为广大民众和政府所接受,对侵华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者文化人在侵华战争期间成为媒体宣传、情报收集、文化教育、宗教入侵等文化侵略的主体。
(3)认识:战争对文化发展有双重作用;文化侵略与战争侵略都是侵略的方式和途径;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可知,战争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根据“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可知, 战争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认识:综合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说明,靠武力政府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福泽谕吉打着‘文明’论的幌子,认为日本进攻朝鲜和中国是为了推进‘文明’,发动‘文明’战争是绝对正确和必要的,极力为对华战争寻找理论根据”可知,学者文化人士的理论研究为侵华服务;根据“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强调黄种人与白种人的种族对立,认为亚洲黄种人是‘单一种族’,应该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大东国’,实现中国与日本的统一”可知,战争形态与怀柔形态相结合;根据“日本在全面军事入侵中国后,明确提出所谓‘对支文化工作’要着眼于对中国长期占领与统治”可知,民间与政府相互推进;根据“日本派遣‘文化工作’特派员来华,对中国上层特别是知识阶层进行利诱和劝降,对下层老百姓,进行以奴化为目的的奴化教育”可知,利诱与奴化教育相结合;根据“(日本‘文化工作’特派员)凭借武力,毁坏或占领中国的新闻宣传机构,扶植和建立自己控制的宣传媒体,通过新闻媒体、情报机构、日语教育、宗教信仰等推动所谓‘在支文化事业’”可知,强化媒体宣传、情报搜集和宗教信仰的作用。作用: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本质、方式、目的和内容等方面分析可知,学者文化人的研究为日本侵华出谋划策,学者文化人的文明论和种族论通过宣传,为广大民众和政府所接受,对侵华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者文化人在侵华战争期间成为媒体宣传、情报收集、文化教育、宗教入侵等文化侵略的主体。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战争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战争对文化发展有双重作用,文化侵略与战争侵略都是侵略的方式和途径,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15.A组:示例: 论题:蒙古西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
阐释:蒙古西征对中亚西亚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蒙古三次大规模西征,建立了庞大帝国,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造成极大破坏,甚至出现文化断裂,如伊斯兰文明在当时受到战争沉重打击;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交融,如火药武器等西传,欧洲传教士出使蒙古,列班˙扫马访问欧洲等;同时,西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蒙古军队移居至中亚西亚,致使该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但其后裔逐渐被当地文化和民族所同化;中亚西亚大批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构成,文化面貌也有所改变;马可˙波罗曾长期留居中国,所著《马可˙波罗行纪》是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献,西方的天文医学等亦传入中国,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综上:蒙古西征对被征服地区文化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但也推动了东西方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不同程度地带来了地域文化的变化,具有双重性。
(其它如“蒙古西征客观上为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蒙古西征是最直接最激烈的不同文化交流方式之一”等言之成理亦可)
B组:示例: 论题: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得以重构
阐释:拿破仑战争前,大部分欧洲国家虽已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仍比较普遍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庞大帝国,所到之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冲击封建统治秩序,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宣传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同时,工业革命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要求争取更多的权利,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民族民主意识空前觉醒,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广泛传播;各地开始了不同程度的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也迅速兴起,如俄国“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被俄国统治的波兰民族解放斗争、德意志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1848年革命等,尽管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但从封建专制或农奴制走向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综上: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其它如“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双重作用”等言之成理亦可)(论题,说明,小结,小结完全重复论题不给分;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需要根据题意写一个伦提出来,然后再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要充分,直截了当,最后进行升华总结。根据材料“成吉思汗、攻灭花刺子模、经里海、黑海沿岸,攻入克里米亚半岛、(蒙古军所到之处)一个繁荣的呼罗珊变成一片荒芜,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拔都等(长子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巴尔干半岛。蒙古人开始使用的多种火器的威力,更具破坏性……由于火炮的大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是指的蒙古西征带来的影响,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证,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A组:示例:论题:蒙古西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阐释:蒙古西征对中亚西亚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蒙古三次大规模西征,建立了庞大帝国,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造成极大破坏,甚至出现文化断裂,如伊斯兰文明在当时受到战争沉重打击;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交融,如火药武器等西传,欧洲传教士出使蒙古,列班˙扫马访问欧洲等;同时,西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蒙古军队移居至中亚西亚,致使该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但其后裔逐渐被当地文化和民族所同化;中亚西亚大批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构成,文化面貌也有所改变;马可˙波罗曾长期留居中国,所著《马可˙波罗行纪》是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献,西方的天文医学等亦传入中国,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综上:蒙古西征对被征服地区文化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但也推动了东西方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不同程度地带来了地域文化的变化,具有双重性。(其它如“蒙古西征客观上为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蒙古西征是最直接最激烈的不同文化交流方式之一”等言之成理亦可)B组:根据材料“用民族国家取代封建国家,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不仅是法国,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都得以重构”可得出,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得以重构。论题: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得以重构阐释:拿破仑战争前,大部分欧洲国家虽已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仍比较普遍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庞大帝国,所到之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冲击封建统治秩序,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宣传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同时,工业革命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要求争取更多的权利,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民族民主意识空前觉醒,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广泛传播;各地开始了不同程度的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也迅速兴起,如俄国“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被俄国统治的波兰民族解放斗争、德意志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1848年革命等,尽管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但从封建专制或农奴制走向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历史发展潮流。综上: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其它如“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双重作用”等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