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课内知识过关专题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别了,语文课》中“我”内心情感变化的句子是( )
A.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
B.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地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C.我一连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每次都鼓励我。
D.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2.下列关于《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不同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匆匆》讲的是人生,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讲的伟大母爱,那种灵魂中深深遗憾。
B.《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个星期天》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方式,来表达情感的。
C.《匆匆》化抽象的时间为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落、太阳的西移等具体现象,用诗意的语言将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那个星期天》从孩童的视角看人、想事,真实地展露出孩童的情感。
D.《匆匆》说的是时间的飞逝,无可挽回的无奈与惋惜;《那个星期天》说的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母亲陪自己去玩,母亲不信守诺言的沮丧与无奈。
3.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与之俱学”的“俱”和“万事俱备”的“俱”意思是一样的。
B.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法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C.在习作中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歌词谚语等,有时可以起到点明中心的效果。
D.说明自己观点时,所举事例一定要典型,并处理好各个事例之间的过渡。
4.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内心的焦急)
B.我一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中文的时间,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心理描写,“希望”相当于提示语“想”)
C.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动作描写,“蹲、拨弄、爬、找”都是动词)
D.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神态描写,描写对象是尼尔斯)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
2.课文《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安徒生。 ( )
3.《别了,语文课》一文的最后,选择了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两件事,凸显了依依惜别的气氛和心情。( )
4.写作时,人物的情感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表达。( )
三、填空。
(1)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 罢了,只有 罢了。时光如此匆匆,我想用“ ”(诗句或格言)来警示自己珍惜时间。
(2)《那个星期天》中,作者按照 顺序记叙了令“我”难忘的第一次盼望。“我”在这一天里的心情变化是 → → 。
四、课内阅读。
(一)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在第一自然段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
A.对已逝日子的怀念及对无法挽回的流逝时光的无奈。
B.对时光流逝的迷茫与困惑。
3.对文中画“ ”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多的是,像汪洋大海。
B.在时间的大海里,属于“我”的时间太少了,表现了作者的哀伤。
C.过去的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无声无息,消逝得那么快,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
4.“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因为___________。
(二)
①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地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地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奥,对不起,奥,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①段中的画线句是怎样既交代了时间变化,又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一、1.C2.D3.A4.D
二、1.√ 2.× 3.√ 4.√
三、(1)千门万户;徘徊;匆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时间;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四、1.: ? ? : ?
2.A
3.C
4.作者为时光匆匆流逝,自己却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
(二)1.①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②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③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④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2. ①“光线渐渐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②“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3.【示例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示例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