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专题训练------墨西哥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分到了土地
【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经过几小时见不到树影,看不到任何树芽和树根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听到了狗叫。
在这无边无际的道路上,有时以为远处不会有任何东西,除了龟裂的土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里有一个村落。可以听到狗在叫,可以闻到空气中散发出一股炊烟味,仿佛那就是希望。
但是那村落还在非常遥远的地方,是风使人们感到它就在近处。
天一亮我们就上路了,现在大概是下午四点左右。一个人仰头望了望天,看了看挂在空中的太阳,说:
“现在是下午四点光景。”
这个人就是梅利顿,与他在一起的还有福斯地诺、埃斯特凡和我,我们一共四个人。不久之前,我们还有二十多人呢。
我们早就不想再讲话了,这是由于天热,连平常很健谈的人到了这里也难以开口。在此地说话,酷热会使人舌干唇焦,最后只剩下喘气了。
这时落下一滴硕大的雨点,把土地打了一个洞,出现了一小团泥浆,像是吐了一口唾沫。雨就只下了那么一滴。我们都等待着再下,用眼睛搜寻着还有没有雨点,可是连一滴也没有了,不再下雨了。
哪个鬼会造出这样大的一个平原来?
这平原远非有用之地。要不是由于还有那么几株三叶草和间或出现的几小块晒卷了叶子的枯草地,那可真是所谓寸草不生。
我们正是走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四个人徒步而行。开始时我们还骑着马,背着枪,现在连枪也没有了。我一直认为他们夺走了我们的卡宾枪倒是件好事,因为在这一带携带武器很危险。人们要是看到你成天背着一支拴皮带的“30”型卡宾枪,可以连招呼都不打就干掉你。
要是骑着马来,我们早就尝到了清凉的河水,并在那座村子的街道上散散步、消消食了。
我极目四望,没有任何东西挡住我们的视线。只有几条小蜥蜴,在洞口探出头来,一遇到炽烈的阳光的烘烤,就赶快躲到石头下面阴凉处去了。可我们怎么办呢,将来不得不在这块土地上干活时,又怎样才能躲过这阳光呢?因为他们正是把这一块沙漠般的不毛之地分给了我们,让我们耕种的。
他们对我们说:
“村子那一带都归你们所有。”
我们问道:
“是那块平原吗?”
“是的,整个格朗德平原都给你们。”
我们正要开口告诉他们,我们不要这平原,我们要河边那一块土地,要从河边到那长有卡苏阿里那树和巴拉内拉树那一带的好地,我们不要这块名为平原的“硬牛皮”。但是他们没有让我们说出我们的想法。那位代表不是来跟我们谈判的,他把那些土地证往我们手中一塞,对我们说道:
“光是你们几个人就得到那么多的土地,可别吓坏了。”
“代表先生,可这平原……”
“抵得上成千上万对牲口哩。”
“可是没有水,连润润嘴的水都没有。”
“那么雨季呢?谁也没有答应过给你们一片水浇地。不过只要一下雨,玉米就会像有人往上拔一样地长起来的。”
“但是,代表先生,表土被冲刷光了,地就硬梆梆的。无论怎样种也不见得能长出东西来,玉米长不起来,别的作物也不行。”
“你有意见可以书面提。现在你们可以走了。你们应该反对的是大庄园制,而不是分配给你们土地的政府。”
“请等等,代表先生,我们可没有说过任何反对政府的话。我们只是针对平原……不可以反对的,就不反对。我们只是说这……请等一等,让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
然而他不想听我们说下去。
就这样,他们把这片土地分给了我们。他们要我们在这只灼热的烤盘上种点什么,看看能不能发芽生长。但是这里什么都长不起来,连秃鹰都不会到这里来。
梅利顿说:“这就是他们分给我们的土地。”
福斯地诺说:“什么土地?”
我没有吭声,心里在想:梅利顿头脑发昏了,他们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土地?连一点土也没有,旋风都刮不起土来。
“总还是有点用处的,那怕是用来溜溜马也好。”梅利顿又说。
“溜什么马呀?”埃斯特凡问道。
我一直没有很好地注意过埃斯特凡,现在他一说话倒使我注意起他来了。他身穿齐腰的短大衣下面露出像是一只母鸡的鸡头。
不错,他大衣下面是藏着一只花斑母鸡。这鸡睡眼朦胧,张着嘴像是在打呵欠。
“喂,特凡,从哪儿搞来的这只母鸡?”我问他。
“是我自己的!”他说。
“可出发时你并没有带母鸡,你是从哪里买来的吧?”
“不,是自己养的。”
“那么说你是带来吃的,是吗?”
“不,带来养的。家里只剩下个空房子,没人喂它,我就带来了。我每次出进门时总是带着它。”
“藏在那里会闷死它的,最好让它出来透透气。”
于是他把它抱在胳膊下,对它呵了一口热气,然后说道:“我们快到悬崖了。”
他再说了些什么,我就没听见了。我们排成一行走下悬崖。而埃斯特凡远远地走在前面,只见他倒提着母鸡,不时地往上提一提,不让它的脑袋碰到石头。我们越往下走,土地变得越来越好。我们象一群骡子走下山坡,脚下扬起一片尘土。尽管我们沾了一身土,心里却是高兴的,我们确实觉得高兴。我们在硬梆梆的平原上整整走了十一个小时,置身于向我们迎面扑来的,散发着泥土香味的尘土中,该是多么欢畅!
在河流的上面,一丛丛绿苗苗的卡苏阿里那树顶上,成群的绿色却却拉卡鸟在飞翔,这也使我们心旷神怡。
此时我们又听到了狗叫声,好像就在我们身旁。
我们继续前进,向村子里走去。
然而他们分给我们的土地却是在悬崖的上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既有广角式的描写,又有特写镜头,展现了独特的墨西哥乡村风貌。
B.在寻找土地之路上从开始的二十多人到后来的四个人,富有暗示性,以留白的方式令人遐想。
C.小说以我、梅利顿等人的在寻找土地之路上的见闻和经历展现了墨西哥百姓苦难生活全景图。
D.小说中我们与“打官腔”的政府代表的对话,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农民的敷衍和漠不关心。
2.小说平淡甚至冷淡的叙述背后,却潜藏墨西哥百姓残酷的生存环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本文中也着重写到了“鸡”“狗”,请分析它们在用意上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没有听到狗叫吗?
【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伊格纳西奥,你在我背上,告诉我,你听到什么声音或者看到什么地方有灯光了?”
“我什么也没有见到。”
“我们该离目的地不远了吧。”
“是啊,可什么也没有听到。”
这两个人拉长了的黑色身影在小河沿岸一上一下地移动着,这黑影有时爬上了石块,有时缩小,有时增大。两人只有一个摇摇晃晃的黑影。
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我们该快到这个村庄了,伊格纳西奥。你的耳朵露在外面,仔细地听听有没有狗叫声?你还记得有人对我们说过托纳亚就在山后面吗?我们从什么时候下山的?你回想一下,伊格纳西奥。”
“是的,但我还是一无所见。”
“我累了。”
“让我下来吧。”
老汉慢慢地朝后退着,一直退到身后的一块大石头边,但他没有放下背在背上的人,而是重新驮了驮。虽说他已感到两腿发软,但还是不想坐下来,因为一坐下来他便驮不起他儿子的身躯了。他儿子是几小时前在别人的帮助下才驮在他背上的。
“你觉得怎么样?”
“不好。”
他儿子的话不多,而且越来越少。有时他仿佛睡着了。有时他好像又在发冷,浑身颤抖着。
他问:“你痛得很厉害吗?”
“有点儿痛。”儿子回答说。
开始时,儿子曾对他说过:“放下我吧……就将我留在这里吧……你一个人走吧。明天或者等我稍微好一点儿后我会赶上你的。”这几句话他几乎说了有50遍了。现在他连这几句话也不说了。
月亮正迎面高悬天空。这是一轮橙红色的大月亮,照得他们满眼生辉,使他们在地上的黑影拉得更长,显得更黑。
“我不知该往哪儿走了。”他说。
然而,没有人搭理他。
在背上的那个人全身被月光照得透亮,脸色苍白,毫无血色,露出暗淡的反光。他仍在儿子的下面驮着他。
“你听到我刚才说的话了吗,伊格纳西奥?我说我看不清路。”
另一个人仍然沉默着。
他继续赶路,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他时而弯下身子,时而挺直身子,还是一步一绊地走着。
“不管怎样,我好歹要把你背到托纳亚。听说那儿有个大夫,我带你去找他看病。我绝对不会将你丢在这里,让人将你害死的。”
他摇晃了一下,往路边跌跌撞撞地走了两三步,又挺直了身子。
“我一定要背你到托纳亚。”
“让我下来吧。”
他的声音变得很低,几乎像在自言自语:
“我想躺一会儿。”
“你就在我背上睡吧,我一直把你抓得紧紧的。”
几乎呈湛蓝色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皎洁的月光使汗流如注的老人的脸面闪着亮光。
“我做的这一切都不是为了您(译者注:这段对话将“你”改成了“您”,意思是说话人已不将对方看成自己的儿子了),我是为了您死去的母亲,因为您是地的儿子。为此,我才这样做。”
他一面说话,一面在出汗,但夜风将他的汗吹干了,在吹干后,又淌出汗来。
“我的脊梁会被压伤,但是我一定要背您到托纳亚,让人给您治一治您身上的伤。我知道,等到伤一治好,您就又会去千您的歪门邪道。可这就不关我的事了。您只要给我滚得远远的,不再让我知道您的事就行了……因为您已经不是我的儿子了。我已经诅咒过您从我身上继承的血液。我说:“让我给他的那部分血液在肾脏里腐烂吧!这话是我获悉您在拦路抢劫,您以窃为生,还杀了人……杀的是好人后说的。”
“你看看是不是看到了什么,或者说,是不是听到了什么。你在我背上能做到这一点,我不行,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耳朵聋了。”
“给我点水喝。”
“这里没有水喝,只有石头。你忍一忍吧。即使有水,我也不会让你下来喝水。你一下来就没有人再来帮我把你背在背上了,而我一个人又无法背起你来。”
“我渴得很,也困得很。”
“我想起你生下来时的情形了。那时候,你就是这样的:饿了就醒,吃饱了又睡着了。你妈妈只好喂你水喝,因为你将她的奶水都吸干了。你总是吃不饱,脾气又暴躁,可我没有想到,这暴躁的脾气随着岁月的流逝都上升到你脑子里去了……你妈妈希望你健壮地成长。她以为你长大后一定会使她有所依靠。她只生了你一个。她在生第二个孩子时死了。即使她这时还活着,你也会气死她的。”
他感到被他背着的这个人两只膝盖不像刚才这样夹紧了,两只脚往下垂着,在左右摆动着。他觉得被他背着的人的脑袋在晃动,像是在流泪。
“你哭啦,伊格纳西奥?是我对您母亲的回忆使您哭的吧,是吗?可是您却从来没有为她做过好事啊!我们的好心得不到好报。看来我们传给您的并不是慈爱之情,却是一肚子坏心眼。您现在总该知道了吧,人家把您给打伤了。您的朋友呢?他们全都给杀死了。不过,他们没有亲人。他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我们没有什么人可以可怜的。’可您呢,伊格纳西奥?”
村庄已在眼前。月光下,他见到屋顶在闪闪发亮。在最后几步路里,他感到他的腰弯得很厉害,儿子的体重都快把他压垮了。当他走到村庄第一座房子时,他斜靠在路边的栏杆上,无力地放下他儿子,浑身上下的骨头架子也好像都散开了。
他费劲地分开儿子一直抱住他脖子的手指。当他感到如释重负的时候,他听见到处都是狗叫声。
“你刚才没有听到狗叫吗?”他说,“你连这点希望也不想给我。”
(屠孟超译,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明亮的月光构成人物活动的背景,冲淡了坎坷难行的道路、孤独蹒跚的黑影所营造的冷清凄凉之感,象征老人的希望。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一步一绊”、“跌跌撞撞”、“汗流如注”的脸面“闪着亮光”等细节传神地表现出老人的极度疲惫。
C.小说中老人跟儿子说话时,对儿子的称呼由亲密的“你”变为正式且有距离感的“您”,蕴含着对儿子所作所为的不满和责备。
D.小说中有老人的大量独白,不仅交代了事件的前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呈现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形象。
5.小说标题“你没有听到狗叫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认
[墨西哥]何塞·雷布埃尔塔斯
我敢说,她不是疯子,尽管她的表情有些失常,尽管她那若有所思的神情、大声的莫名其妙的自言自语和凌乱不堪的穿戴容易使人相信她是个疯子。
如果说佩特拉全身表现出一副疯子的外表的话,这首先是由于她的丑陋——它是残酷无情的。因为面孔是特别引人注目的,美与丑全由此而来。有的面孔是值得信赖的,和蔼可亲的,这可能是因为某些美丽的轮廓,某些可爱的线条,或者归根结底是因为那是上流社会的贵族们的面孔。相反的,有另外一种面孔——佩特拉的面孔,首先属于这一类-它简直丑极了,我的天!这不是唯一的丑处,还有某种令人烦恼的脾气同它连接在一起,于是这就好像树立了一个既卑贱又悲苦的榜样。
这个女人从哪儿来到这个镇上的呢?谁把她带来的呢?是大风吗?有一次她忽然出现了,仿佛从沙土里冒出来的,从石头缝和泥土里钻出来的,带着一张火山岩般的宽阔面孔和一双对尘土和失眠麻木不觉的眼皮。
她的出现在居民们中间引起了一种自发的愤怒情绪。哼!这个令人作呕的丑女人为什么到这儿来?她为什么闯到这儿来呼吸我们的空气?
当她走到广场坐下休息的时候,人们像观看一只稀奇的动物似的,把她围了起来。大家都想用脚碰碰她,仿佛碰一个没有生气的躯体,看看它是在睡觉还是死了。
“丑女人!”
“疯子!”
这样的话很快传到了四面八方。“疯子”,是的,她只可能是个疯子。因为大家这样叫她的时候,她冲着大家微笑;大家对着她的面孔叫喊“滚开”的时候她又微微一笑,同时用十分顺从的眼光望着。有人踢她的时候,她不能够哭,不能,她的眼睛流露出一种悲哀的好像是感激的目光。
“她是个丧门神!”
“应该把她赶走。”
但是,埃杜维希斯老太太突然出现在这群人中间。她的到来一点也不奇怪(埃杜维希斯哪儿都去),但是她的作为——她的动作是那么自然,好像这是一件古老的事情,理应这样做——却能够使她们住口,使她们目瞪口呆,使她们的心里充满不愉快的感情:痛苦、愤怒、怀疑和内疚。埃杜维希斯已经年迈,宛如露出地面的颤抖的老树根。她脸上的老皮仿佛布满一层被岁月积聚起来的尘土,整个面孔正在离开肉体而进入没有血液、没有生机、只有死亡的细胞的领域。埃杜维希斯的生活中有的只是孤独的声音,难忍的黑暗,奇异而虚幻的回忆,但是这个世界,她的世界,却是最靠得住的。要叫她彻底弄清一件事情,譬如说许多年前她年轻时生的那个女儿的真实和虚构的故事究竟如何开始又如何结束的,那可不容易。
当人们把冰冷的小尸体拿给她瞧,所有的人都怀着某种好奇心等待她放声大哭的时候,一看到埃杜维希斯的异常反应,却不禁惊呆了。她先是用滞呆的眼睛狠狠地盯了一会儿围着她的妇女们,目光里既包含着责备又包含着询问。接着她的双唇颤抖起来,好像有几句极端重要的话想说而记不起来了,最后她那沙哑的喉咙里,终于冲出了一句话:
“她在哪儿?”
老太婆们惊讶地面面相觑。什么!谁?
“她在哪儿?”埃杜维希斯大声地问。
于是,她的眼睛变了,变成了一双迟钝的眼睛;她看不到她死去的女儿,另一种现实出现在她眼前:唯一真实的现实。
“准被你们藏起来了……”
一个女人流着眼泪,把那个冰冷而僵硬的小尸体递给了她,“她在这儿。”她说,“可她生下来就死了……”。埃杜维希斯于是改变了声调,一种可怕的东西,使她的声音产生了一种从异样的喉咙里,从损坏的、死人般的肺腑里发出的音色。
“这不是真的!”
老太婆们抽泣着,竭力地劝说着、安慰着她。但是一切都已无济于事。埃杜维希斯病倒了,她的思想紊乱了,“离开她了”,从那时起,居民们就都这么说。
如今看到佩特拉后,她浑身颤抖起来,结结巴巴只说出了这句话:“你到底出现了,你到底出现了。”妇女们不相信地望了望她:“瞧这个可怜的老太太,她竟相信这是她的女儿。”
但是那个疯女人埃杜维希斯的声音却可怕地震撼着人们的心。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描写了两个被侮辱、被歧视的社会底层妇女形象,一个因为相貌丑陋而被世人厌弃,一个因为女儿夭折而精神错乱。
B.小说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谈论面孔美丑与社会地位的关系,揭示了当时人们以貌取人、趋炎附势的不良风气。
C.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居民们对待佩特拉的情形:像对待动物一样围观她,咒骂她是“疯子”“丧门神”,甚至用脚踢她,想要赶走她。
D.作者不吝笔墨补叙了埃杜维希斯在女儿夭折时的反应,既交代了造成她不幸命运的原因,又为后文她认“女儿”的情节作铺垫。
8.小说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请写出三种,并举例分析。
9.结合全文,探究结尾“但是那个疯女人埃杜维希斯的声音却可怕地震撼着人们的心”这句话的多层意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该记得吧
[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你该记得堂乌尔瓦诺的儿子、迪马斯的孙子乌尔瓦诺·戈麦斯吧。迪马斯曾领唱过牧歌,在独裁统治时期他临死时还念诵着“诅咒万恶的天使”,他另一个叫费登西奥·戈麦斯的儿子有两个很顽皮的女儿,一个像根灌肠似的又矮又胖,人们给她起了个诨名,叫“往上翘”。另一个则是个细高挑,长着一双天蓝色的眼睛,甚至有人说这女孩子不是他亲生的,有许多迹象表明她患有忧郁症,这姑娘后来嫁给酒坊老板路西奥·契柯。
你该记得吧,人们管他母亲叫“茄子”,因为她爱风流,每风流一次便生个孩子。听说她当年略有家财,后来把钱都花在丧葬费用上了,因为她的孩子个个都呱呱坠地不久便夭折了,但她总要请人替他们唱赞歌,并在音乐伴奏下,在侍童们赞美上帝和天堂的合唱声中送进公墓,还唱“上帝,我又给您送去一个小天使”的歌曲。这样一来,她变穷了,因为每次丧葬费用都很高,给参加守灵的来宾还得置办丰盛的酒席。她只养活两个孩子,儿子叫乌尔瓦诺,女儿叫娜塔莉娅。他们俩出世时,家境已很贫困,而她也没有见到他们长大成人,因为她在最后一次分娩时死去了。那时她已年老,都快满五十岁了。
你应该认识她,因为她好吵架,老是在集市上和卖菜的女商贩吵架,说她们卖给她的西红柿价格太贵。吵起架来,大叫大嚷,说她们在抢她的钱。后来,家境贫困了,便总见到她围着垃圾堆转,捡洋葱、变了质的豆角和一两段甘蔗,“让孩子们的嘴甜一甜。”我刚才已经说了,她有两个儿女,这是活下来的唯一的一对儿女。之后,人们就不知道她的下落了。
这个乌尔瓦诺·戈麦斯年岁与我们相仿,只比我们大几个月。小时爱跳方格子玩,也爱欺诈。你记得他卖给我们的那些石竹花吧,其实上山去采摘更方便,可我们还是买了他的。他还把从学校院子里的芒果树上偷摘来的青芒果卖给我们,把从门房那里买来的2个生太伏一只的橙子以5个生太伏一只的价格卖给我们。他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吵架,口袋里常装了半口袋的东西:弹子、陀螺、木铎,甚至还有绿色的小甲虫。他在这些小甲虫的腿上拴一根线,它们就飞不走了。他跟我们每个人都作过买卖,这你应该记得。
他是那个结婚不久便变痴呆了的纳切托·里维罗的妻舅。为了养家糊口,纳切托的妻子伊纳斯在大街的岗亭边摆了一个小酒摊,而他本人则在堂雷夫西奥的理发店里用别人借给他的曼陀林琴弹着走了调的歌曲,以此谋生。
我们常与乌尔瓦诺去看望他的姐姐,顺便喝点特帕切酒。我们每次去总留下来喝酒,不给钱,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钱。后来,他就没有朋友了,因为为了使他不能向我们要账,我们一见到他便绕道走。
也许从这时起,他变坏了,也可能他生下来时就是坏人。
还没有上五年级,学校便将他开除了,因为发现他与他的堂妹“往上翘”在洗衣处的干水池内玩假夫假妻的游戏。为了羞辱他,人们揪住他的耳朵,在男女孩子们排成的队伍中间通过。在大家的一片哄笑声中,他被逐出了学校的大门。可是,他在我们面前走过时却高昂着头,用拳头威胁着我们大家,好像在说:“你们会遭到报应的。”
接着,学校又开除了他的堂妹。她哭丧着脸,眼睛望着地砖,走出校门,直到大门口才放声大哭。这刺耳的哭声整个下午都萦回在人们耳际,好像狼在嗥叫一样。
只是因为你的记忆力不太好,才记不起这些事情。听说他那个开小酒铺的叔叔费登西奥用棍子狠打了他一顿,差点把他给打残废了。他一气之下便离开了村庄。
之后,我们确实没有再见到过他。后来,他当了警察又回到了这儿。他常常坐在中心广场的中间,两腿中间夹着一支卡宾枪,满怀仇恨地注视着大家。他不和任何人说话,也不问候任何人。若有人看他一眼,他装作没有看见,似乎根本就不认识此人。
就在这个时候他杀死了他的那个会弹曼陀林的姐夫。那天晚上八时过一点儿,纳切托想到广场上给他弹一支小夜曲。那时,教堂里正在敲晚祷钟。正在教堂里念玫瑰经的人们从教堂里跑出来,见到了他们俩:纳切托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用曼陀林进行着自卫,像疯狗一样怒气冲冲的乌尔瓦诺则用枪托在一下一下地打他,根本不理会人们的叫喊声。直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地人走出人群,夺过枪来,在他的背上打了一枪托,打得他蜷曲着躺在公园的凳子上,他才住手。
人们便让他这样过了一宿。天亮后,他走了。听说他离开当地前,曾去教堂要求神父为他祝福,但神父没有这样做。
在半路上他被逮捕了。捕前他一拐一拐地走着,当他坐下来休息时,他被抓起来了。他没有反抗。听说是他自己将绞索套在脖子上,甚至他还选了一棵他喜欢的树让人将他吊死。
你应该记起他来,因为我们在小学里是同学,我们俩都认识他。
(孟屠超译,有删节)
10.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众多,姓名交叠,既有粗线条的人物命运梗概,也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了在南美洲生活动荡不宁的人物群像,立体感非常强烈。
B.作品总是从细微处、边缘处落笔,而与那个实际上是中心的人物与事件拉开了距离,主人公相关事件常被省略,却容易激起读者更多戏剧性的想象。
C.费登西奥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交代了他那两个很顽皮女儿的出生与婚姻,第二次是他狠打了少年侄子一顿并促使侄子离开了村庄。
D.乌尔瓦诺·戈麦斯的母亲,人们只是称呼她的诨名,她没有稳定的婚姻与家庭,在贫困疾苦中仍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也顽强地维护着自尊。
11.对乌尔瓦诺·戈麦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生于一个不健全的贫苦家庭,生活在病态的社会,不管他如何努力,都决定了其人生结局是悲惨的。
B.从小聪明伶俐,为了生活从小就学会了赚钱,甚至过早地学会了狡诈,有着较强的自食其力的能力。
C.与堂妹玩假夫假要的游戏,被学校和同学放大到伤风败俗的地步,遭到学校的开除,俞运也发生了转折。
D.被捕时没有反抗,走向死亡时平静坦然,表现出乌尔瓦谐·戈麦斯对这个充满悖谬的社会完全绝望。
12.小说中有太多的内容语焉不详,却又以“你该记得吧”为题,这样写有何妙处?
13.有人说这篇小说充满了批评的态度,有人却说是满怀同情,你觉得呢?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展现了墨西哥百姓苦难生活全景图”分析错误,小说只是有限的选取了一些乡村图景,并没有展现墨西哥百姓苦难生活全景图。
2.①混乱野蛮的生活环境,如携带武器,处处充满危险,可以连招呼都不打就干掉你;②背信弃义的政府,不顾农民的诉求分给农民无法耕种的土地,不顾百姓死活;③严酷的自然环境,如极度干旱,土地是不毛之地。
3.(一)相同点:两文都以鸡和狗代表安定的乡村生活。
(二)不同点:陶文以鸡犬相闻塑造了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的田园世界。本文以埃斯特凡的鸡和远处的狗叫声表达了他们对仅仅为了生存下去的渴望。(远处的狗叫声象征着可望不可即的渺茫的稳定生存的希望。)
4.A“冲淡了坎坷难行的道路、孤独蹒跚的黑影所营造的冷清凄凉之感,象征老人的希望”错误。小说中明亮的月光不能冲淡冷清凄凉的感觉,也不能象征老人的希望,文末“‘你刚才没有听到狗叫吗?’他说,‘你连这点希望也不想给我’”,点明“听到狗叫”象征老人的希望。
5.①赋予象征意味。听到狗叫表明已到村庄,意味着儿子就有了被救治的希望。
②表明小说关键情节。老人一再询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要素。
③表现人物形象。这句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的爱。
④传达主题。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也传达了小说赞美父爱的主题。
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渴望了解与狗叫相关的故事。
6.①时间集中。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从月亮升起到高悬空中的有限时段内,使结构更紧凑。
②场景/空间集中。将老人背儿子去求医的故事设置于一段路途当中,场景/空间集中,结构紧凑。
③情节集中。小说以老人背儿子求医为情节主线,相关的其他情节和人物通过老人途中的独白来呈现,安排精巧。
④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月亮这一景物反复出现并形成前后勾连、照应,结构精巧。
⑤关键情节要素反复出现。父亲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儿子要求“让我下来吧”等情节反复出现,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设计巧妙。
⑥首尾呼应。小说以老人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开头,以老人独白“你刚才没有听到狗叫吗?”结尾,彼此呼应,结构严密精巧。
7、D“补叙”错误,不是补叙,是插叙。
8.①正面描写。小说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刻画埃杜维希斯失去女儿后难以置信,极其悲痛以至于疯了的过程。②侧面描写。人们骂佩特拉“丑女人”“疯子”,用脚去踢她,从侧面写出了佩特拉奇丑的相貌。③运用对比手法。镇上居民们对佩特拉的态度和埃杜维希斯对特佩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控诉了世人冷漠无情。④运用设问、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用“钻”“冒”写出佩特拉的突然出现给人们带来的震惊;把她的面孔比火山岩,写出她丑陋。
9.(1)埃杜维希斯把佩特拉误认为是女儿,重复说“你到底出现了”,使得镇上的居民感到非常意外和震惊。(2)埃杜维希斯的女儿多年前夭折了,她因此而“疯”但是几十年来她一直还在寻找自己的女儿,伟大深沉的母爱让人们深感震撼。(3)人们把佩特拉当成“疯子”“怪物”,想要赶走她,冷漠和残酷,但是埃杜维希斯却能把她当女儿,与居民的冷漠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震撼着麻木的民众,让他们深感惭愧。(4)小说以此结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民众麻木冷漠自私的批判,对善良温情的人性的呼唤。
10.C“第一次交代了他那两个很顽皮女儿的出生与婚姻”,错误,文中只交代了两个女儿中其中一个的婚姻。
11.A“出生于一个不健全的贫苦家庭,生活在病态的社会”错误,时代背景和家庭情况虽然对人物的行动抉择有影响,但并没有血统论和简单的环境决定论,小说中也没有这个意思。
12.(1)小说中不少人物仅有只言片语点到姓名,没有具体的言行,这种叙述让故事破碎了,但意义却在增殖,叙事技巧颇具魅力。
(2)文章以“你该记得吧”为题,似乎表明叙述者记忆不全,并在文中不时重复“你该记得吧”,强化了读者的补充作用。不断以“你”呼告读者,把读者裹挟进来,打破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营造了一种别致的审美体验。
13.观点一:批评,小说对病态的社会充满子批评。①由于不自爱,滥交与私生子到处都是,落后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复着粗俗不堪的故事。②被害者又扮演伤害者的角色,恶性循环无以穷尽。
观点二:同情,小说对人物及其命运充满了同情。①由于经济贫穷与思想落后,底层人民得不到正常的生活待遇,成长的轨迹与人性会扭曲。②这种不正常的秩序里长大的人,又对这种秩序有巨大的反作用力,对良好秩序的建立造成巨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