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河南中考:2018年与王士性《广游志》节选对比考查,2010年与《渑水燕谈录》节选对比考查。
原文(彩色为课下注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已核教参)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如此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那么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译文(已核教参)
(有时)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接连几个月天气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教参精讲
第一部分(第1段):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起笔,点明时间,格调庄重雅正;接着推出“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再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高度概括,高度凝练。第1段最后,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点到为止,要言不烦。
教参精讲
第二部分(第2段):格调渐次振起,情辞转为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全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览。一“衔”一“吞”,气势磅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写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又以“前人之述备矣”一句轻轻带过,既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又转出新意。“然则”一语,转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提出一个“异”字,开启下文。
教参精讲
第三部分(第3、4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这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这两段构成对比,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像两股激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第3段,以“若夫”的虚拟语气起笔,含蓄深婉。这一段用一连串的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写天气的恶劣、人心的酸楚,突出了一种悲凉的情境,可谓一幅“洞庭风雨图”。
原文(彩色为课下注释)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已核教参)
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译文(已核教参)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是由于他们)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被贬),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教参精讲
第4段,以“至若”领起,格调转为高亢,节奏也变得明快有力。同样的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一片春风和畅、波光明丽、水天一碧的景象。沙鸥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水草兰花也生机盎然,可谓一幅“洞庭春晴图”。“而或”一句,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写烟雾消散,明月千里,湖光泛金,月影如璧,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教参精讲
第四部分(第5段):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议论和抒情。作者在列举了物色相感的悲喜两种境界后,又生发出一个更大的“异”来,一种更为高尚的人格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物而动,是常人之情;不为物动,是“仁人”情怀。古代仁人志士,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进亦忧,退亦忧”,是对这种伟大精神的高度概括。作者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语重情深,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选自《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临洞庭。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课下注释(彩色为高频)
根据2022新题型特设字词赏析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守: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2.越.明年 越: 到
3.政.通.人.和. 政通人和: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4.百废具.兴 具: 同“俱”,全,皆
5.增其旧制. 制: 规模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贤: 名家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到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同“俱”,全,皆
规模
名家
7.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同“嘱”,嘱托
记: 记述
8.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状: 胜景,美景
胜: 美好
9.衔.远山,吞.长江 衔: 连接
吞: 吞吐
10.浩.浩.汤.汤. 浩浩汤汤: 水势浩大的样子
11.横无际.涯. 际涯: 边际
12.朝晖.夕阴 晖: 日光
同“嘱”,嘱托
记述
胜景,美景
美好
连接
吞吐
水势浩大的样子
边际
日光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018大观: 壮丽景象
14.然.则.北通巫峡 然则: 如此……那么
15.南极.潇湘: 极: 至,到达
16.迁.客.骚.人. 迁客: 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迁: 贬谪,降职
骚人: 泛指文人
17.若夫淫.雨.霏.霏. 淫雨: 连绵不断的雨
霏霏: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赏析:突出雨连绵不断的特点,给人以压抑之 感。
壮丽景象
如此……那么
至,到达
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贬谪,降职
泛指文人
连绵不断的雨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18.连月不开. 开: 指天气放晴
19.阴风怒号. 号: 吼
20.浊浪排.空. 排空: 冲向天空
赏析:写出了山岳被迫隐去形迹的灰暗。
21.日星隐曜. 曜: 光芒
22.山岳潜.形 潜: 隐没
23.樯倾.楫摧. 倾: 倒下
摧: 折断
赏析:写出风摧枯拉朽,无可阻挡之势。
指天气放晴
吼
冲向天空
光芒
隐没
倒下
折断
24.薄暮冥.冥. 冥冥: 昏暗
25.去.国.怀乡 去: 离开
国: 指国都
26.至若春和景.明 景: 日光
赏析:表现出一派祥和明朗的气象。
27.一碧万.顷. 万顷: 极言广阔
28.沙鸥翔.集. 翔集: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 停息
昏暗
离开
指国都
日光
极言广阔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停息
29.锦.鳞.游泳 2018锦鳞: 美丽的鱼
鳞: 代指鱼
赏析:写出游鱼的欢快。
30.岸芷.汀.兰 芷: 白芷
汀: 小洲
31.郁.郁.青青 郁郁: 形容草木茂盛
32.而.或.长烟一.空 而或: 偶尔或许
一: 全
赏析:写出了湖上烟雾消散的情景。
美丽的鱼
代指鱼
白芷
小洲
形容草木茂盛
偶尔或许
全
33.静影沉璧. 璧: 圆形的玉
34.此乐何.极. 何极: 哪有尽头
35.宠辱偕.忘 偕: 一起
36.把.酒临风 把: 持,执
3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探求
38.或.异二者之为 或: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圆形的玉
哪有尽头
一起
持,执
探求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39.居庙.堂.之高 庙堂: 指朝廷
40.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在……之前
41.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 在……之后
指朝廷
在……之前
在……之后
42.微.斯人 微: 如果没有
如果没有
一词多义
1.观
2.或
3.极
4.临
5.求
6.胜
重点句子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译文] 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以上这两种表现。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9.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原文探究
统编教材教参设问
1.【教材思考探究题二改编】结合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这两段是拟写游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淫雨霏霏”,写阴雨连绵不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写风大浪高,令人生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写风雨天的晦暗;
“樯倾楫摧”,写舟船覆灭的景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环境的阴森恐怖。第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写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水天一色,浩瀚无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飞鸟与游鱼的欢快;“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植物的繁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月映湖水,金色玉光;“渔歌互答”,写渔人之乐。这两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虚拟体验,具有高度概括性质。作者的心境,呼应着景物,与游人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答案】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如第二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着以提问式的议论引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第三段写洞庭风雨;第四段写洞庭初晴,后面都借以抒情;第五段则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材思考探究题三】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3.【教材思考探究题四】“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答案】“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4.【教参变式设问】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答案】立意:本文超越了单纯记山水楼观的文章框架,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在了畅谈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范仲淹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构思:在内容上,作者略写楼,详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中考常考设问补充
内容理解
1.就全文来看,“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不要为自己一时受辱而心灰意冷,应当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有对滕子京的劝慰之意;另一方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想法和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抱负。
2.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分别指什么。
【答案】“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象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本文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答案】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是普天同乐。
4.文中的“二者之为”指什么?为什么要写“二者之为”?
【答案】“二者之为”指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目的是与“古仁人之心”形成鲜明对比,赞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主旨。
写作特色
5.文章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第一,巴陵胜状“前人之述备矣”,所以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等,而在于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6.请简要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答案】首先,点明写作背景并简要描绘岳阳楼的胜状;接着,由洞庭湖一暗一明两种不同景象,引出“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不同的心境;然后,将“迁客骚人”的心境与“古仁人”的心境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最后,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点明主旨。
7.“衔远山,吞长江”两句话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案】“衔”“吞”两个字用得好。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赋予静景动态和活力。“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二字使洞庭湖充满生命力,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共42张PPT)
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河南中考:真题2009年与欧阳修相关的《诗人玉屑(节选)》对比考查。备用题2018年与同写出游场景的《荷花荡(节选)》对比考查。
原文(彩色为课下注释)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已核教参)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教参精讲
第1段 :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然后层层推进,先写西南峰壑之美,后写琅琊山草木之秀,再写泉水潺潺,最后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作者用寥寥数语,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通过这样轻松闲逸的问答,文章由写景巧妙地过渡到记事、言情。太守一闪而出,却没有更多介绍,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太守自号醉翁,又别有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因山水而陶醉,借宴饮而抒发。
原文(彩色为课下注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已核教参)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打招呼,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山上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开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一个苍老的容颜,头发花白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教参精讲
第2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作者抓住了早、晚、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点来写,都是一笔带过,生动传神。文章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分别写朝暮之景,形成对偶,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自然而然地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瞑”。这样,静态的景物又具有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了错落之美。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用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语言表现出来。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而石出”写冬,一句一景,字字不虚。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结,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教参精讲
第3段: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这一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滁人之游,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样的游乐场景,在太守看来,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写宴饮之乐,故意宕开一笔,先说食物的来源——“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都是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丝竹管弦,只有投壶弈棋而已。但这种山林野趣,也是朱门高第享受不到的。这里,太守的形象再次闪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简笔勾勒出醉翁之态,可谓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原文(彩色为课下注释)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已核教参)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教参精讲
第4段:写日暮而归。
这一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或许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归巢之际,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二是游人之乐。这里强调“从太守游而乐”,可见官民关系的协调。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那么,太守究竟是谁呢?文至结尾,“太守”一词已出现九次,最后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余音绵绵,饶有兴味。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下注释(彩色为高频)
根据2022新题型特设字词赏析
1.环.滁皆山也 2017环: 环绕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茂盛的样子
3.峰回.路转 回: 曲折、回环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居高面下
5.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意趣,情趣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领会
寓: 寄托
环绕
茂盛的样子
曲折、回环
居高面下
意趣,情趣
领会
寄托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 弥漫的云气
8.云归而岩.穴.暝. 岩穴: 山洞,这里指山谷
暝: 昏暗
9.野芳.发而幽香 芳: 花
10.佳木秀.而繁阴 秀: 茂盛
11.风.霜.高.洁. 风霜高洁: 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2.山间之四时.也 时: 季节
13.而乐亦无穷.也 穷: 穷尽
弥漫的云气
山洞,这里指山谷
昏暗
花
茂盛
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季节
穷尽
14.负.者.歌于途 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赏析:写出人们的欢快。
15.行者休.于.树. 休于树: 在树下休息
16.伛.偻.提.携. 伛偻: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 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赏析:写出百姓生活和谐。
17.泉香而酒洌. 洌: 清
18.山肴野蔌. 蔌: 菜蔬
背着东西的人
在树下休息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清
菜蔬
19.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 杂七杂八
陈: 陈列,摆开
赏析:写出宴饮的热闹场面。
20.宴酣.之乐 酣: 尽兴地喝酒
21.非丝.非竹. 丝: 弦乐器
竹: 管乐器
22.射.者中 射: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23.弈.者胜 弈: 下棋
杂七杂八
陈列,摆开
尽兴地喝酒
弦乐器
管乐器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下棋
24.觥.筹.交错 觥: 酒杯
筹: 酒筹
25.苍.颜.白发 苍颜: 苍老的容颜
26.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倒下的样子
赏析:以简笔勾勒出醉翁之态。
27.树林阴.翳. 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 遮盖
28.鸣.声.上.下. 鸣声上下: 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酒杯
酒筹
苍老的容颜
倒下的样子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遮盖
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2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 回
从: 跟从
3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 离开
3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以……为快乐
32.太守谓.谁 谓: 为,是
回
跟从
离开
以……为快乐
为,是
一词多义
1.秀
2.得
3.归
4.穷
5.闻
重点句子翻译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山势回环 ,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6.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文]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苍老的容颜,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原文探究
统编教材教参设问
1.【教材思考探究题一】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答案】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2.【教材思考探究题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案】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3.【教材思考探究题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案】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4.【教材积累拓展题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答案】《岳阳楼记》中的成语:①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②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意思没有变化。)③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说“浩浩荡荡”,除描写水势外,也用以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④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⑤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醉翁亭记》中的成语:⑥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⑧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⑨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
5.【教参问题探究一题】如何理解作者的“醉翁之意”?
【答案】①从文章来看,全文共用了十个“乐”字,可谓贯穿全篇。文章风格淡雅闲远,所以说作者的“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不容置疑的。②从个性来看,作者具有乐观豁达的情怀,对贬谪遭遇处之泰然。③从创作背景上看,欧阳修因为支持“庆历新政”而被贬滁州,但他爱民之心未曾减少,政事宽简,与民休息,具有中庸和美、年丰人足的政治理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
6.【教参问题探究二题】如何理解本文的叙事手法?
【答案】①从全文的层次结构上看,作者采取了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手法,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文章从开头的全景、远景描写,逐步收缩视野,再用特写镜头定格醉翁亭,仿佛在引导读者寻幽览胜,充满发现的乐趣;文章中间的写景,则是早晚接续,四时递次;写游乐,先滁人而后太守;更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这样层层推进,累累叠加,把议论和抒情推向极致。
②从叙事角度上看,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汉赋中假托人物说理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
7.【教参素养提升三题改编】文中用了21个“也”字,25个“而”字,有什么样的效果?
【答案】21个“也”字,化呆板为神奇,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叙事抒情风格,于解释说明的口吻中透着淡雅的幽默,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25个“而”字,在句中起到了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的作用,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合,让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
中考常考设问补充
内容理解
1.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分析欧阳修“为政”值得称道之处。
【答案】①为政不奢靡。 从“临溪而渔”“酿泉为酒”等这些自食其力、就地取材的具体行为可以看出。②百姓和谐。从全城百姓集体出游“负者歌于途”“伛偻提携”等可以看出。③追求与民同乐。从“众宾欢”“颓然醉”中可以看出。
2.请简要分析“醉”与“乐”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 正是为了写“乐”。②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的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在乎一州之乐,在乎“与民同乐”。③文章结尾处,作者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与“乐”有机统一起来, 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文章主旨。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有何作用?
【答案】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词。通过这样轻松闲逸的问答,使文章由写景巧妙地过渡到记事、言情。太守一闪而出,却没有更多介绍,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太守自号醉翁,又别有情趣。
4.《醉翁亭记》除了写“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你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答案】从内容上理解:在太守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安乐,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了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哪怕地位低下,也要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与民同乐,追求宁静祥和的生活。期望人们安居乐业,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
主旨思想
5.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作者通过描绘琅琊山的秀丽风光及太守带领百姓同游的画面,表现了自己虽然遭贬,但是仍然能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本文在写景方面独具特色,请结合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分析写景语言的特点。
【答案】本段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比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分别写朝暮之景,形成对偶,各尽其妙又互为照应。同时,静态的景物具有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写作特色
7.文章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的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①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共23张PPT)
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河南中考:16年未考
原文(彩色为课下注释)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已核教参)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旁)。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教参精讲
第1段:交代湖心亭看雪的经过及所见雪景。
“雾凇沆砀”,点明了气候特点。这毕竟是南国的雪,有它温情的一面。水汽弥漫,冰花皎然,天地一白,令人浮想联翩。这里,作者用了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读之流畅自然。痕、点、芥、粒几个量词的使用非常生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几句景物描写,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时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作者使用白描手法,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原文(彩色为课下注释)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已核教参)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教参精讲
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亭中,已有捷足先登者“铺毡对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可谓神来之笔。作者用了近乎小说的笔法,从对方的视角看“自己”。其实,写对方的惊讶,也就是写自己的惊讶,而转换了叙述角度,就在尺幅之内生起波澜。“拉余同饮”,一个“拉”字,见出对方的热情。“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见出作者的性情。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金陵,曾经是明朝的故都。文章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的话,似嗔似怪,实赞实爱,饱含深意,不是熟知作者,断然不能道也。文章至此戛然而止,而余韵不绝。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文学、文化常识
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张岱(1597—1689) ,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课下注释(彩色为高频)
根据2022新题型特设字词赏析
1.大雪.三日 雪: 下雪
2.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消失
赏析:写出大雪过后万籁无声的空寂。
3.是.日更定矣 是: 这
4.余拏.一小舟 拏: 撑(船)
5.拥.毳.衣炉火 拥: 裹、围
毳: 鸟兽的细毛
下雪
消失
这
撑(船)
裹、围
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 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7.上下一.白 一: 全
8.有两人铺毡对.坐 对: 相对
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哪能
更: 还
赏析:表现了金陵人的惊讶。
白汽弥漫的样子
全
相对
哪能
还
10.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勉强,尽力
11.客.此. 客此: 客居此地
12.舟.子.喃喃曰 舟子: 船夫
勉强,尽力
客居此地
船夫
13.莫说相.公.痴 相公: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重点句子翻译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原文探究
统编教材教参设问
1.【教材思考探究题一】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①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声断绝,寂寥凄清。②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
③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2.【教材思考探究题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答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 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信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儿人。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3.【教参问题探究一题】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答案】从“舟中人两三粒”及舟子其人出场发声来看,作者肯定不是一个人去湖心亭看雪的。那么他又说“独往”,是不是矛盾?这个问题,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要去其形式,存其精神。这里不能单纯理解为作者目中无人。实际上,这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其根源是魏晋风度。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舟子,确实不会有这个雅兴和追求。
4.【教参问题探究二题】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答案】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表现在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中考常考设问补充
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
【答案】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湖心亭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2.文章写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的高度评价,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的品格。
主旨思想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了作者不同于众人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也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4.在写湖心亭奇遇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在写湖心亭奇遇中运用了神态描写“大喜”,语言描写“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动作描写“对坐”“拉余同饮”“强饮”等,表现了湖上得遇知音的快乐,突出金陵人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与豪爽之气。
写作特色
5.张岱这篇小品文,既有画的美感,又有文的画意,诗的气质,可称之为散文诗。请结合文章内容,品味本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答案】以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为例来说,作者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捕捉景物特点。在这一画面里,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味。写冰雪世界的美丽,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