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其节日内涵,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合作团结的精神。
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生展示搜集资料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来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课后,教师 通过探究活动点评、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来猜一猜?
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是……你还知道那些呢?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春节
元
宵
节
欣
赏
探
索
中
国
传
统
节
日
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主题一
主题二
节日习俗和活动的
传承与文化
主题三
传统节日对
社会生活的作用
(一)春节的起源和习俗
(二)清明节的来历
(三)端午节的起源和相关故事
(一)春节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 变化
(二)清明节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三)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对今天影响深刻,为什么?
(二)节日经济的影响
(四)欣赏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
主题一:
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始,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新中国成立,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一)春节的起源:
(二)清明节的来历
(二)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01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三)端午节的起源和相关故事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端午节与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主题二:
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文化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岁穷月尽",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一)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北宋神宗年间,某年春节夜晚,有个副宰相王韶的小儿子南陔,跟随大人在街头观灯游玩时,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笔钱财。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车子经过,南陔大声呼救,歹人放下南陔仓皇逃跑。后来,宋神宗得知此事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从此“压岁钱”在民间流传开来。
小故事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
春
节
02
清明节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二、
(1)扫墓
(2)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插柳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随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四乡八里的人们便聚集到了西陵峡两岸,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
端
午
习
俗
(三)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
画额
端
午
习
俗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包粽子,首先要准备好粽子叶,老北京包粽子的粽子叶一般是苇叶,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称为粽叶。过去,粽子叶都是老人们去自己摘的,现在北京城周边没有芦苇荡了,这粽子叶也只有去超市买了。很多人认为粽子叶越绿越艳越好,其实不然,越绿越艳的粽叶有可能是用颜料染成的,正常的粽叶应该是黄绿色略显陈旧;正常的粽叶包出的粽子有一种粽叶的香味而不是其他的怪味;如果煮完粽子之后,水是淡黄色,那说明这粽叶没问题,否则,那粽子还是不要吃了。
端
午
习
俗
包
粽
子
成
果
展
示
包粽子
(四)欣赏传统节日的佳肴
搜集的资料表明,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 把过年节称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蒙古人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让马佩红缨和新鞍,还会着新装,将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好友,除夕夜大家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2)少数民族节日知多少 以蒙古族为例。
专题三
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1)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 为什么
小组成员认为,他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因为,春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希望和和美、团团圆圆:春节可以和家人一起。 四处走亲访友:春节还能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可以看到舞狮、舞龙灯、剪纸、中国结:春节能吃到饺子、年糕.....学生展示的资料,包括春联、中国结、剪纸、生肖邮票、“福”字等。
探究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小组成员认为,当今春节长假带动了“节日经济”的发展。春节是中国古老而又最具生命力的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以前过年,人们满足于吃顿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现在人们对过年的需求早已超越物质满足。随笑迎人生:着人群、物资、金融、信息等各方面的流动,文化、旅游、健康消费日益成为春节消费文化的主流,还添加了时髦的“网络”“低碳”新元素,形成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春节经济”。
(3)“节日经济”的影响
如何对待中华传统节日和洋节日
第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第二,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第三,我们在对待西方节日方面,应该拥有一种正确态度,不应该盲目的崇拜,而是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一,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第二,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能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能提高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的免疫力
第五,能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节日消费,改善人民生活
拓展延伸
总之,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宝,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如能辩证的予以继承、发展、改革、创新,必将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1、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列诗词中不是描绘元宵节的是 (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C
课堂练习
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会取用的应是 ( )
A.柳条 粽子 春耕 屈原
B.月亮 月饼 团圆 嫦娥
C.菊花 九层糕 敬老 晋文公
D.艾叶 粽子 龙舟 屈原
D
(1) 课下小组之间根据搜集、整理、讲解的资料展示学习成果。以文字类介绍、表格整理类等形式呈现,教师在下一节课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并在学习天地专栏进行展览。
(2) 学生走访,探访民俗,进一步感受传统节日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布置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