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共45张PPT)+微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件(共45张PPT)+微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2 08:42:56

内容文字预览

(共45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灯笼
吴伯萧
点 我 放 视 频: 灯笼——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也许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盏灯笼,或是孩提时的新奇,或是奔波中的慰藉,或是元宵灯节的流连......在作家吴伯箫笔下,灯笼与他更是结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缘。那盏灯火点亮了往昔岁月,光耀于历史长河,更激昂了家国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抒情性散文——《灯笼》,体会作家吴伯箫在特殊年代下的抒怀与誓愿。
学习目标
1.了解吴伯箫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重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重难点)
3.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难点)
4.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素养)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有改动。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知识链接
定义 特点
线索 分类 散 文
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形散:取材广泛自由,写作手法不拘一格
神聚:表达主题明确集中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知识链接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预习检查
活动1: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褪色( ) 熙熙然( )
思慕( ) 可悯( ) 锵然( )
怅惘( ) 垂珠联珑( )
裴公( ) 燎原( ) 司马懿( )
sònɡ

wò xuán

tuì


mǐn
qiānɡ
chànɡ wǎnɡ
lónɡ
péi
liáo

任务一 自读课文,识记字词并梳理散文的叙事及抒情结构
( )旺盛
( )盛饭
( )禁不住
( )禁止
多音字
预习检查
( )挑担
( )挑拨

( )答卷
( )卷起

tiāo
tiǎo
juàn
juǎn
shèng
chéng

jīn
jìn

形近字
预习检查

xián
官衔


衙门

yǎn
繁衍

huī
辉煌

hùn
打诨

huī
春晖

chè
彻底


沏茶


砌墙
预习检查
活动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斡旋】
【掌故】
【思慕】
【怅惘】
【铿然】
【燎原】
【争讼】
调停;调解。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大火)延烧原野。
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预习检查
活动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静穆】
【褪色】
【熙熙然】
【垂珠联珑】
【吹角连营】
【张灯结彩】
【人情世故】
【马前卒】
温和欢乐的样子。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安静庄严。
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整体感知
点我播放课文朗读
整体感知
活动3 思考: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些事?这些事可分为几个方面?
灯 笼
2话说灯笼
11挑灯看剑
8族姊远嫁
6村头挂灯
3祖父夜行
5灯学母爱
7元宵张灯
9朱红描字
10献帝愁灯
日常生活
艺术表演
年节景象
历史文化
3、5、9
2、6
7、8
7、8、10、11
叙事线索
整体感知
活动4: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情调高昂,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合作探究
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
结构上
“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内容上
活动5:“灯笼”在课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2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任务二 慢读课文,体会散文典雅而简净的语言特点
活动1 试着从多角度赏析下列文段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角度一 修辞
排比,连用五个“想起”,用概述的写法,写出了灯笼的缘结得很多,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灯笼如数家珍,非常喜爱。
拟人和比喻,形象地表达出“我”与灯笼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角度二 表达
先概述,后议论;先提灯笼之多,后结缘分之多。这之间的过渡转换自然融洽,严丝合缝,不见生硬拼凑,给读者形象感和抒情感,这也符合散文的基本特征。
合作探究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简洁。多是短句,很少有长句。一方面显出语言的简净,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活动2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20世纪30年代散文语言的特点
写于20世纪30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的某些特点。现代散文作家都经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熏陶,他们的散文语言都非常典雅而蕴藉,简净而不杂芜。
合作探究
活动2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20世纪30年代散文语言的特点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书面语化。“暖迟迟”“缓步寻一脉幽悄”“可悯”“数不着长了”等词句非常文雅,有韵味,营造出一种凄忧、伤感、悲凉的氛围,给人联想和楚苦。这样的散文语言是当代散文家难以写出或不愿意写出的,这得益于作者所受古典文学的熏陶。
合作探究
活动2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20世纪30年代散文语言的特点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 -----《逍遥津》
“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金吾不禁”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雪夜人蔡”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萧萧班马鸣” ------李白诗《送友人》
“吹角连营”“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多引古语。或直接引用,并加引号,更多的是间接引语,可以显出作家读书多,积累丰厚,写作时信手拈来。 不仅增强真实感,而且文章更有文化气息。
合作探究
任务三 通读全文,分析课文中“灯笼”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
活动 :寻找文中具有民俗意义的句子,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其中的文化意义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村民日常生活 1
3 5、9 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合作探究
活动 :寻找文中具有民俗意义的句子,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其中的文化意义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乡村艺术表演 2
6 “村边社戏台下响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炮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海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合作探究
活动 :寻找文中具有民俗意义的句子,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其中的文化意义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乡村年节景象 7
8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元亨油坊出的灯谜”
“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合作探究
活动 :寻找文中具有民俗意义的句子,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其中的文化意义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历史 文化 7
8 10 11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铿然的那种盛世太古远了”
“《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
合作探究
民族文化是精神食粮,是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面对传统民族文化时,我们不能置身事外,要用正确的观念去看待、继承,让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发展的动力之一。
一、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来源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民族的凝聚力也决定了民族的竞争力。从古人开始,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便一直位于文化之首。辛亥革命时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强盛,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
二、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许多的优秀思想至今在促进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洗涤人的心灵,让处于浮躁时代的人们能够得到文化的沉淀,得到文化的塑造。
民族传统文化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后,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这与它自身的庞大魅力也是分不开的。在面对民族传统文化时,我们应该深掘其价值,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辉煌时刻。
提 升
合作探究
任务四 速读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
散文是一种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的文体。再读课文,探究作者情感,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合作探究
散文是一种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的文体。再读课文,探究作者情感,思考以下问题: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但却通过写“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等细节,让这份情感跃然纸上;“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仿佛在凝视母亲的形象,平静的叙述中透出深厚的感情。
合作探究
散文是一种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的文体。再读课文,探究作者情感,思考以下问题:
“乡俗还愿,孤客心暖”这部分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作者通过回忆中家乡“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等细节,给“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孤行客以“去村不远”的慰藉,深切地表达了对给人温暖的乡俗的怀念。
合作探究
散文是一种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的文体。再读课文,探究作者情感,思考以下问题:
文中关键句“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概括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国家的情感。“记忆的网里挤着”怎样的一些“缘”?这些缘“结”着怎样的“情”?
挑灯迎祖父——祖孙情深
接灯上学——母子情切
乡俗还愿——孤客心暖
元宵张灯——乡俗情浓
族姊远嫁——感伤浮沉
朱红描字——迷恋文化
献帝伴灯——岁月沧桑
愿做马前卒 ——表达宏愿
事情
情感
合作探究
散文是一种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的文体。再读课文,探究作者情感,思考以下问题:
怎么理解文章结尾作者表达的自己要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宏愿?
这里点明文章的主旨。“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热烈赞颂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古代将军,是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全国人民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写作特色
1、小处写起,小中见大
本文由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微小之物“灯笼”写起,抒写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文章的主旨。小中见大,突显主旨。
2、双线并行,形散神聚
本文以“灯笼”为线索,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但重在怀念亲情、感怀时运。“灯笼”是明线,“情感”是喑线,课文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布局谋篇:作者对所描写的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激情,最后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抒写了家国情怀。
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童年生活、亲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亲人的感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拓展延伸
含“灯”字的古诗词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4.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其一)
5.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文天祥《除夜》
6.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争讼(sòng) 领域(yù) 斡旋(wò) 静穆(mù)
B.思慕(mù)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幽悄(qiāo)
C.燎原(liáo) 熙熙然(xī) 暖融融(róng) 马前卒(zú)
D.神龛(kān) 春宵(xiāo) 吩咐(fēn) 点缀(zhuì)
B
【解析】“悄”应读qiǎo。故答案为:B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解析】A项“罔”应写作“惘”;B项“辍”应写作“缀”;D项“斓”应写作“阑”。
C
课堂检测
3.下列加色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B.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D.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C
【解答】A.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从感彩上看属于褒义词,用在此处是感彩不当;B.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赞美传诵。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C.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使用正确;D.望文生义: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使用语境错误;故选:C。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B.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C.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D.现代著名作家吴伯萧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详解】A.成分残缺,去掉“随着”;B.重复累赘,去掉“因为”或“的缘故”其中一个;C.正确;D.句式杂糅,去掉“的籍贯”或“人”。
C
课堂检测
5.关于《灯笼》,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灯笼》的作者是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B.这篇课文以“灯笼”为突破口,体现出作者的家国情思。文章语言平淡隽永,但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C.文中主要有两种感情基调:深情,激情。对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仍是“灯笼”,却是另一种景象,表达出激情豪情。
D.文中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以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的惨状,激励中华儿女的抗争之心。
【解析】ACD.正确。B.有误,《灯笼》文章中语言活泼。
B
板书设计
灯笼
挑灯迎祖父——祖孙情深
接灯上学——母子情切
乡俗还愿——孤客心暖
元宵张灯——乡俗情浓
族姊远嫁——感伤浮沉
朱红描字——迷恋文化
献帝伴灯——岁月沧桑
愿做马前卒——表达宏愿
所忆
所感
所思
“宏愿”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