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3课时)(课件 26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3课时)(课件 26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12 21:21:31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浙教版 七年级下
第6节 透镜和视觉
(第3课时)
教材解析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与要求】
本节课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等内容。它是 “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本课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能解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形成保护视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创设情境
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据统计,大脑中约有 80% 的信息来自于眼睛。那么,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
探究实践
对着平面镜观察自己的眼睛,你能看到哪些部位?
巩膜
眼睑
睫毛
泪腺管



瞳孔
虹膜
光线就是通过瞳孔进入眼睛的。
一圈有颜色的环形物,就是虹膜。
虹膜的颜色决定眼睛颜色。
活动
在光较暗的环境下仔细观察一位同学的瞳孔,然后在他(她)眼前约10厘米的位置,用小手电筒照向这位同学的右眼睛(或左眼睛),留心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这位同学眼睛的瞳孔有什么变化?
他(她)的瞳孔变_______(填大”或“小”)了。这样的变化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让 _________( 填“较少”或“较多”) 的光进入眼睛。
观察虹膜和瞳孔
这位同学眼睛的瞳孔有什么变化?
虹膜可以通过调节 ________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量。

较少
瞳孔
注意:不要长时间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以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探究实践
人的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与照相机非常相似。
探究实践
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视神经
巩膜
光通过透明的角膜进入眼里。
根据环境中光的强弱,可随时调节。
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由透明的胶状物质组成,充满着整个眼球的内部。
分布着许多对光很敏感的感光细胞。
把感光细胞所产生的信息传入大脑。
白色巩膜是眼球的一层坚韧的保护外壳。
探究实践
眼睛是如何观察到物体的呢?
角膜
房水
睫状肌
晶状体
玻璃体
大脑
眼球的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①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成像原理
②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③u>2f时,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视觉形成
光→感光细胞→视神经→大脑→形成视觉。
探究实践
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但像都成在视网膜上,这是为什么?
(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实像时,像距和物距是如何变化的?
物距变大,像距变小;物距变小,像距变大。
(2)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距改变了吗?
角膜
房水
睫状肌
晶状体
玻璃体
大脑
物距 像距
物距变化,像距不变。
思考
探究实践
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睫状肌
近处的物体
晶状体变厚
看近处的物体
睫状肌
远处的物体
晶状体变薄
看远处的物体
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
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晶状体是一个可改变焦距的凸透镜。
探究实践
你是否发现,在较暗的环境下很难分辨物体的颜色
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对红光、绿光和蓝光较为敏感。大脑把来自各种视锥细胞的信息综合后,产生彩色的影像。
在较亮的环境下,视锥细胞起主要作用,能感觉到物体的色彩。
在较暗的环境下,视杆细胞起主要作用,主要成像物体的外形和运动,形成黑白图像。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探究实践
虽然眼睛能看到很多物体,可是人的视觉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活动
1. 将课本放在眼睛前方约 30厘米的地方,看着右边的两条平行黑线。
近点和远点
2. 凝视这两条平行黑线。慢慢将眼睛移近,直至你不能再清楚看到这两条线为止。请同学用直尺帮你量一下这时你的眼睛与课本之间的距离。
你能清晰看到的最近距离是 _______ 厘米。
如果你是戴眼镜的,现在把眼镜摘下,再重复这个实验,你现在能清晰看到的最近距离是 _______ 厘米。
正常眼睛的,近点大约在10cm处。
近点:晶状体最凸时,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探究实践
3. 请同学帮你拿着课本,再次凝视这两条平行黑线,把课本慢慢后移,直至这两条线看似变成一条线为止。这时量一下你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 厘米。这就是你眼睛能清晰看到的最远距离。
如果你是戴眼镜的,现在把它摘下,再重复这个实验。你现在眼睛能清晰看到的最远距离是 _______厘米。
近点和远点
远点:
晶状体最扁平时,能看到的最远的点。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25cm,叫做明视距离。
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一般在5米以上。
探究实践
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也是视网膜上唯一没有任何感光细胞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盲点。
盲点
注视下图,可以定出视觉盲点的位置。
把课本放在离眼睛约25 厘米远的地方,闭上左眼,用右眼盯着“+”看,略微调节眼与课本的距离,你将会发现到某个距离时不能看到2,因为这时2 落在盲点上了。如果你现在把课本移得近一些,2 将重新出现而1 将消失。你也可以用你的左眼来检验,但这时你必须把课本倒过来看。
探究实践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近视患者和远视眼患者看物体的影像,有什么特点?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图一)
(图二)
近视眼
远视眼
探究实践
近视的成因及矫正:
成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像成在在视网膜前。
①推动活塞使水凸透镜变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将光屏适当靠近透镜,像又变清晰;
②若不移动蜡烛和光屏,在蜡烛与水透镜之间适当位置安装一个合适的凹透镜,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
矫正:凹透镜有发散光的作用,戴凹透镜可矫正近视。
探究实践
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成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像成在在视网膜后。
①拉动活塞使水凸透镜变薄,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将光屏适当远离透镜,像又变清晰;
②若不移动蜡烛和光屏,在蜡烛与水透镜之间适当位置安装一个合适的凸透镜,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
矫正:凸透镜有会聚光的作用,戴凸透镜可矫正近视。
探究实践
近视 远视
眼球前后径
晶状体曲度
像落在视网膜的何处
看不清何处物体
矫正办法
归纳:近视和远视的区别
过长
过短
过大
过小
成像在视网膜前
成像在视网膜后
远处
近处
配戴凹透镜
配戴凸透镜
探究实践
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称为色盲。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之分。
活动:
1. 观看图并写出你所看到的数字是多少。
2. 与老师核对结果。如果你看到的数字与答案相同,那么你就没患色盲症。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色盲者不可以担任机动车驾驶员或其他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
有色盲的人,因为需要辨别红绿灯,所以就不能担任,否则会影响交通安全,发生事故。另外,如从事军事、美术、印染、纺织、化学、医学、药学等工作,田于需要辨别颜色,因此也是不适宜的。
探究实践
视觉对我们十分重要。要保持良好的视力,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眼睛,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方法。
读书和写字的姿势要正确;书与眼睛的距离要保持约33厘米;应在光强度适宜的环境下阅读。
连续看书或写字 1 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让眼睛的肌肉得以放松。
使用电脑时,眼睛与屏幕应相距50~70厘米。不要长时间地使用电脑。
爱护眼睛的方法:
探究实践
定期接受眼睛检查,若眼睛出现不适,应及时治疗或矫正。
如有异物进入眼睛,不要用手揉,可用眼药水等冲洗眼睛。
不要躺着或坐车、走路时看书。
爱护眼睛的方法: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你还想到哪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探究实践
2.眼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
A.视网膜 B.瞳孔 C.晶状体 D.玻璃体
B
1.视觉形成的部位在( )
A.视网膜 B.大脑皮层 C.晶状体 D.玻璃体
B
3.正常的人眼,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这是由于 (  )
A.不断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B.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A
迁移应用
4.对眼睛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
A.角膜处于最外层,具有透光作用
B.白眼球部分是由虹膜构成的,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C.晶状体具有屈光作用,物像在此形成
D.视网膜上具有感光细胞,是视觉的形成部位
3.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2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图中的 (  )
B
A
迁移应用
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3课时)
近视
远视
u>2f时,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结构:
成像原理: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眼睛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