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2 07:3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作业1
姓名: 学号班级; 使用时间:
一、单选题
1.(此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
①《汉武大帝》中的刘彻设刺史监察地方
②介绍清朝官员的连续剧被命名为《宰相刘罗锅》
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此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它是有官无吏的特殊衙门,该机构任职的,无定员,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最多时达十一人。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
A.参知政事 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 D.同平章事
3.(此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的秘书班子。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未影响中央机构职权 D.完善了皇帝独裁机制
4.(此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康熙帝为了洞悉政情民隐,令亲信官员用密折奏事,而且规定奏折必须由大臣亲自书写,不拘形式,如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初八,康照帝在陕西巡抚鄂海的请安折上批示:“联体安善。以后奏折,尔亲手写来,即字不好、有错亦不妨,但不可令人知道……”这一做法旨在( )
A.显示君主体恤百姓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确保政令安全畅通
5.(此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清代一位皇帝特意设立了一个临时军政机构,开始名为军机房,就设在乾清门西侧的养心殿外,当时正在西北用兵,军事上需要集中力量迅速解决,以防贻误军机。这位皇帝还( )
①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②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③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④重建太和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此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努尔哈赤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若干名理政听讼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皇太极时正式有“议政大臣”职名,并任命更多较低品秩贵族参与议政。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矛盾日益显露。为此,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设立南书房。南书房的设立( )
A.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矛盾彻底解决
B.中枢机构一分为三,最后集权于皇帝
C.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D.挑选太学学生入值,参与机要事务
7.(此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梁启超曾把清朝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南书房 B.通判 C.内阁 D.军机处
8.(此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 )

A.杜绝了官员专权 B.体现了皇帝勤于处理政务
C.极大削弱了相权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9.(此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清政府成功地处理了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兄弟民族的关系,同时也就是成功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清朝前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 B.强化对边疆统治的分而治之政策
C.实施维护国家统一的督抚制度 D.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
10.(此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改土归流后,清廷废除原土司地区的农奴制,解放土司庄园中的奴仆。据记载,湖广容美土司改流后,清政府马上追还被其掠夺为奴的民众“五百四十六口”,四川建昌土司改流后,清政府查民有沦为奴婢者概行发还。这说明改土归流( )
A.瓦解了封建等级秩序 B.减轻了少数民族的负担
C.削弱了土民人身依附关系 D.促使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11.(此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 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
1624~1771年 后金和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建立并完善盟旗制度
A.国家疆域的奠定 B.抗击外国的侵略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统治危机的初显
12.(此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清初,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明清内阁大学士品秩变化反映了( )
A.清前期文官品秩较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内阁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13.(此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提倡民族自治 B.注重因地制宜 C.强化军事管理 D.主张道德教化
14.(此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古代皇帝都对君主形象十分关注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15.(此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皇太极时,蒙古部落尽来归附,乃设蒙古衙门专管其事务。后该衙门更名理藩院,逐渐成为综合管理内外蒙古、察哈尔、青海、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土司地区各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这一变化表明( )
A.边疆地区民族危机频繁出现 B.清朝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C.西学东渐促使涉外事务增加 D.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完成
16.(此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明清之际,明朝与后金作战,清朝与南明作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火炮热兵器都起了重要作用。各方都不拒绝向西方学习,只是明朝学习西方相对迟缓,最终在战争中失利。据此可知( )
A.先进武器决定了战争的胜败 B.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滞后
C.清政府始终坚持向西方学习 D.开放成为时代的客观需求
17.(此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观察宋代到清代书院创办情况一览表。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官办 民办 其他
宋代 15.28% 70.69% 14.03%
元代 17.23% 61.15% 21.62%
明代 57.21% 29.84% 12.95%
清代 56.67% 24.11% 19.22%
A.统治者实行文化禁锢政策 B.政府重视教育的发展
C.地方政府办学积极性提高 D.学子入仕的热情高涨
18.(此题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据表可知,清代( )
顺治 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称号
康熙 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
雍正 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乾隆 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清政府规定达赖、班禅去世后再选的转世灵童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朝廷颁发的金瓶中抽签决定
A.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统治 B.中央政府对西藏因俗而治
C.政府高度关注边疆问题 D.君主均重视对西藏的管理
19.(此题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政府重视对异族的管理 B.荷兰在亚洲扩张被遏制
C.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D.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20.(此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朝,“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 )
A.清朝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面面相觑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奏折制度最初产生于康熙朝,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文书形式而出现的。康熙朝未实行回缴奏折制度。……奏折不通过内阁转呈,而由奏事处转呈,皇帝亲自拆阅和批答,皇帝的批示完全出自自己之手。雍正即位后对奏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回缴朱批奏折制度。将奏折的处理程序纳入军机处的轨道,全国有一千多人具有上折权,而将内阁置之高阁。
——摘自瞿嵘蓉等《中国古代秘密章奏发展与演变》
依据材料一概括军机处最初设置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军机处的特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归纳奏折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奏折制度的作用。
三、论述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化表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 县、道
汉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州(郡) 县
唐后期、五代 道 州、府 县
辽 道 府 州 县
宋、金 路 府、州、军、监 县
元 省 路 府 州 县
明 省 府、直隶州 州 县
清 省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依据材料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监察地方,所以①中剧情符合历史事实;明朝就已废除宰相,清朝没有再设立宰相,②中剧情有违历史史实;内阁是明朝设立的,宋朝不会出现,③中剧情有违历史史实;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大臣,康熙帝时不会出现军机大臣跪奏笔录,④中剧情违背历史事实,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因为①不符合题意,②符合题意,所以排除B项;因为①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项;因为①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
根据材料“中枢机构”“有官无吏”“该机构任职的,无定员”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的军机大臣均为兼职,自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官选用,或由军机章京升任。初为三人,后增至四、五人或八、九人,最多十一人, 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是正式官职,且品级很高,排除A项;明朝设内阁不是正式的法定机构,排除B项;同平章事也是相当于宰相的正式官职,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是服务于、服从于君主专制的,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皇帝行为的制约,排除A项;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4.B
【详解】
根据“康熙帝为了洞悉政情民隐,令亲信官员用密折奏事,而且规定奏折必须由大臣亲自书写,不拘形式”可知,材料做法有利于皇帝直接掌握政情民隐,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显示君主体恤百姓不是材料做法的目的,排除A项;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确保政令安全畅通不是材料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排除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根据“特意设立了一个临时军政机构,开始名为军机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实行密折制度,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同时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B正确;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五世班禅喇嘛,自此正式确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排除A、C、D。
6.B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对皇权造成威胁。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其目的在于为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分割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使得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后集权于皇帝,B项正确;“彻底解决”说法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矛盾彻底解决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排除C项;南书房的设立,有利于皇帝集权,“挑选太学学生入值,参与机要事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符合材料的说法,D项正确;南书房、内阁均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但是与材料无关,AC项排除;通判的职责是监督知州,B项排除。故选D。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奏折制度,皇帝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D项正确;“杜绝”说法错误,排除A项;仅从奏折制度无法得出皇帝是否勤于处理政务,排除B项;明朝初期丞相已被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很好地处理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中的“民族自治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强化对边疆统治的分而治之政策”不符合清朝的边疆政策,排除B项;督抚制度主要是在汉族和内地地区实行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
根据材料中“废除原土司地区的农奴制,解放土司庄园中的奴仆”“追还被其掠夺为奴的民众”“民有沦为奴婢者概行发还”等信息可知,改土归流后,土民对土司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清政府的干预下有所松弛,故选C项;当时封建等级秩序并未瓦解,排除A项;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转而向政府缴纳赋税,依据材料无法判断负担是轻是重,B项错误;专制统治强化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
据表格可知,反映的是清朝对东南海域、东北边境、北方、西北和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清朝疆域的奠定,A项正确;B项只符合“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排除B项;君主专制的加强在表格未体现,排除C项;D项只符合“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排除。故选A项。
12.C
【详解】
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品轶提升至正一品,意味着皇权在不断加强,C项正确;内阁大学士的品轶不能代表整个文官体系品轶,排除A项;材料仅仅涉及到内阁一个部门,不能得出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机构,不能威胁到皇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清代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不是民族自治,排除A项;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不是军事管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道德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以后皇帝对起居注的干预,说明的是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D项正确;材料与皇帝对君主形象的关注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唐太宗的个人形象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对《起居注》的干涉,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
根据材料“后该衙门更名理藩院,逐渐成为综合管理内外蒙古、察哈尔、青海、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土司地区各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可以看出,清政府设置的机构管理的地方越来越广,说明当时清政府的版图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出现危机,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外,排除C项;当时并没有完成改土归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
根据“各方都不拒绝向西方学习,只是明朝学习西方相对迟缓,最终在战争中失利。”可以看出,只有不断的开放学习,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也才能更好地巩固自身统治,因此开放成为时代的客观需求,D项正确;AC项太绝对,揍他AC项;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落后,排除B项。故选D项。
17.A
【详解】
根据材料“宋代到清代书院创办情况一览表”中的数据可知,从宋代到清代,民办书院的比重不断减少,官办书院的比重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实行文化禁锢政策,通过官办学院,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重视教育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地方政府办学积极性提高”,排除C项;仅凭材料表格中数据,无法体现“学子入仕的热情高涨”,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
从册封到设驻藏大臣再到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可见中央是在充分尊重西藏风俗的前提下,来加强管理的,故选B项;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是在元朝,排除A项;C项错在把政府关注西藏问题解读为关注边疆问题,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19.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从元朝到明朝的中国政府均加强了对沿海及台湾地区的统治,说明的是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D项正确;材料与政府对异族的管理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遏制荷兰在亚洲的扩张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
材料反映了清朝文人以“汉、宋、日、月”代指明代,用“秦、金、胡、虏”等指清朝,反映了文人对满清政权的歧视,也反映出文人对文字狱的惧怕,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B项正确;材料现象不能说明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排除A项;文人使用隐语不能说明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故排除C项;材料现象是文字狱导致的,与八股取士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1.(1)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特点:地处内廷,保密性强;成员由皇帝的亲信构成。实质: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机要部门。
(2)变化:奏折制度的形式从非正式到正式;奏折从不回缴到回缴。作用:架空了内阁的权力;保证皇帝个人意志得到全面贯彻,而不受外部环境影响;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可知,军机处最初设置的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特点:根据材料一“地近宫廷,便于宣召”可知,地处内廷,保密性强;根据材料一“皆亲臣、重臣”可知,其成员由皇帝的亲信构成。实质:根据材料一“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只是负责上传下达的机构,没有决策权,即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机要部门。
(2)变化:根据材料二“最初产生于康熙朝,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文书形式而出现的”、“雍正即位……将奏折的处理程序纳入军机处的轨道”可知,奏折制度的形式从非正式到正式;根据材料二“康熙朝未实行回缴奏折制度……雍正即位后……实行回缴朱批奏折制度”可知,奏折从不回缴到回缴。作用:根据材料二“而将内阁置之高阁”可知,架空了内阁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皇权、提高了决策效率等方面补充。
22.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阐述: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郡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汉武帝时期,在解决地方王国势力威胁的过程中,郡的数量日益增加,此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之上设置“州”作为监察单位,后来“州”成为地方高层政区单位,郡的地位下降。隋唐时期,为了军事需要和加强中央集权,在“州”之上又设置“道”作为地方高层政区单位,而“州”由高层政区单位下降为统县政区,元明清时代随着“省”的出现,原来的“路”也由高层政区变成了统县政区。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也更加细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系的变动既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体现了古代地方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其他论题:随着历史发展统县政区层级日益增多;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系中县级政区最为稳定;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日益复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等。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阐述:结合材料所列朝代,分别进行列举并阐述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过程,强调其差异性和进步性。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郡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汉武帝时期,在解决地方王国势力威胁的过程中,郡的数量日益增加,此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之上设置“州”作为监察单位,后来“州”成为地方高层政区单位,郡的地位下降。隋唐时期,为了军事需要和加强中央集权,在“州”之上又设置“道”作为地方高层政区单位,而“州”由高层政区单位下降为统县政区,元明清时代随着“省”的出现,原来的“路”也由高层政区变成了统县政区。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也更加细致。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系的变动既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体现了古代地方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