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时作业2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考察学生基础知识)1.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学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创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儒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
A.吸收佛、道的思想主 B.否定“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
C.否定汉代以来的儒 D.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
(考察学生难点)2.“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说明唐宋时期
A.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 D.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3.明代方孝南认为,朱熹学问的根底在“博文以致其志,主敬以笃其行,而审于义理之辨”。因此,他特别主张治学应通过洒扫应对、处世接物等“小学”功夫,以养其心志。方孝南意在倡导
A.存理灭欲的人生观 B.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C.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心即是理的世界观
(考察学生理解能力)4.南宋理学家朱熹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礼服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衣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由此可见朱子深衣
A.凸显了南宋的时代风尚变化 B.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 D.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的意识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5.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天职”就是一切人事都是人分内所应当做的。由此可知,朱熹主张培养
A.遵守三纲五常的人 B.具有全面素养的人
C.恪守忠孝观念的人 D.懂得格物致知的人
(考察学生理解能力)6.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是强调
A.守成保业 B.社会责任 C.忠君爱国 D.改革创新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7.下表是先秦至宋代一些杰出思想家的代表性主张。据此能够认定这些人都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表现形式
孟子 “四有”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董仲舒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宋代理学家 “四德” 忠、孝、节、义
A.推动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多元化 B.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人伦价值
C.意在弥补传统儒学文化的缺陷 D.改造儒学以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8.有学者在论及两宋文学艺术时说,“几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因此城市中就聚集了社会的领导阶层,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有
①城市经济的繁荣 ②追求个性的抒发③儒家学说的僵化 ④市民阶层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察学生理解能力)9.有学者说:“宋代诗文的情感强度不及唐代,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促成了‘以俗为雅’审美观念的形成,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表现。”材料可用来说明
A.宋代文学深受唐代影响 B.平实文学更为读者喜爱
C.宋代文人深受理学影响 D.文学是社会现实的缩影
(考察学生理解能力)10.阅读下列诗(词)句,这种文学创作特点表现了宋代文人
诗(词)句 出处 人物
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忆昨诗示诸外弟》 王安石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贺铸
A.谦虚内敛的品质 B.深厚的文学底
C.深沉的忧患意识 D.强烈的尚武精神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11.宋代文人学士在文化人格上都尚雅忌俗,但在文艺创作上却出现“以俗为雅”的审美取向,要求“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促使宋代文艺创作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理学思想的束缚 B.城市经济的繁荣
C.科举制度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推动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12.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他极力排斥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崇尚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录取了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这次考试
A.确立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B.提高了宋代科举制的公正性
C.体现了北宋重文的基本国策 D.影响了宋代文化发展的走向
(考察学生理解能力)13.梅雨时节,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柳宗元诗载“柳州梅雨在三月”;杜甫诗曰成都“四月熟黄梅”;苏轼诗云“(湖州)三旬已过黄梅雨”。材料中的诗句
A.体现了唐宋文学特点的一致性 B.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C.指出了古代农时活动的规律性 D.反映了诗歌的平民化趋势
(考察学生理解能力)14.柳永是北宋词坛影响最大的词人之一,南宋词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其评价道:“凡有井 水处,即能歌柳词。”“柳词”得到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它
A.想象奇特,感情恣肆奔放 B.咏怀言志,强调意境雄浑
C.通俗易懂,反映市民意趣 D.辞藻华美,彰显士人情怀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15.“曲”原本是宋代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元灭宋后,元曲更加指向“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这表明元曲的变化
A.是宋代君主专制的产物 B.只反映世俗民情的内容
C.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关 D.体现了地方管理的调整
16.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这说明元曲
A.注重发挥娱乐教化功能 B.追求艺术创作的真情实感
C.有力鞭挞当时社会现实 D.能够彰显作者的个性风格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17.元代科举考试被废除,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激发了他们创作情绪。仕途失落的知 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从事杂剧创作。材料表明,元曲兴盛的直接 原因在于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文人地位的变化
C.市民阶层的扩大 D.元代以词曲取士
(考察学生理解能力)18.元朝杨维桢评价元杂剧说:“其于声文,缀于君臣、夫妇、仙释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人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劝惩。”他揭示了元杂剧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C.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败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19.宋代不管是公学还是私学,都有一个收藏丰富的图书馆可供学生自己阅读并展开讨论。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学校教育的发展
C.科举取士的完善 D.儒学复兴的开展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20.在唐中期有了制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在印刷术方面,毕异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发明“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上述材料重点说明宋代科技
A.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以服务生产为目的
C.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21.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C.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D.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考察学生基础知识)22.西方学者亚布说:“罗盘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它放开我们的眼界,领导我们到世界主义。”这说明,罗盘针推动了
A.欧洲资产阶级夺权 B.西欧开拓世界市场
C.世界文明加速传播 D.促进西方文化的发展
23.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明代农学家马一龙说∶"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输力者,虽劳无功。"这表明
A.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 B.宋明时期人地矛盾逐渐显现
C.农业生产中稻麦种植减少 D.封建国家重视农业技术创新
(考察学生基础知识)24.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B.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顶峰
(考察学生基础知识)25.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A.注重实用性 B.优先服务于农业 C.满足了社会生产 D.讲究“天人合一”
(考察学生基础知识)26.如图文献的最初稿本使用的是本民族最古老语言记录。其使用的书写文字是
A.西夏文 B.八思巴文 C.契丹小字 D.畏兀体蒙古文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27.元朝时期,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这有利于
A.蒙古文字在当时普遍使用 B.推动民族文化交融
C.汉字逐步向字母文字发展 D.元朝全面实现汉化
(考察学生重点知识)28.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这主要体现了汉字
A.是承载文化的工具 B.具有独特审美价值
C.呈现中华民族性格 D.蕴含中华历史基因
29.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是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中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这是以往儒学不具备的新特点,故选D;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故排除;B项表述体现了宋明理学的破旧,未体现宋代理学的新发展,故排除;C项“否定”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鄙薄汉代儒学”的说法,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故排除。
2.C
【详解】
根据材料“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可知,传说““虎溪三笑”中有儒释道三教的人物,并且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所以C正确;仅凭材料“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无法得出“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所以A错误;“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与绘画风格无关,所以D错误。
3.C
【详解】
根据“博文以致其志,主敬以笃其行,而审于义理之辨”“他特别主张治学应通过洒扫应对、处世接物等……”可以看出,方孝南强调要“笃行”,即通过实践接触了解事物,才能明理,即格物致知,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存理灭欲,排除A;朱熹并不主张唯物主义,排除B;D项是心学,与理学并不一样,排除D。
4.C
【详解】
“朱子深衣”不同部分代表着不同的道德要求,这说明朱熹将儒家的礼仪教化理念融入了服饰,C正确;朱子深衣只能体现出朱熹的主张,而非时代风尚,排除A;天人合一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朱子深衣与小农意识无关,排除D。
5.B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教育主张是要培养“明万事且奉天职”的人,即一个完美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B项正确;A、C、D三项均是材料中的局部信息,不能全面涵盖题意,均排除。
6.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他的这句名言体现了强烈的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张载强调了社会责任,并不是守成保业和改革创新,更不仅仅是局限于忠君爱国,排除ACD。
7.B
【详解】
根据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信息可知,孟子、董仲舒、宋代理学家都强调传统伦理道德,即都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人伦价值,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中孟子、董仲舒、宋代理学家都强调了人伦关系,与儒家思想的多元化无关,故A选项错误;强调伦理道德是儒学的重要思想,材料内容不是为弥补儒学文化的缺陷,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造儒学以服务于政治的需要”不符合孟子,故D选项错误。
8.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追求个性的抒发和市民阶层的发展都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出现市民化特征的重要原因,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宋代理学刚刚形成,并没有出现儒家学说僵化的情况,③说法错误,排除ACD。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诗文独特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的审美观念表现了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体现了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可用来说明文学是社会现实的缩影,D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有唐、宋诗文情感强度的对比,没有论述两者间的其它关系,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读者更喜爱唐宋诗文中哪一种,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宋代文人与理学关系,不能说明宋代文人深受理学影响,C项错误。
10.C
【详解】
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理学兴起,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深受社会环境和理学的影响,题干诗词中饱含了浓烈的忧患意识,故选C项;ABD均不能体现忧患意识,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11.B
【详解】
文艺创作上出现“以俗为雅”的审美取向说明宋代文艺创作呈现出通俗化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宋代文艺创作出现了世俗化、通俗化、平民化的倾向,B正确;理学思想的束缚推动文人学士在文化人格上尚雅忌俗,A排除;科举制度推动社会重学风气,但是不符合题意,C排除;宋代文艺创作出现这一现象与城市经济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关,并非统治阶级的推动,D排除。故选B。
12.D
【详解】
根据“崇尚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录取了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可得出欧阳修注重“古文”考试的内容与风格,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影响了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北宋理学并没有成为官方的哲学,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公正性,排除B;材料与国策无关,排除C。
13.B
【详解】
从材料可得出,诗句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的节气情况,以及天气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B项正确;唐宋并不一致,排除A;通过文学作品,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规律,排除C;材料与平民化无关,排除。
14.C
【详解】
材料“凡有井 水处,即能歌柳词”体现的是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影响范围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它通俗易懂,反映市民意趣,C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错误,排除。故选C。
1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元曲中直白地表达“见钱亲”“嫌命窘”等价值观,体现了拜金倾向,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元代文学作品即元曲是宋代君主专制的产物,A项错误;元曲是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全方位反映,并非只反映世俗民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元曲的形成、发展与地方管理的调整有关,D项错误。
16.B
【详解】
王国维认为元曲的魅力在于“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即元曲在创作过程中和个人的真实情感以及社会现实融合,B正确;娱乐教化作用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根据“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可知,C、D两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17.B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不再像唐宋以来那样重视汉族固有文化,更不尊重读书人,这使得很多文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而恰在此时,出现了杂剧这一新的文学体裁,因此他们开始进行杂剧的创作,说明文人地位的变化加之杂剧的出现,使元曲走向兴盛,故B项正确;ACD选项说法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
18.C
【详解】
根据“以警人视听,使痴人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劝惩”可得出元杂剧具有社会道德教化的功能,故C正确;题意没有体现元杂剧的受众群体,故A排除;题意没有体现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没有体现社会黑暗的揭露,故BD排除。
19.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藏书的丰富,这主要和印刷术的进步有关,A正确;学校教育的发展属于材料的表现,B排除;材料与科举取士无关,C排除;儒学复兴运动是在隋唐时期兴起的,D排除。故选A。
20.D
【详解】
据题意可知,火药在唐末应用于军事,到宋代就出现了管形武器。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到宋代发展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都体现了火药应用和印刷术的创新,说明宋代科技在应用中创新,故选D;宋代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受理学影响,排除A;管形武器的出现明显不是为生产服务,排除B;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C。
21.A
【详解】
根据材料“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可知, 培根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改造世界起了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国古代三大发明的外传,火药加剧了欧洲骑士阶层的没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欧洲的海外拓展和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印刷术促进了欧洲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由此可知,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故B项错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与中国古代三大发明无关,故C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故D项错误。
22.B
【详解】
从“领导我们到世界主义”可知,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对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对外扩张有积极的作用,这有利于西欧国家开拓世界市场,故选B项;A项是火药的作用;C、D两项与材料所述关联不大。
25.A
【详解】
农学家们强调“农事必知天地时宜”“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等,表明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明时期人地矛盾逐渐显现,B项错误;农业生产中稻麦种植减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封建国家”重视农业技术创新,排除D项。
26.B
【详解】
王祯的为官之道是“惠民有为”,而他所著的《农书》中农具以及农器的图谱占很大部分,表明该书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故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并不是《农书》,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的李悝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思想,并不是《农书》提出,故C项错误。《农书》不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顶峰的标志,故D项错误。
28.A
【详解】
根据材料“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可知肯定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注重实用性,A项正确。B项错在“优先”,材料没有涉及科技“优先”服务于农业的信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古代科技发展满足了社会生产的相关信息,排除C。D项“天人合一”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不符,排除。所以选A
29.D
【详解】
根据“蒙古秘史”可知这部文件记载的是蒙古族的历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蒙古族最早的文字是畏兀体蒙古文,故选D;西夏文是党项族的文字,排除A;八思巴文不是蒙古族最古老的文字,排除C;契丹小字是契丹族的文字,排除C。
30.B
【详解】
汉语拼音化使得汉语在少数民族之间流通,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交融,B正确;A错在“普遍”,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D错在“全面”,排除,
31.A
【详解】
根据材料“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即汉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故选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体现其独特审美,故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中国汉字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没有强调中华民族的性格,故C选项错误;“蕴含中华历史基因”是材料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体现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32.(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详解】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因素”,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即可得出“充分保留传统”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皇帝......按才干选拔......官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即可得出“制定合理的选官制度,实行德治”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中国的文字......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即可得出“汉字延续功能强”的结论。第二小问“制度”,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按照出身......选拔......官僚”可知此应为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按才干选拔......官僚”可知此应为注重才干的科举制。
第(2)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积极作用”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得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3)题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延绵不断(尊重传统),据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 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古代选官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宋明理学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