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作业2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秦朝建立后,统治者崇尚法家学说;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这说明秦汉时期
A.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B.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一
C.文化专制有所放松 D.主流思想为政治服务
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3.下图所示,西汉与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的 显著变化是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力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相互牵制 D.增强了丞相的最高行政权力
4.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其意在
A.平定“七国之乱” B.协调中央地方关系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选官制度完善
5.秦灭六国后,统一规定:货币分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关中及其他地方出土了很多半两钱,其轻重、厚薄大致相等。这一做法
A.遇到了六国民众的普遍抵制
B.保证了计量器具的准确与统
C.便利了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
D.加剧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盘剥
6.汉代法律规定,家长对家庭内部的财产具有支配权,如果卑幼私自动用财产,将会处以杖刑。家长对子女具有主婚惩戒教令的权力。这表明汉代法律
A.存在轻罪重罚倾向 B.注重维护家长的财产权
C.伦理化的特征明显 D.强化对小农家庭的控制
7.丝绸之路一般是指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这一贸易通道
A.汉唐时兴盛发展 B.专营丝绸的贸易
C.明清时完全荒废 D.被官方贸易垄断
8.从《后汉书》中所反映的豪族形象来看,豪族由侠勇尚武向崇文守礼转化,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乡里的道德榜样。这一变化表明,东汉时
A.地方豪族势力强大 B.政府注重豪族改造
C.儒家伦理影响显著 D.豪族经学化的普遍
9.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即位后,开始全面推行积极有为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改革,全面调整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管理机构。”下列对于汉武帝实行这些政策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
A.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财政开支 B.打击了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
C.强化了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 D.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10.汉武帝时设立太学,规定太学博士弟子由“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充当。正式博士之外,又增设旁听生,由郡国县官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次,合格的按等第录用。据此可知,当时
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B.郡国建立了地方官办学校
C.太学以招收贵族子弟为主 D.人才选拔体现了时代需求
11.《后汉书·刘焉传》记载:“时灵帝(157—189年)政化衰缺,四方兵寇。(太常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请选重臣以居其任……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汉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B.东汉时期以地方高官担任州的长官
C.刺史权力调整与镇压地方叛乱有关
D.西汉时期刺史作为监察官位高权重
12.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3.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科技发明的工艺流程,该发明是
浸沤——捣碎——石灰水浸泡 舂捣成浆——洗涤——打槽 压平晾晒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14.东汉时期,汉章帝曾召集儒生讨论儒学内部今文、古文经学的分歧,并决定扶持古文经学的发展;他还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这些举措意在
A.丰富儒学内容 B.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巩固君主权威 D.打击“家天下”观念
15.节气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记载有八个节气,到两汉时期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并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科学发达技术完善 B.耕作技术世界领先
C.农业历法影响深远 D.自给自足封闭保守
16.《春秋公羊传》流行的时间大约是在汉景帝时期,其开篇第一句话为“王正月”,《公羊传》考证说,这里的“王”指的是周朝当年的开国君主周文王,表明正月的规定是周文王当年制定的。这反映出
A.汉代集权政治的发展要求 B.汉代儒学复兴的艰难
C.崇古已成汉代主流意识 D.黄老之术主导地位的动摇
17.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
A.是封建经济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
B.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C.是王国问题的延续,分裂割据的隐患
D.具有封建宗法色彩,维护了小农经济
18.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B.中央集权的体制开始确立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D.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19.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下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
时期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西汉初年 枚乘 《七发》 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
西汉中期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
西汉末年 扬雄 《逐贫赋》 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
东汉末年 张衡 《二京赋》 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
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 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
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
二、材料分析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承秦制,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州”。此时的州仅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察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属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宫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至东汉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二,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实质所具有的特征。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崇尚法家,汉初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秦汉主流思想的变化都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都是为政治统治服务,故选D项;学术思想的异常活跃是在战国时期,而非秦汉时期,材料重在强调主流思想的变化,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思想实现了大一统,故排除B项;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说明文化专制加强了,故排除C项。
2.C【详解】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3.A【详解】据图示可以看出,与秦朝时相比,西汉增加了中朝分散以丞相为核心的外朝的权力,形成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故选A;图示内容并不能说明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力和增强了丞相的最高行政权力,排除BD;是加强了内外朝相制,而非增强了三公九卿之间的相互牵制,排除C。
4.C【详解】根据“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可得出这一措施是要削弱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BD项都不其意图所在,排除。
5.C【详解】从材料信息看,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故选C项;从材料信息看,秦朝统一货币得到了应用,没有遭到民众普遍抵制,排除A项;货币与度量衡没有关系,排除B项;货币的统一不能说明国家对百姓的盘剥,排除D项。
6.C【详解】从材料看,汉代法律注重维护家长权威,这是法律伦理化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A项“轻罪重罚”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材料不仅强调家长的财产权,还强调主婚惩戒教令的权力,故B项错误;D项“小农家庭”从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7.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始于汉代,兴盛于唐代,故A正确;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丝绸是大宗,但不是唯一商品,故B错误;“明清时完全荒废”说法错误,排除C;丝绸之路是民间贸易,故D错误。
8.C【详解】根据材料“豪族由侠勇尚武向崇文守礼转化,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乡里的道德榜样。”,可见,《后汉书》更加推崇儒家思想,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地方豪族势力的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政府注重豪族改造,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豪族经学化的普遍,在材料中未提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财政改革打击了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强化了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财政开支,但是也大大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10.D【详解】从材料中的“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等信息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选拔人才注重品质、才能、社会评价,体现了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的时代需求,故答案为D项;汉朝实行察举制,考试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太学,没有反映郡国建立官办学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太学招生的家庭出身,“招生贵族子弟为主”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
11.C【详解】根据“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请选重臣以居其任……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可得出原来的刺史权力较小,不能镇压地方叛乱,之后作出了调整,又导致了刺史的权力提升,故反映出刺史权力调整与镇压地方叛乱有关,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是三级,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州长官是地方高官,排除B;材料说明的是东汉时期,排除D。
12.A【详解】根据材料“……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并结合所学可知,刺史已由单纯的监察官员转变为地方长官,职能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刺史职能发生变化影响的是中央集权,并不会使皇权强化,故B项错误;州牧获得了地方行政大权,不是监察权的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州牧权力扩大,无法说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故D项错误。
1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这项科技发明的工艺流程是:从“浸沤——捣碎——石灰水浸泡”到“舂捣成浆——洗涤——打槽”再到“压平晾晒”。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流程,故B项正确;指南针用于指示方向,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有关,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这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4.C【详解】材料反映了汉章帝扶持古文经学的发展,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这说明汉章帝沿用汉武帝思想上大一统的政策,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君主权威,故选C;汉章帝的做法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丰富儒学内容不是他的目的,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而非汉章帝,故排除B;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皇帝坚持“家天下”的观念,不断加强君权,不会打击“家天下”观念,故排除D。
15.C【详解】
根据材料“节气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逐步确立并最终被写进历法沿用至今,这是适应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体现了对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即农业历法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二十四节气逐步确立并最终被写进历法沿用至今,没有涉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对世界各国的耕作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耕作技术领先于世界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历法是适应农耕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没有体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特点,D项错误。
16.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景帝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中央政府的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出于集权政治的发展要求,其才会在《春秋公羊传》开篇的第一句话写上“王正月”的话语,以此来凸显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A;材料未提及儒学复兴遭遇到的磨难,无法得出“复兴艰难”的结论,排除B;崇古只是一种表达当下现实需要的途径和载体,即所谓的“借壳上市”,其未曾成为汉代社会主流意识,排除C;黄老之术的地位到汉武帝时期才被动摇,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7.B【详解】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田庄在政治上具有明显的宗法色彩及独立的防卫体系,且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东汉田庄并不是王国问题的延续,排除C项;东汉田庄是豪强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
18.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及班超经营西域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C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是史前文明的特征,A排除;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是在秦朝,B排除;清朝时期的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D排除。故选C。
19.D【详解】汉赋在两汉以及汉代初期和汉武帝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正确;A与题干中汉初和东汉末年的内容不符,排除;B与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排除;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
20.(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出现郡县制雏形;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继续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2)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特征: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官员由世袭到君主任命。
(3)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详解】
(1)演变: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得出春秋战国时出现郡县制雏形;根据“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得出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继续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2)实质:根据“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得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特征:根据“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得出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根据“在官僚制时代……都必须通过任命”得出官员由世袭到君主任命。
(3)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确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基本模式等角度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