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 乐府诗集【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译文:一声又一声的叹息,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能听到木兰的叹息声。
写法:起兴。由“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设置悬念。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译文: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思念。昨天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去从军。
内容:道出了木兰“叹息”的原因,即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修辞:①设问。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木兰的愁思。问答的形式充分体现了本诗作为民歌的特点——朴实自然。②夸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军情紧迫,征兵催得急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炼字:①“思”“忆”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前焦虑不安的心理。②“愿”表明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形象。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译文:(木兰)在各处集市购买骏马、马鞍、马鞍下的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晚上到黄河边宿营,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湍急的水流声。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内容: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修辞:“东市买骏马”四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征战多年后胜利归来。
内容: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
修辞:前两句概括了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中间两句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最后两句用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译文:(木兰)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劳,赏赐(给木兰)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要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自己返回故乡。
内容: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木兰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其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来到外城;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坐各个房间的床。脱掉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从前的衣裳。对着窗(前的镜子)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在脸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同伴们都非常惊讶:在同一个队伍中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内容: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修辞及写法:运用重复排比的句式,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火伴皆惊忙”用同伴的吃惊衬托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写出了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同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主旨:这首乐府民歌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家爱国、勤劳善良、坚毅勇敢、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全诗品析:①本诗详略安排得当,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意在突出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品质,隐含作者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②本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雄健朴实。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活灵活现;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妙趣横生。
闪充训练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答案】“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2.【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一改编】这首诗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详写木兰准备行装、奔赴战场、回家后家人的举动、恢复女儿装束。略写军旅生涯、战斗过程和战争的残酷。好处:①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怀,丰富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②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③情感上,表现作者倾向,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心理。
3.【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三改编】本诗中的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4.【陕西中考改编】有同学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
【答案】示例:这四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应该理解为:“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5.【陕西中考】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或: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子身份。) (共9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文学常识】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译文:前面看不见古人啊,后面看不见来者。
情感:诗人俯仰古今,难以遇见明主,表达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孤寂和惆怅之情。
写法:直抒胸臆。感叹古时贤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表达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伤感。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想到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我独自悲伤,眼泪流了下来!
炼字:①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②“念”是“想到”的意思,表现了诗人纵观古今、宇宙广阔无边的精神境界。③“独”指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是全诗的诗眼。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主旨: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闪充训练
1.阅读《登幽州台歌》,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答案】示例: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竟然落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打压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答案】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3.【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4.【河师大附中二模】诗歌前两句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答案】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又隐含自己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5.【河师大附中二模】如何理解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请结合诗歌后两句具体分析。
【答案】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袤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蕴含着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哲理。 (共10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七年级下册 望岳 [唐]杜甫河南中考:备用题2017
【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他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内容:开篇以问答的形式,写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长青。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内容:写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和神奇秀丽的形象。
炼字及修辞:“钟”字写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割”字写高大的泰山将阳光切断,使山南山北形成了昏晓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作者将“钟”“割” 两个动作赋予大自然和泰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译文: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炼字:“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入”字微妙传神,写出了飞鸟归林的情态,侧面衬托出山林的深远。
描写:细节描写。“生曾云”“入归鸟”两个细节,表现了诗人心胸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译文:(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周围众多的山看起来都会显得低矮渺小。
炼字:①“凌”是“登上”的意思,写出了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顶峰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②“小”是“矮小”的意思,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峨高耸的气势,而且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主旨:本诗描绘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表达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闪充训练
1.你认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钟”字用得好。一个“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示例二:“割”字用得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雄伟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的景象,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联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山上云雾缭绕,缥缈宛若仙境,我的心也为之荡漾;我睁大双眼,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生怕错过这大自然的美景。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运用典故,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既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绝顶的决心,又抒发了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与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远大抱负。
示例二:“凌”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用词精准,言简义丰。“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诗人渴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对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的赞美。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共7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七年级下册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译文:(登上)飞来山上高耸入云的应天塔,听说鸡鸣时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修辞:夸张。“千寻”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
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千寻”从正面写峰高、塔高,“鸡鸣”与“见日升”从侧面写峰高、塔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野,只因为(我)置身于飞来峰顶。
写法:借景抒情。这两句表面写景,实际隐含着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勇气和决心。用典。“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这里诗人用典来直抒胸臆,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两句可说是个人战斗的宣言,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事物迷惑。
主旨:本诗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借写登高望远的感受,以理入诗,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及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 闪充训练
1.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面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诗中“浮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①指眼前实景,即飘浮的白云。②比喻困难挫折、障碍等(或奸佞小人)。
3.【洛阳二模】请从写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案】“千寻”运用夸张手法,从正面描写塔高;“闻说”一句虚写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是侧面描写,衬托塔高。
4.【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案】“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
5.【河南省实验中学三模】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有评价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本诗善于将深刻的道理寄寓在具体形象中,请谈谈本诗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或: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向,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共8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七年级下册 第10首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河南中考:真题2008
【文学常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的年景里农家待客备足鸡肉、猪肉。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法: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发了自己在山西农村做客时的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担心无路可走时,忽然眼前柳暗花明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炼字:“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疑无路”和“又一村”两两相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
哲理: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诗人触景生情,体现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译文: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着简朴,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内容: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情感:表达了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表现出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与热情好客的乡民的赞美。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在夜里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情感:抒写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
主旨:本诗生动地描写了农村风光,赞扬了乡民的热情好客,表现了诗人对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全诗品析:全诗八句无一“游”字,却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诗人先写出游到农家,再写村外的景物,又写村中的事,最后写希望自己能常来做客。以游村贯穿,并把美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统一在一幅画卷中,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格调恬淡、隽永。 闪充训练
1.【广西贺州中考】请结合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谈谈你对“莫笑”和“足”字的理解。
【答案】“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这一联呈现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你读出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对农村风光和淳朴民风的赞美之情。②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欣喜之情。③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广西贺州中考】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蕴含着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请问你在哪种情境下可能会想到这一佳句?为什么?
【答案】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会想到这一佳句。因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4.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现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表达了诗人对山西村的喜爱之情。 (共7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七年级下册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河南中考:真题2016
【文学常识】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前面便是远离京城的天涯。
内容: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描写:环境描写。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的景象,渲染了孤寂冷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落花并不是无情之物,它化作春泥还甘愿培育更多的花。
修辞:展开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写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而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情感:“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主旨: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闪充训练
1.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2.【河南中考】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答案】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加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3.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4.【河南中考】诗歌写出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情?
【答案】①辞官归田的惆怅。②回归的喜悦。③继续报国的信念。 (共7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 [唐]杜牧【文学常识】 杜牧,字牧之。后人称杜牧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冷的水面与江边的沙岸,夜晚将船停在秦淮河畔,临近一家酒馆。
炼字: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个意象连接起来,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图。
修辞:互文。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作用:第二句叙事,交代“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是夜泊秦淮所见,同时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在秦淮河的对岸依然吟唱着《玉树后庭花》。
炼字:一个“犹”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联系起来,同时含蓄地写出了晚唐统治者纸醉金迷、荒淫享乐的生活,表达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
情感:表现了诗人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与愤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主旨:这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本诗寓情于景,通过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人心的思考和愤慨。 闪充训练
1.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轻轻的雾霭、朦胧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和两岸沉寂的沙滩,好美的一幅水边夜色图。
2.“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答案】示例:诗句中“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又照应了诗的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这句诗承上启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3.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犹唱”二字追溯历史,是指国运衰微时,商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指责商女在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候还在歌舞升平,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先的达官贵人的忧虑与愤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答案】①善用联想,平中见奇。秦淮河实为烟柳画舫之地,其纸醉金迷之状,时人习以为常。杜牧却从一曲《玉树后庭花》联想到家国之命运、朝代之兴衰,寥寥数语中,以忧愤之笔,道胸中曲直,严厉谴责醉生梦死的统治者。②用典。借用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典故,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封建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③炼字。“犹”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形象地描绘出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的后两句诗,可见其影响之广远。请任选两个角度谈谈诗歌最后一句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