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 [唐]崔颢【文学常识】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此诗是其吊古怀乡的名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内容: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炼字: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飘飘荡荡。
内容:颔联是首联的延伸,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炼字:“千载”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而“空悠悠”则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前两联两个“空”字,体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译文:晴日里的原野树木清晰分明,长江中的小洲上草木茂盛。
内容: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句式:对仗工整,两句各用一个叠词,“历历”“萋萋”写出了草木分明、茂盛的样子,音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暮色渐起,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雾气弥漫的江面,让人产生深深的愁绪。
炼字:以一个“愁”字作结,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情感: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主旨:这首诗是吊古怀乡的佳作,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全诗品析:①全诗虚实结合。先虚写黄鹤楼的由来,再实写仙去楼空的景象。②全诗多次运用双声词(如黄鹤、复返)、叠韵词(如此地、江上)和叠音词(如悠悠、历历、萋萋),使得诗歌声韵铿锵,富于音乐美。
闪充训练
1.【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诗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2.【统编教材教参问题探究】《黄鹤楼》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是什么原因?
【答案】四句中三见“黄鹤”,却不觉啰唆,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真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3.【濮阳二模】请描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答案】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4.【平顶山三模】王湾《次北固山下》和本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分析两位诗人是如何抒发思乡之情的。
【答案】王湾见雁思亲,通过大胆的想象,托北归的大雁给家人捎去书信,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黄鹤楼》尾联以设问抒情作结,触景生情,因黄昏时凭栏远望,看到凄迷江面,触动思乡之情。
5.【许昌二模】诗歌开头以传说落笔,有什么好处?
【答案】开头以传说落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巧借今昔变化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
6.【许昌二模】请选取一个角度,赏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全诗情景交融,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写景意境深远壮阔,如“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如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 (共11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 [唐]王维【文学常识】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苏轼评其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译文:坐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军,我作为使者途中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第一句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第二句写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译文:像蓬草飘出了边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
内容: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既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借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修辞:比喻。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散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诗人内心漂泊无定的感受,也写出了行程的遥远。
写法:对比。“征蓬”对“归雁”,“出汉塞”对“入胡天”,对比强烈,对仗工整,凄凉中蕴含悲壮。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译文:浩瀚的沙漠中升起笔直的烽烟,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炼字:①“直”字表现了孤烟的挺拔、坚毅之美;用“圆”字来修饰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出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还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②“大”字写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突出人烟的稀少;“长”字写出了黄河横贯沙漠、无边无际的景象。
画面:在这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十分醒目。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渺无尽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译文:到萧关恰好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告诉我统帅正在边防前线。
修辞:用典。运用“燕然勒功”的典故,热情赞扬了边塞将士杀敌立功的丰功伟绩和爱国精神。
写法:侧面烘托。借诗人与“候骑”的对话,侧面反映出前线守边将士紧张的战争生活,流露出诗人对边关将士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赞叹。
主旨:诗人以行踪为线索写出使的所见所闻,表现了难以排遣的抑郁、孤寂之情。在边塞雄浑壮丽的景色中,情感得到了升华,产生了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豁达的态度。 闪充训练
1.【洛阳一模】诗歌常常用意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答案】选取“征蓬”“归雁”的意象,营造孤独飘零之境,诗人以此自比,含蓄表达出被排挤出朝廷的落寞之感和激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不见草木,行旅断绝。极目远眺,看见天的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时当傍晚,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锤炼之处: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①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②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③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
3.【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自然之处: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①“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②在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③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在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4.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共10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文学常识】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出发,到贾公亭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写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译文:几只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木,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来春泥筑巢。
炼字:①“几处”“谁家”表明此时早莺、新燕数量还少,符合季节特点。“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②“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飞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修辞: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初春草莺春燕富有生机、动人的情态。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译文: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炼字:①“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乱花初放,而未缤纷的景象。②“浅”字表明小草刚刚露芽,突出了早春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初见早春景象的喜悦之情。③“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④“没马蹄”形容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景色。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令人百游不厌,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西湖白堤。
内容:“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写法:直抒胸臆,“最爱”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花草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尽兴游春的喜悦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热爱。 闪充训练
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
【答案】不能。“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突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如果改成“处处”“家家”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2.【云南中考】王维笔下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
【答案】王维笔下的花草碧绿鲜艳,表现了盛春的景象;白居易笔下的花草零星矮小,表现了早春的景象。
3.【云南中考】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
【答案】诗人运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4.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联诗。
【答案】示例一: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初春早莺、春燕活灵活现的情态,描绘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示例二:“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筑巢的动态图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
【答案】示例一:“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乱花初放,但未缤纷的景象;“浅”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示例二:“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暗示了植物生长变化。“没马蹄”三字,写出了草浅,还未长高。写“乱花”和“浅草”,体现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共10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上册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文学常识】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译文: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间,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
内容:前两句叙事,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作用: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喧嚣尘世却感觉不到车马喧嚣的原因的思考。
炼字:“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如何能做到这样?(只要)心志高远,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
内容:“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作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修辞:设问。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解释诗人超然物外的原因:因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住的地方显得偏僻安静。既强调了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又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炼字:①“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②“见”表明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创造了一种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诗境。
写法:衬托。以“菊”“南山”衬托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译文:傍晚时山间的云气缭绕,景致甚佳,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写法:①借景抒情(景物描写)。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归返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②动静结合。一静一动,写出了日近黄昏时云入山峰、鸟入山林的景象,借此表达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译文:在这中间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情感:“真意”指诗人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即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反映了诗人厌恶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境以及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和审美情怀。
主旨:本诗融情入景,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 闪充训练
1.【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一改编】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答案】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2.诗中“心远地自偏”一句该如何理解?
【答案】只要心情闲适、志向高洁,即使身居闹市也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3.“淡而有味”是陶诗的艺术特点之一。请结合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菊”“篱”“南山”,景物寻常,但经诗人组合就具有了宁静悠远的意味。
示例二:“采”“见”,词语平淡,但经诗人锤炼就充满了生活情味。
4.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共10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上册 春望 [唐]杜甫河南中考:真题2013,备用题2007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草木茂密。
内容: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炼字: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杂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译文:感伤国家时局,看到花开反而落泪;悲恨亲人离散,听到鸟鸣反而心惊胆战。
写法: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因景生情,描写“花”“鸟”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
情感: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译文:连绵的战火持续数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修辞:“烽火”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原指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抒发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译文:满头白发越挠越短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炼字:“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衰败的长安城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闪充训练
1.【统编教材积累拓展题四】《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答案】①思想感情: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真挚。
②写作手法:两首诗都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月夜》“情实”。但两首诗在展开诗歌想象的方面颇不相同。《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均用虚写,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从意象上看,《春望》所写意象颇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再一步步推进至“自身”的稀疏白发,“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月夜》则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镜头”集中而具体,以便表现人物的神与态,一如丈夫(父亲)凝视的目光。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刻画了一个白发苍苍,搔首解愁时更觉头发稀疏,连发簪都难以插上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4.【三门峡一模】请结合全诗分析“望”的含义,说说作者据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望”既是写春天所见,又是作者心中的期盼,盼望战乱早日停止、百姓安居乐业,盼望与家人的团聚。 (共11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文学常识】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世称“诗鬼”。《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文:敌军攻城气势汹汹,犹如乌云压境,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内容: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炼字:①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战士处境艰难等情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②“摧”字形象而生动地渲染了敌军压境的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形。“开”字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状态,描绘出军阵井然有序、次第排开的壮阔画面。“开”与“摧”两字相对,描写出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衬托出边防将士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文: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内容:“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鼓角齐鸣,杀声千里,战争是残酷的,而“秋色”又是美丽的,将反差极大之事凝于一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
色彩运用:诗人用浓艳的色彩(胭脂色、紫色)描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再现将士浴血奋战的场面,渲染出一种凝重的氛围。
写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文:(援军)半卷着红旗,悄悄赶赴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内容:“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为了报答国君重用贤才赏识的恩情,提携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底。
写法: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凸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死的决心。
情感:表现出将士们的忘身报国之情。
主旨: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环境和战斗场面,高度赞扬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勇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闪充训练
1.【统编教材教参整体把握改编】诗人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请概括诗中所展现的三个画面。
【答案】①在白天,写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②从白天到黄昏,描绘了战争的惨烈。③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选取两个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一:我选“黑”和“金”。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示例二:我选“燕脂”和“紫”。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答案】示例一: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示例二:“重”“寒”二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也暗示了将士们内心的沉重。
示例三: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4.首联是如何表现战争的紧张氛围的?请自选一个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示例二:用“黑云”比喻压城敌军的嚣张气焰,借阳光下铠甲的金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色彩对比鲜明,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示例三:把敌军的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进行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气氛紧张。
5.尾联中“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黄金台”指燕昭王招揽天下之士的高台,“玉龙”指宝剑。表达出诗人立志报国之情。
6.请从炼字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一:“报”字突出了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示例二:“死”字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共6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上册 赤壁 [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译文:沙中埋着还没有被销蚀掉的断戟,自己拿来磨洗之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写法:借物起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
描写:动作描写。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二乔就要被关进春天的铜雀台了。
写法: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翻出新意。借“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同时又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闪充训练
1.【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三改编】全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答案】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答案】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3.“借物兴叹”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
【答案】①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②借“沉沙”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③借“铁未销”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4.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妙处。
【答案】示例:①诗句以大乔、小乔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别出心裁。②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把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共10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上册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文学常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译文: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连接着清晨的雾,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内容:词人以丰富的想象,选择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意象,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图景,美妙奇异,富有浪漫色彩。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所谓“千帆舞”,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以帆代指)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译文:梦中我的灵魂仿佛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去。
内容: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好像词人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最后一句饱含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译文:我回答天帝说路途遥远,又慨叹天色已晚。我学习作诗,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也只是徒然。
炼字:①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②“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一是空有诗情诗才,但毕竟身为女子,无法有所作为;二是慨叹自己生逢乱世,诗词无用。
情感:“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遇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如飞蓬般轻快的船吹到三座仙山上去吧!
修辞:用典。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
情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主旨:词人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创造出一个神话世界,隐喻了作者对南宋黑暗现实的失望,充分反映了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全词品析:全词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上阕中,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云雾相连、千帆飞舞的画面,亦真亦幻。后三句写词人在风浪中,一缕梦魂仿佛升入仙境,与天帝对话。在下阕中,词人渴望像扶摇而上的大鹏那样去往神仙居住的地方,想象丰富,意境雄奇壮阔。
闪充训练
1.【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三改编】全词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答案】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2.【驻马店三模】这首词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的前两句,简析这首词意境上的特色。
【答案】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
3.【驻马店三模】请从炼字角度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答案】示例:①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②一个“谩”字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濮阳三模】“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展现了一幅晨雾弥漫、云涛翻腾、银河流转、千帆竞渡的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画面。
5.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蓬舟吹取三山去(或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对自由、美好境界的向往。 (共6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上册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晏殊【文学常识】 晏殊,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浣溪沙”是词牌名。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译文:填一曲新词,饮一杯清酒,天气和亭台都和去年一样。西落的夕阳啊,何时才能回来?
写法:对比。“旧亭台”和“新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思及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借景抒情。“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倾诉了词人满腔的沉郁,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了但愿美好事物重现的情怀。
炼字:“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而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花儿凋谢了,让人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好像旧时相识。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徘徊。
意象:“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炼字:“独”字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描写:“徘徊”是动作描写,表现了词人的心绪不宁。
哲理:一切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主旨:词的上阕通过对眼前事物的咏叹,写出今昔之景的变化;下阕巧借眼前景物写现在的感伤。通过对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的描述,透露出对时光流逝、好景不长的怅惘,以及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闪充训练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对仗工整,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寓意深刻。
2.【开封二模】请结合词作内容,谈谈本词所流露出的情感。
【答案】示例:这首词通过对自然规律变迁更替的描述,透露出对时光流逝、好景不长的怅惘,以及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3.【开封二模】“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写得极佳,请你从炼字角度对此句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一:“独”字写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表现了词人独处时的孤独寂寞之感,强调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示例二:“徘徊”是动作描写,表现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4.请描述本词上阕所展现的情景。
【答案】词人听着一曲刚填好的词,喝着一杯美酒,天气和亭台都和去年一样。西下的夕阳啊,何时才能够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