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下册 关雎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鸟不停地鸣叫,栖息在水中的陆地上。那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是君子心中好的配偶。
写法:起兴。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译文: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求取它。那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我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的愿望难以实现,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她。绵绵不尽的思念,让人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写法:(托物)起兴。以采摘荇菜喻指女子的难求。
炼字: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道出,加重了感悟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修辞:反复。两个“悠哉”用反复的修辞、感叹的语气道出,加重了感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它。那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它。那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写法:虚写。“采之”“友之”“芼之”“乐之”,是男子的想象,写出了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向往。写主人公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
主旨:本诗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焦躁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全诗品析:在语言形式上,四言一句,富有韵律美。如“窈窕”是叠韵词,“参差”是双声词,“辗转”既是双声词又是叠韵词。用这类词来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写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使得诗歌活泼生动,音韵和谐。
闪充训练
1.【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二改编】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他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答案】示例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示例二:“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统编教材教参问题探究】《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答案】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4.【开封一模】有同学认为诗歌开头的首章与后两章吟咏的内容无太多关联。请你说说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比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君子想要追求的淑女;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期盼,以此情感总揽全诗。(共11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下册 蒹葭 《诗经·秦风》【文学常识】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此外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芦苇长势很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我所爱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伊人,道路艰险又遥远。顺流而下去追寻,好像在水的中央。
内容: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写法:起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交代了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露凝霜结的晚秋图,为全诗渲染了惆怅、凄清的气氛。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所爱的人,就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高又陡。顺流而下去追寻伊人,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炼字:“跻”字写出盘曲的小道不断升高而难以攀登,蕴含着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虽然心中的目标可望而不可即,但是主人公仍然在执着地追求。
作用:通过环境描写,营造了冷寂、落寞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长得茂盛鲜明,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所爱的人,就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且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作用:①用“苍苍”“萋萋”“采采”形容芦苇的茂盛,借景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在诗中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同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美,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用:②“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地点变换,写出主人公不顾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主旨:本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之景的描述,将水乡清秋的景物与凄婉、惆怅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闪充训练
1.【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一改编】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③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④突出主题,给人一种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感觉。
2.【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答案】①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清的氛围,为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②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3.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4.诗中反复吟咏“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艰险与曲折。②侧面烘托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5.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地追求伊人的?
【答案】①侧面烘托: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渲染萧瑟、凄清的气氛,烘托诗人凄婉惆怅的心情。②直接描写: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道路遥远、崎岖,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着专一。 (共8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下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河南中考:真题2014
【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不仅能诗,且擅骈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译文:三秦辅卫着长安,透过风云烟雾追望着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炼字:①一个“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②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奠定了全诗豪迈的基调。
作用:点明送别地点,描绘了“三秦”与“五津”的地势和风貌,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与牵挂。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译文:和你握手作别,心中有无限情意,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外出做官之人。
情感:劝慰友人,以减轻其悲凉与孤寂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胸襟的旷达。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译文:四海之内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身边。
修辞:对偶和夸张。表明诚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和苦闷,也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心态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译文:在岔路口上分别之时,不要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泪沾手巾。
写法:照应。“在歧路”三字照应题目中的“送”字,以豪迈之语相送,劝勉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同时也使全诗气氛由悲凉转为豪放。
主旨: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闪充训练
1.【河南中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与友人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河南中考】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答案】“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怎样理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案】“歧路”照应送别的主题。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手巾,应该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劝慰的?
【答案】用两人同是在外做官的处境、彼此依依不舍的感情来宽慰朋友,从而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表现了对朋友的体贴关心。
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
【答案】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表明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咫尺一样,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又表达了对朋友的宽慰和惜别之情。 (共12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大声吼叫,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去,散落在对岸的江边,(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住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到池塘水中。
内容:以描述开篇,用写实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
炼字:“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的焦急和痛惜,为下文写群童抢茅草做铺垫。
修辞:“风怒号”,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他们)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内容: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他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黑得像墨一样,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茅屋漏雨,床头没有干燥的地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不间断。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写景: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炼字:“长夜”一语双关,一是因屋漏而觉得夜长,二是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的黑暗中挣扎而觉得夜长。
修辞:比喻。把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写出旧被子盖在身上又硬又冷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贫困,为下文写屋破漏雨做铺垫;把连绵的雨比作麻线,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侧面表现了诗人凄苦的生活,为下句中的“长夜沾湿何由彻”做铺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高大的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如山。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受冻而死,我也是心满意足的!
写法: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和期盼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情感:表达了诗人饱受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急切希望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茅屋被秋风吹破后,群童抱茅、茅屋漏雨、诗人长夜难眠的凄凉情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闪充训练
1.【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一改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上,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来表情达意。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2.【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三改编】诗中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风怒号”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阵阵寒意,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3.【统编教材教参教学设计改编】请简要梳理此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答案】①秋风吹飞屋上茅草,感到痛惜。②村童偷茅草而去,感到焦灼而又无可奈何。③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自我反思、自我哀怜。④抒发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4.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渲染凄苦的氛围。②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③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
5.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自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是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6.“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在诗里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②烘托出诗人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共10张PPT)
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 [唐]白居易河南中考:真题2020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里砍木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指也因常年烧炭变得很黑。
描写:开头先概括交代卖炭翁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作了精练传神的描绘。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写法:衬托。“两鬓苍苍”与“十指黑”衬托出卖炭翁的年高与劳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价太低,还希望天更寒冷。
修辞: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用来换取起码的温饱的东西而已。
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则点出了个中缘由,读之催人泪下。
炼字:“可怜”二字倾注了作者的同情。“忧”是“担心”的意思,“愿”是“希望”的意思,用一“忧”一“愿”来写卖炭老人极度反常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译文: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轮印(赶路)。牛和人都饿了,太阳也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写法:对比。“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老人生活的艰难。
炼字:①“辗”字既写出了冰天雪地的环境,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侧面表现卖炭翁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②“泥中歇”写出了卖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修辞:互文。“牛困人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明终南山到长安城路途遥远,突出了运炭的艰辛。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译文:那两个轻快地骑着马的人是谁啊?是宫内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太监)手里拿着公文,嘴上称是皇帝的命令,便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拉向宫中。
炼字:“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可见宫使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面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一车的炭,很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拉走,老翁吝惜不得。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写法:“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的反差,宫使竟将其“充炭直”,明明是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抢劫,却要打着“宫市”的旗号,无耻的嘴脸更是暴露无遗。
主旨:这首叙事诗讲述了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横征暴敛,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闪充训练
1.【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二】《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答案】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诗人对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但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之轻的强烈对比。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
2.【统编教材思考探究题三改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烟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这是常年艰苦劳作留下的深刻印记,“两鬓苍苍”见其年高,“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见其极度劳苦,让人为之心酸。“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则点出了个中缘由,读之催人泪下。“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有轻快之意,用在这里写出了宫使肆意妄为、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情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丑恶面目。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答案】运用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和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