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第25讲 古代世界的经济、文化多样性
及之间的交流
南阳市五中
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3.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4.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5.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知识点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链接·选择性必修2·P54~60】
1.村落的产生: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2.集镇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3.城市的产生
(1)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发展
①古代中国: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②古希腊:约公元前800年,古希腊人已经建设了雅典等城市。
③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④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表现
①两河流域:人们用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做栋梁。
②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③古代中国:南方的巢居和北方穴居是最早的两大类型;自先秦以来,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明代,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④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普及后,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集体住宅。
⑤北美: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亚马孙雨林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知识点二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链接·选择性必修2·P35~37】
1.商业起源
(1)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2.商业发展
(1)古代中国商贸
时间 概况
商朝 已经出现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时期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2)古代世界各地的商业贸易发展
古埃及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古希腊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 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 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3)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概况
丝绸之路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①明清时期,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3.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知识点三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链接·选择性必修2·P38~39】
1.货币演变
(1)出现
(2)意义
①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中国 世界
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2.信用借贷
(1)古代世界
公元前22~前21世纪 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规范,并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2)古代中国
春秋时期 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货币信贷
唐朝 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宋朝 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中期后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清朝 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1)古代世界: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在各种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中当事人之间订立契约成为普遍现象。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知识点四 古代的水陆交通
【链接·选择性必修2·P67~69】
1.原始交通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运输物品仍依赖天然的道路和河流。
2.交通发展
(1)陆路:人工道路
①背景: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②成就
西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中国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代: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2)水路:人工河流——运河
中国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西方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3.海洋探索
(1)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3)明朝时期,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罕见。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5)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知识点五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链接·选择性必修3·P34~37】
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起源: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3)影响
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④公元前6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南亚地区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①在中国北方,匈奴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②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第二轮迁徙(3~6世纪)
①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②在欧洲,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③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3)影响
①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②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③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六 古代战争和地域文化的演变
【链接·选择性必修3·P61~64】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
(3)希腊化的表现
①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②希腊人与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基本垄断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4)影响
①文化中心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②文化碰撞与交流: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③原有风俗保留: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广大乡村地区农民依然保持着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三次西征:从1218年至13世纪中叶,蒙古进行了三次西征。第一次西征,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第三次西征,攻占了巴格达。最终蒙古形成四大汗国。
(2)影响
①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②西征大大推动了东西方的相互了解。如《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③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1.概念辨析——村(乡)、集(市)和城市的区别
村落与城市的区别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上(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也表现在政治层面上(政治地位、治理体系等),还表现在人的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等社会心理层面上。至于依存于两者之间的集镇,可以理解为介于县城与村落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其经济功能是最为突出的。
2.构图解史——集镇的出现
3.视野拓展——关于城市形成的学术观点
将芒福德关于城市起源的观点概括为:城市的产生最初源于人类定居的本能和意愿;城市胚胎是新石器文化与旧石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真正意义上的形成体现在比生存更高目的建筑物上,是各个功能的复合体。
——李月《城市起源问题新探——从刘易斯·芒福德的观点看》
解读:芒福德综合政治、宗教、军事等因素构想城市的形成过程。城市在形成之初是具有战争职能的政治、宗教中心。
4.名师点拨——商业贸易产生的根源
在原始社会后期,东西方都产生了商业贸易。影响商业贸易出现的因素很多,如社会分工的形成、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的产生等。但归根结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商业贸易产生的根源。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剩余产品和私有制这些历史现象都不会出现。
5.学习情境——两河流域的商业
古巴比伦的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与商务有关的条文。亚述崛起后,还开辟了海外贸易。
思考: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商业发展繁荣。
6.社会情境——古代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
在北魏墓葬中曾经出土了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
思考:这一材料可以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等西方国家商贸往来频繁。
7.学习情境——海陆丝绸之路地位易位
下图反映了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
思考:其中影响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变化趋势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政权对峙,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
8.名师点拨——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
(1)信用性纸币制度的早产、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区别于古代与近代西方的两个重要特征。
(2)货币制造和流通的地方性。在中国古代,许多地方流通的货币并不相同,这体现了中国封建性的特征。
(3)虽然出现过纸币,但是其后政府信用性的膨胀和商品性、信用性关系的失衡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古代币制最终还是向贵金属流通归复。
9.概念辨析——信贷与契约的区别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
契约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10.知识拓展——对清朝庄票的认识
旧时钱庄发行的本票,因采用不记名形式,故可在市面流通,视同现金。发行庄票的钱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开始主要承揽汇兑业务,后来也进行存放款等业务。庄票出现是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应了大宗商品贸易交换的需要,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11.生活情境——中国古代交通的特点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
思考:中国古代城市交通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以步行、畜力车为主;驿站、驿铺繁密。
12.名师点拨——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
①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对外侵略联系紧密;②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③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13.学术情境——宋代海洋探索
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
思考:从材料中我们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宋朝造船业水平提高;宋朝对外贸易相对发达。
14.归纳总结——古代道路的主要特点
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战争有密切关系,与封建帝王的活动有关,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结构上呈现辐射性。
15.概念阐释——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活着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16.图解历史——印欧人的早期迁移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
思考:早期印欧人的迁移
路线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平原,其迁移方向主要有:沿巴尔干和小亚细亚一带,到达不列颠和西欧;向北欧迁移;跨越伊朗高原,到达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17.学习情境——古代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的主要途径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
思考:古代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依靠什么途径?
提示:上述现象表明古代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依靠的主要途径是战争。
18.视野拓展——希腊化时代的含义
“希腊化”一词为19世纪德意志历史学家德罗伊森首创,主要有这样两层意思。第一,它是一种融合了希腊和东方因素在内的新文明。第二,它是希腊文化对东方的延伸。在希腊化时代,长期的征服战争在东方各处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希腊文化特色的国家,而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也为古典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密切接触提供了契机。这样,希腊文明得以流布于中近东各国以至更广袤的地域,反过来也从东方文明里汲取到丰富的养料。
——沈坚《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历史考察》
解读:就其实质而言,希腊化时代是一个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交流的时代。
19.视野拓展——蒙古西征对欧洲社会进步的影响
在西征过程中,蒙古骑兵强大的战斗力震惊了整个欧洲,与此相反的是,欧洲骑士从此一蹶不振,中世纪最辉煌的骑士文化也就此走向衰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成吉思汗的政府拉开了人类近代史的帷幕。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解读:正是在这种军事征服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
探究点一 因地制宜——古代世界经济发展及地区间交流
[学术前沿] 交通与城市布局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千米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的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思维激活] 材料从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角度认识影响城市发展变化的因素。
[史料实证] 古代城市的发展变迁
下面是中国古代两个城市的布局复原图
[解读] 根据长安城布局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可知,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从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可知城市政治功能突出。而北宋东京布局图的皇城位置、商业经营位置和时间都有变化。
[探究] 史料展示了汉代长安和宋代都城的城市经济布局。根据史料,分析宋代的城市布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君主专制强化;“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功能增强。
[历史解释] 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特征的比较
(1)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有明显的继承性,西方城市的进化阶段则较为明显。
(2)建城目的:中国古代城市地位远远高于西方,自始至终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力,以礼制思想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建设成为实践的指南。
(3)城市职能:城市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场所,派生出军事防御、宗教信仰、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等其他职能。但中国古代城市中经济因素体现较少。
(4)城市规模:中国古代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
[唯物史观] 古希腊、古罗马的民居风格
(1)古希腊、古罗马民居风格的差异
①古罗马住宅中自由、因地制宜和融合其他民族的特点让人感到更多的活力气息,以及一点点不成熟感。古希腊住宅中则体现出更理智、更规整、更宁静、更质朴的特点。
②古希腊住宅中的等级身份、等级制度体现的较少,而古罗马住宅呈现出较多的身份等级。
③古希腊基本没有出现多层住宅,而古罗马后期出现了较多的多层公寓式住宅。
(2)古希腊、古罗马民居差异的原因
①经济:古希腊的农业文明起源较早,古罗马民居起源于游牧经济。
②政治: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古罗马帝国长期存在。
③精神:古希腊人是崇高精神的创造者和思想深刻的理想主义者,而古罗马人由于长期征服,逐渐形成了以粗犷豪放和阳刚血气为美德的尚武精神。
探究点二 共生融合——世界古代区域文化及之间的交流
[学术前沿] 交通工具与文明交流
各民族的大迁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马和马车的使用有助于打破各地的孤立闭塞状态,建立新的国际格局,扩大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发展经济、文化交流,赫梯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随着冶铁技术的传播,世界进入了铁器时代。
——陈唯声《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起源、迁徙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思维激活] 材料从交通工具和生产技术方面认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史料实证] 亚欧民族大迁徙
史料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长期以来,在双方接壤之地,来自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个世界的广大民众,以日常交换、商队贸易等方式进行着广泛的民间交流。有时,双方的国家政权也会介入其中甚至成为彼此交流的主角。……先进的农耕民族对落后的游牧地区的侵略和征服,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文明社会体系之中;在条件具备时,落后的游牧民族则以暴力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摘编自《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解读] 史料反映民族大迁徙与农耕、游牧两世界的关系;广泛的民间交往说明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交流的悠久、深入;民族交融的战争方式体现出暴力征服中的交流;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交融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历史现象。
[探究] 依据史料概括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交往的方式,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分析两个世界交往带来的影响。
提示:方式: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暴力征服。
影响: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既相互交往,又彼此渗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的局面,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开始了人类全球化过程。
[历史解释] 世界性民族大迁徙的作用
(1)改变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历史格局,从宏观上讲是两大世界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2)民族大迁徙是造成亚欧大陆文明国家历史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此后的东方诸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因民族大迁徙的出现而起决定性影响。
(3)民族大迁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两大世界的形成造成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鲜明差异,这种差异在强大历史动力的作用下,必然寻求两者的统一和平衡,造成先进与落后的交流和渗透作用,然后形成一种新的历史平衡。
(4)大迁徙在某种程度上,短时期内会对被迁入地区带来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文化衰退等不利影响。
[唯物史观] 蒙古西征带来的影响
(1)蒙古西征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①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
推动四大发明在西方的进一步传播,而四大发明是推动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重要因素。
②对文艺复兴
蒙古帝国侵入西方时,整个欧洲正处在中世纪,封建神学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禁锢,而蒙古人的西征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蒙古人对封建制度的打击和对欧洲传统观念的冲击之下,欧洲人对以前深信不疑的神学所宣传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③对新航路的开辟
蒙古西征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东方充满好奇,《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神奇渲染更是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遐想,召唤着探险家不顾一切艰难险阻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
(2)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①蒙古西征军横扫欧亚大陆,蒙古帝国空前辽阔的疆域使得亚欧大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亚欧之间的来往畅通无阻,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②蒙古帝国在东西之间各交通要道上均设有驿站,道路便捷,商品流通较为便利、安全,不远万里的商人在得到利润的同时,也促使东西方货物相互补充,信息、文化相互交流影响,这些都有利于东西方交流。
③蒙古帝国的统治者用武力征服东欧、西亚、中亚等地,但其也被这些地区的先进文化所吸引,进而吸收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使得蒙古帝国的文化呈现出东西交融的特点,其文明程度也得到了提升。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2·山东省泰安市调研]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山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物,培育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还是在那片山区,人们又开始了第二次伟大的冒险,即从山区迁移到两河流域,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效率更高的新型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材料表明( )
A.世界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两河流域 B.文明是技术文明与制度文明的总和
C.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 D.世界古代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
答案:C
[演练1] [2021·八省联考湖南卷]希腊城邦建立后便开始向海外殖民:某一城邦(母邦)将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建立殖民城邦(子邦)。母邦和子邦地位平等,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这种海外殖民活动( )
A.确立了工商业者的统治地位
B.促使城邦体制走向解体
C.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D.导致贵族势力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根据“将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建立殖民城邦(子邦)”“母邦和子邦地位平等,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可以看出公民可以利用新建立的城邦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与贵族展开斗争,因为新建立的城邦贵族势力较弱,故C项正确;工商业者并不是统治阶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邦的解体,排除B项;贵族的势力并不会因为子邦的建立而扩大,因为母邦与子邦是平等的,排除D项。
[演练2] [2022·山东德州夏津一中质测]现行公历,一年以365. 2 425日计算,玛雅历以365.2 420日计算。而根据天文学家计算,一年应该是365.2 422日。玛雅历的误差为每年0.0002天,换算成秒仅为每年17.28秒。可见( )
A.玛雅历是最早的太阴历
B.玛雅历的准确性非常高
C.现行公历起源于玛雅历
D.玛雅文明历久远而不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玛雅历的误差非常小,甚至比现行公历还要精准,这说明玛雅历的准确性非常高,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历属于太阳历,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现行公历起源于玛雅历,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2·山东莱州一中月考]从公元前2千纪初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印欧人开始了史诗般的大迁徙。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的大迁徙”,是因为这次迁徙活动( )
A.采用了马拉战车的先进工具
B.促成了贵霜帝国的形成发展
C.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的形成
D.推动了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印欧人迁徙过程中,印欧人创造和影响了多个文明,其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的大迁徙”,是因为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的形成,故选C项;仅依据马拉战车这一工具无法说明是“史诗般的大迁徙”,排除A项;贵霜帝国建立于公元55年,受匈奴人迁徙的影响,与印欧人的迁徙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印欧人是游牧民,没有推动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排除D项。
2.[2022·山东泰安期末]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 )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生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当时的日耳曼人过着“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的生活,这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状态,故C项正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国家的诞生,题干中未涉及日耳曼文字及国家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日耳曼人以采集渔猎为生,故B项错误;封闭保守性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性,不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故D项错误。
3.[2022·山东聊城月考]“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新文明诞生。”以上材料说明亚历山大的征服(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新文明诞生”可得出,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
4.[2022·山东德州夏津一中质测]朝鲜大提学(朝鲜的一种官名)徐居正(1420~1488)在《东国通鉴》中称:“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始之,岂不信哉?”这反映出当时朝鲜( )
A.“慕华”之风盛行
B.民族文化意识淡薄
C.与中国平等交往
D.重视史书典籍整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朝鲜在服饰、文化、礼仪等方面全面学习中国,这反映出古代朝鲜“慕华”之风盛行,A项正确;朝鲜学习中国文化不等于其淡薄本民族文化,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B项;“平等”在材料中未体现,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