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作业(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2 12:5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作业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是“君主专制”的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
2.西汉初年,地方治理呈现出下图所示态势。这一态势的形成
A.提供了推恩令的社会基础 B.沿袭了秦朝地方制度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间矛盾 D.加强了封建专制皇权
3.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 针“重大调整”的是( )
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
4.汉武帝时设刺史在所统辖的一州中,可以弹劾禄秩两千石的郡守,但刺史往往以“朝臣之卑者充之”,禄秩仅六百石。这一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官员勾结 B.加强中央集权
C.保证吏治清明 D.完善监察制度
5.汉武帝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帝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C.有利于抑制门阀士族 D.革新了官吏选拔任用
6.秦汉以后,传统中国政治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的主轴之外,尚有“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族制之自治”的另一面。两者的有机整合得益于
A.官僚政治的推行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选官制度的演进
7.汉朝初年铸造四铢钱为货币,地方诸侯国和私人都可以仿铸;汉武帝时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发行货币,并规定地方诸候和民间均不得仿铸,违反者将处以极刑。这种变化
A.用经济手段巩固了中央集权 B.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发展
C.保证了国家经济的长期繁荣 D.是统一货币发行的开端
8.西汉前期,粮食和土地价格因时因地虽有不同,但总体上偏低,文景时每石高不足百钱,低则十余钱。这反映出,西汉前期
A.重农抑商政策较为松弛 B.富商大贾操纵粮价
C.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 D.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9.汉初私营商业中,出现了典型性的大商人,他们虽“无秩禄之奉,爵邑之人”,却富比王侯。“拟于人君”,被称为“素封”。“素封”的出现( )
A.是私营工商业发展标志 B.标志着汉代放弃抑商政策
C.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 D.威胁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0.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有关这些“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设置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的“外朝”
②设立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③确立察举制为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汉武帝时期,龙首渠得以竣工,关中上万顷盐碱地得到灌溉,增产约10倍。整个工程耗时十余年,在沿线百姓积极配合的情况下,仍征调了一万多民工。龙首渠的兴建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影响了关中的产业布局
C.改善了沿线的生态环境 D.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
12.汉代农业税远低于商业税,但汉代依然出现了很多致富的职业,见下表,由此可知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 B.可能造成土地兼并
C.盐铁官营政策影响 D.工商皆本观念流行
13.史载,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土地不过天下的1/3,民众也大抵如此比例,但就其富庶程度,却达到了天下总量的60%,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到了汉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关中平原。这说明
A.秦朝最早建立了皇帝制度
B.秦汉大一统有一脉相承的因素
C.秦汉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
D.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14.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分掌各项政务;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呈皇帝。这一措施
A.反映出中央权力中心的变动 B.使相权逐步移至尚书台
C.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 D.表明外朝官员位高权重
15.推开斑驳厚重的历史大门,翻检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我们触摸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脉搏。其中有这么 一部典籍,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典籍是( )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资治通鉴》
16.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中,儒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的思想都有所体现。据此可知西汉初年
A.黄老之学兼采各家学说 B.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C.百家学说融汇已成现实 D.不同思想学说各有长短
17.据文献典籍记载,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如鲁缟、齐纨、蜀锦、济南剑。西北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里也出现“河内甘两帛”“广汉八稷布”等字样。此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A.官营制度促进农业发展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国家统一促进商品流通 D.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形成
18.为保障丝绸之路贸易的顺利进行,西汉在边疆地区设置了不同机构。该做法有利于
A.郡国并行制的推广 B.汉代大一统思想的普及
C.汉王朝疆域的扩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9.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塞弗被选入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据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谓、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盘竹简,木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私营手工业
B.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的思想精髓
C.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隶书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D.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二、材料分析题
20.中国古代文明光辉灿烂,既体现在思想领域,也体现在政治建设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事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有人这样评价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
材料一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承秦制具体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些政治制度,并说明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内政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郡国并行制下,王国重要的官职由中央任免,这主要是为了监督王国,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A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经济恢复无关,排除D项。
2.A【详解】题干图片呈现出了西汉初年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的分布态势,充分体现出郡国并行制下“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这一特征,郡国并行制导致后来王国问题出现,这也为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实行埋下了伏笔,A项正确;西汉初年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并未沿袭秦朝地方行政制度,B项错误;这一做法让封国中的王国具有了一定的割据性,为后来景帝时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所以反而导致中央与地方间矛盾尖锐,C项错误;这一做法导致后来西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与专制皇权的加强无直接的联系,D项错误。故选A。
3.A【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的政策是严刑峻法,不恤民力,而西汉之初采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促进了经济的恢复,A项正确;BCD项是在汉武帝时期,不属于西汉初期,排除。
4.B【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弹劾禄秩两千石的郡守,但刺史往往以“朝臣之卑者充之”,禄秩仅六百石”反映的是汉代刺史的职级低,但是可以监督郡守,这是典型的位卑权重,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从而达到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中介绍刺史的职能未涉及与官员勾结,排除A项;“保证吏治清明”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与以前刺史的对比,不能体现是否完善监察制度,排除D项。
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削弱了丞相为首的中枢官僚权力,有助于加强皇权,所以B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中枢体制的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所以A错误;汉武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皇权,没有体现“抑制门阀士族”,所以C错误;“革新了官吏选拔任用”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
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纲常伦理道德,等级名分,对于强化君主专制及发挥地方宗族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C正确;官僚政治与发挥地方宗族统治无关,A排除;君主专制强化仅是材料的一方面,B排除;材料与选官制度的发展无关,D排除。故选C。
7.A【详解】由材料可知,汉代铸钱经历了由地方诸侯国和私人可以仿铸到只准中央铸造发行的转变,这体现了汉武帝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以经济手段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标准货币的发行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展,故排除B项;保证了国家经济的长期繁荣,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统一货币发行的开端是秦朝,故排除D项。
8.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粮食和土地价格总体上偏低,这是因为西汉前期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使得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所以D正确;“重农抑商政策较为松弛”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所以A错误;根据材料“粮食和土地价格因时因地虽有不同,但总体上偏低”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粮价”说法错误,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所以C错误。
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私营商业的发展,西汉前期出现了富比王侯的大商人,说明“素封”的出现是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标志,A项正确;汉代并未“放弃”抑商政策,排除B项;“素封”即富商的出现,服务而非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排除C项;“素封”“无秩禄之奉”不能威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D项。
10.D【详解】汉武帝设立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确立察举制为新的官吏选拔制度,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学,D正确;汉武帝设置的是内朝,排除A、B、C。
11.A【详解】“整个工程耗时十余年,在沿线百姓积极配合的情况下,仍征调了一万多民工”,只有中央集权政府才能组织如此规模的建设,因此这体现了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关中的产业布局的变化,故B错误;改善了沿线的生态环境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故C错误;材料没有长途贸易兴盛的信息,故D错误。
12.B【详解】在汉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下,汉代依然出现了很多致富的职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商人致富后往往会购买土地,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的重农抑商,故A错误;材料没有盐铁官营政策影响的信息,故C错误;明清之际,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故D错误。
1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作为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长期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说明秦汉大一统有一脉相承的因素,B项正确;秦朝最早建立了皇帝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并非边疆地区,C项错误;直到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才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错误。
1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的尚书台及其属吏分管国家各项政务,而且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向皇帝禀呈,这必然会导致相权逐步转移到尚书台,B正确;中央权力中心在皇帝,排除A;古代官制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排除C;尚书台不属于外官,排除D。
15.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史记》不仅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而且文辞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所以材料描述的典籍是《史记》,故选B;“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的赞誉,与《春秋》、《汉书》和《资治通鉴》不符,排除ACD。
16.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黄老著作中各家思想都有体现,说明黄老之学兼采各家学说,A正确;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是正统,排除B;材料未体现出百家学说融汇,排除C;材料并没有对比当时各家学说,排除D。
17.C【详解】据题意可知,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说明这些商品得到了广泛的流通,因此才得以以出产地进行命名,而汉代是大一统王朝,所以是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故选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和农产品的信息,排除A、B;出现商品流通不代表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形成,排除D。
18.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相继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机构来保障丝绸之路的平稳运行,这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D正确;材料未涉及封国制,A排除;材料与大一统思想普及无关,B排除;材料与汉朝疆域扩大无关,C排除。故选D。
19.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的思想精髓”说法正确,所以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集团所使用的手工业品主要来自于官营手工业,所以A错误;起初,汉初使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所以C错误;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所以D错误。
20.(1)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
(2)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武帝在内政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外交上: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通西域等。
【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可归纳出诸子百家争鸣和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根据材料“……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可归纳出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
(2)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承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内政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外交上: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通西域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