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扬州
飞歌倚天心未远
莫问前缘
绿水青山相对看
不羡神仙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 《题扬州禅智寺》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hù] 《纵游淮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文体知识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
作者简介
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有《白石诗集》传世。
文体知识
慢词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扬州慢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序
注释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dù]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至日】冬至这一天
【维扬】扬州的别名
【霁】天由雪转晴
【荠麦】野生的麦子
【弥望】满眼
【怆然】悲伤的样子
【因】连词。于是。
黍离之悲
千岩老人
黍离之悲
黍离:《诗经》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志哀。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南宋诗人萧德藻,晚年居湖州,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向他学诗,他以其侄女许姜夔为妻。
小序的内容
①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②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③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④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此序: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1)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名都,著名的都会。
(2)竹西: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这里代指扬州。语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3)解(jiě)鞍少驻初程:卸下马鞍,暂时停留。
少(shǎo),暂时,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程。
(4)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
(5)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至长江一带,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6)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7)渐:向,到。清角:声调凄凉的号角。吹寒,吹出凄清的声音。
注
释
(8)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指对美有高度的欣赏能力。
(9)算而今重到须惊:就算杜牧今天重到扬州,也定会感到吃惊。 算,料想。
(9)纵:即使;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0)青楼梦:指浪漫的游冶生涯。语出唐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1)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12)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注
释
上
阕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①进入扬州城,作者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
②我们随着词人的脚步,看到了扬州怎样的景象,又听到了什么声音?
③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
④是谁、什么事导致扬州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的?
“胡马窥江”之前
“胡马窥江”之后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清角吹寒
空城
后果: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还有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①“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②“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③“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④“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通感——触觉写听觉)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不胜沉痛悲凉之感。
下
阕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全文共有四处引用杜牧的诗句:
①竹西:语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②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③豆蔻:杜牧《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④青楼梦:语出唐杜牧《遣怀》诗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郎俊赏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才华横溢、善于作诗、有卓越鉴赏力的杜牧曾游赏于扬州,写过许多关于扬州的名句
就算如今
为何而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荠麦青青,古今变化之大
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
杜牧之“惊”,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的伤痛之情
纵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借代杜牧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情感。
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写,表达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一座孤桥
再写扬州城之“空”,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冷落凄凉的景象
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将扬州的凄冷之景与作者的愁绪结合在了一起。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
纵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料想
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应为:知年年为谁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上阕
下阕
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下阕化用杜牧古诗,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
主旨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