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课件)(共42张PPT)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李凭箜篌引》(教学课件)(共42张PPT)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2 15:2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古诗词诵读
李凭箜篌引
激趣导入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1.了解李贺及其诗歌风格,诵读并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了解李贺诗歌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提高诗歌鉴赏力。
3.掌握描写音乐的手法,提高古典诗歌审美能力。
4.背诵全诗。
素养目标
目录
知人论世

初读感悟

深度探究

思考延伸

壹·知人论世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走近李贺
诗歌特点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整体特点: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
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李贺诗以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了解“长吉体”
长吉体:指唐元和年间诗人李贺的诗作所独有的风格意境。
“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辞、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在遣辞与设色方面,多用“泣”、“腥”、“冷”、“血”、“死”之类的字眼以及“冷艳怪丽”的风格,使诗歌带有伤感冷艳的风格。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
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间,李贺当时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李凭当时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因善于弹奏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乐工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境界奇幻,艺术感染力很强。
解题
①“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颂。
②“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坚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③“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贰·初读体会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神妪(yù) 瘦蛟(jiāo)
露脚(lù) 倚桂树(yǐ)
预习检查
2.明晰典故
①江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②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③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④“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⑤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⑥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
⑦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⑧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⑨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任务活动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 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 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 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任务活动
任务活动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朗诵
任务2:自由诵读,感悟诗歌情感。
任务活动
叁·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任务活动
深度探究
思考1:诗歌前四句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 章法奇异: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时间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清楚地交代了演奏者--李凭,乐器--箜篌,时间--高秋,地点--国都长安。
“空山”句移情于景,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江娥”句,写优美的弦歌声一传出,湘夫人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深度探究
思考2:写出这首诗中直接描写乐曲的句子,并分析其妙处。
明确 直接描写乐曲的句子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作者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从听觉、视觉角度“以声摹声”,“以形写声”。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深度探究
知识卡片
“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由钱锺书先生最先提出来的。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声)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深度探究
思考3:诗人在表现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时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明确 诗人使用了侧面烘托、通感、夸张等表现手法。本诗没有对李凭的技艺进行直接的评判,只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对乐声及其效果进行摹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深度探究
思考4:鉴赏“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明确 十二门:借指长安。
“融”: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使人觉得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清冷的月光变得温煦起来。
紫皇:一语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音乐由人间传到仙界,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天界。
深度探究
思考5: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试列举出两种表现手法,并概括其艺术效果。
明确 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手法,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思考6:结合全诗,从艺术手法上欣赏,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 ①描绘感受,惊心动魄。这首诗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②想象奇特,瑰奇绚丽。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引人人胜。③活用典故。这首诗用典灵活,将众多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加工,熔铸在诗人独特的奇峭词句和想象中,创造了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深度探究
描写音乐的手法 直接描写 摹拟声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以声写声: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形容此事物声音的写法
以形写声: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的写法 。
运用多种修辞……
侧面烘托 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它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的写法。或写人物感受,或写景物气氛,或写效果影响。
任务活动二 锤炼语言,曲径探幽
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
任务活动
深度探究
思考1:“空山凝云颓不流”中的“颓”字有什么独特之处?
明确 “颓”有消沉的意思,形象地描写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凝滞无力的情态,流云仿佛在俯首谛听,突出地表现了箜篌音乐声的神奇美妙。
深度探究
思考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 “逗”。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场秋雨, “逗”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本该曲终人寂,但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深度探究
思考3: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有何妙处
明确 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岀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深度探究
总结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任务活动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任务活动
对比阅读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①
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提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注:①吴吟:唱吴地歌曲
思考:因李凭与殷十四两人身份各异,所以同样是描摹音乐,但两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有明显的不同,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 (1)李凭:宫廷乐师。选择意象多富丽华贵,如吴丝、蜀桐、十二门、紫皇、桂树等。
(2)殷十四:山中隐士。选择意象多清幽脱尘,如万壑、空林、碧溪、松间、沧州、霜栗。
对比阅读

听颖师弹琴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思考:《李凭箜篌引》和本诗皆写音乐,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李凭箜篌引》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
《听颖师弹琴》写作者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诗从演奏的开始起笔,到琴声的终止完篇。诗人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突出音乐的感人力量。
肆·思考延伸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思考延伸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羨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思考延伸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终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思考延伸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思考延伸
思考: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①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如利用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从深邃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③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能因为听众文化积累和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
思考延伸
完成同步资源的《分层作业》
课后作业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