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1.师生随意交流:游览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记”字义。
“记”字的基本义为记录,就是把口头的话、口传的事写下来。后引申为写下来的书或文章,由此又引申为一种文体。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有没有遇到难读的语句。随机指导部分生字读音,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3.出示文中词语,读准字音。
4.指导书写生字。
①观察本课生字特点:左窄右宽“杜、陆、端、源”,左右等宽“鹃、郁、移、额、乳”,上下结构“窄,笋”,半包围“肩”。
②教师示范书写“臀、笋、肩”。
③学生在本子上书写。
④交流点评。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默读课文,圈画描写作者行踪的语句。
2.交流反馈。
①出示相关句子:
一路迎着溪流。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②小结:作者游览的这些地点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课文就是按照这个游览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的。
板书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③讨论交流:观察以上语句在课文中的位置,想想这些语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过渡句,写清楚了游览的顺序。)
④对照课文,试着把这些地点连起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同桌互说。
⑤教师小结:以上作者游览的地点连起来就是一条线,串联了全文,因此构成了全文的一条线索。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按游览顺序先写了途中所见,再写游洞,最后写出洞。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1//2—7//8 第一部分:由双龙洞的时间、地点;第二部分:具体描写游览过程;第三部分:出洞)
四、通读课文,总结课堂。
1.作者每一次游览的景点中都有一处共同的景物描写,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有什么发现?(泉水)
2.泉水是从哪流出来的?
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3.小结:泉水的流经线路和作者的游览顺序是相反的,可见,泉水的流经线路是课文的另一条线索。课文的思路我们都已经弄清楚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景物描写具体的呢?下节课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的两条线索还记得吗?
3.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泉水的流经线路。
4.导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叶圣陶的脚步,看看他是怎样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二、精读课文,欣赏美景。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作者在每一个地方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可以圈画语句,或写出自己的感受。
2.反馈交流。预设:
路上:映山红“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突出映山红的生机勃勃;油桐“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数量多;“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通过色彩描写山景一片明艳的特点;抓住溪流的宽、窄、缓、急以及溪流声,描写其随着山势变化的特点。
洞口:“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洞口像桥洞似的”写出洞口宽、大,很有气势。
外洞:“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描写外洞高大的特点。
孔隙:“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突出了狭小的特点。
内洞:“一团漆黑”“余外全是昏暗”写出内洞“黑”的特点;“名目有四十多”“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写出内洞景象之“奇”;最后抓住“比外洞大得多”“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声音轻轻的”等写出内洞之“大”。
3.教师小结: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写法也叫做移步换景。那么作者重点写的是哪部分景物特点呢?
三、聚焦重点景物,感受写作方法。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
2.小组内讨论一下。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眼睛看到的:“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行船的方式:“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亲身感受到的:“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贴”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触、挨”?“没有一处”又是什么意思?
“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进一步描写孔隙狭小的特点。
4.小结:作者通过自己眼睛看到的,再加上自己感受到的,也就是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写清楚了孔隙的狭小,让读者身临其境。
四、妙笔生花,拓展运用。
1.仿照作者的写法,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写一写校园中的一处景象,要写出景物的特点。
2.全班展示点评: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有没有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出洞
明艳 宽大 高大 狭小 黑奇大
直观描写 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