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材解读
教材解析
本文写了“我”童年时的一次难忘经历:“我”在一次班级演出中扮演老虎,因不会豁虎跳遭到同学嘲笑,自己却一直不明原因。课文语言平实质朴,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我”成长中的困惑。
全文共二十一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1 2自然段写“我”期待参加文艺表演;第3 15自然段写“我”排练节目的情况;第16 19自然段写“我”演出时的紧张和狼狈;第20 21自然段写“我”演出后寻找失败的原因及内心的困惑。
“演老虎要不要豁虎跳”这一矛盾冲突贯穿故事的主体部分。排练节目时,演哥哥的小朋友认为扮老虎要豁虎跳,而老师认为不一定要豁虎跳,于是“我”一直按老师的要求排练。正式演出时砸了锅,演哥哥的小朋友认为是“我”不会豁虎跳造成演出失败,而老师“倒没说什么”。于是“我”开始寻找原因。耐人寻味的是,“我”也没有直接道出原因,而是以“我至今还不明白”结尾,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演出前后,“我”丰富的心情变化使整个故事妙趣横生。这些心情变化通过对“我”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表现。分派角色时,“我殷切期待的目光”这一神态,写出了“我”对“在台上露露脸”的渴望。排练时,演哥哥的小朋友质疑“我”不会豁虎跳,“我看着老师的脸,就怕她改变主意”这一动作和心理,包含着无限的紧张;“‘记住了!’我连忙答应”这一语言描写,既体现出“我”的自信,又刻画出“我”唯恐老师变卦的小心思。演出时,“立刻弯下身子爬上场去,嘴里啊呜啊呜直叫”这一笨拙的动作,写出了“我”的紧张;“笑得我脸上一阵热”,写出“我”更加紧张;“我站起来脱下头罩,满头满脸都是汗珠”,更是写出了“我”的狼狈。演出后,“我”看到的大老虎的表现,以及一连串的追问,写出了“我”的疑惑。
课文语言风趣幽默。“我真个羡慕得要死”,夸张地写出了“我”羡慕的程度。“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写出了“我”羡慕的原因,还有对自己小小虚荣心的调侃。排练时,“套上老虎皮”“脸、手、脚都不露,我想上台露脸是露不成了”,更是对自己作为配角的一种自嘲。“真没想到,事到临头还会出现危机”一句中的“危机”,夸大了“我”生怕失去表演机会的恐慌。“老师没撤换我,他也只好将就”,生动地写出了“我”得到老师默许的“小得意”。“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总算”一词,写出自己的如释重负,“躺下来死掉”是对剧情的介绍,也是对“我”演出不理想的调侃。“豁过什么虎跳”这样的表达,将“豁虎跳”这个词语拆解开,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刻画出“我”满心的疑惑。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呈现了表演者的表现和观众的反映,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囊、羡”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露、角、啊、哄、唉”,会写“段、俩”等14个字,会写“文艺、表演”等17个词语。
2.能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
3.能借助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我”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4.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我”的演出是否窝囊,并试着用合适的方式开导“我”。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叶至善(1918—2006),中国编辑出版家。生于江苏苏州,卒于北京。1941年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毕业。1945年8月进开明书店,帮助父亲叶圣陶编辑《开明少年》月刊和《开明少年丛书》。1952年主编《中学生》杂志。1953年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仍主编《中学生》。1956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任社长兼总编辑,后职务迭有更动,1983年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从1986年起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顾问,全国政协七届常委兼副秘书长。他继承了父亲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编辑作风,在编辑工作中坚持质量第一,注重内容正确和形式完美,并不断有所创新。他编辑的少年儿童读物曾有多种获奖,许多作者和编辑得到过他的热情帮助。在编辑工作之余从事创作,对科普读物的文艺化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也写了一些散文和小说,文学传记集《梦魇》曾获1987年“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