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教学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资料导入。
1.观看单元导语页插图,诵读导语诗句,感受自然美景。
2.你想起了哪些描写自然美景的诗句吗?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师:仿佛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草地。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师:好像看到了嫩绿嫩绿的柳枝随风飘扬。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师:眼前一片荷花盛开的情景。
3.导入语:美妙的文字中不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可以倾听风声雨声,观看潮起潮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观潮》。
板书课题,“潮”是本课要写的字,让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与插图相结合,让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借助学生积累的诗句,进一步感受文字中蕴含的画面,为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可以做个标志。
2.课文读完后,用笔画出文中词语。
3.出示课文字词,指名同学轮读,易错的地方重点指导。预设
①学习生字“屹、贯、霎”,字与词结合记忆,出示所在语句,理解意思。
②读准字音“昂”,做一做动作。
③认识“鼎、沸”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物,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就是锅里的水煮开了,从而理解“鼎沸”和“人声鼎沸”的意思。
④“崩”可与“棚、蹦”辨析,“震”可与“晨、振”辨析在辨析中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识记生字。教学“顿”字时,可借助熟字“炖”,通过换偏旁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
4.指导书写生字。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字的结构。“据、堤、盼、滚、堵、犹”左窄右宽;“顿”左右同宽;“崩、震、霎”上扁下长、上收下放,注意上下部分要写得紧凑。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较多,避免学生学习疲劳,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部分字词与相关语句的结合,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三、再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交流。预设:钱塘江大潮很壮观。
3.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板书 天下奇观
4.文章中哪些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板书 潮来时)第二与第五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 潮来前 潮去后)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对照板书,总结本节课的学习。
2.作业:抄写字词两遍,课文朗读三遍。
第二课时
一、资料导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课后资料袋,指名读。
2.自古以来,人们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是怎样的?
3.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
(设计意图:课后资料袋介绍了当地的特殊地形,利于学生了解大潮的壮观景象形成原因,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第二自然,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①指名朗读语句“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等着,盼着。”
②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怎样的钱塘江?怎样的江面?人又是怎样的呢?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想象画面。
2.大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景象。
①文中作者抓住什么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②圈出描写声音与形态的词语。
声音:隆隆的响声 响声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形态: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 两丈多高的水墙
有什么发现?(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
③细心的同学还能发现表示顺序的词语呢?
(板书 远处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④出示相关视频,学生感受画面。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
⑥想一想:远处看到了什么情景,再近些呢,浪潮越来越近呢?
3.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潮去后的景象。
①“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是什么意思?感受到了什么?
②指导读出大潮的气势。
③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潮去后的画面
(设计意图: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是教学本单元要落实的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朗读、观看相关图片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这一任务则会水到渠成。)
三、借助课后古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古诗。
2.读着古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文中的哪些语句和这些诗句描写的内容相关呢?用笔在文中划出。
4.师生共同朗诵古诗。
四、回顾潮来时的景象,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1.古诗虽短,带给我们同样的震撼,诗中的哪些词语让人震撼呢?
“吼”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
“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
2.文中作者怎样描写这一“声”一“形”的呢?
借助板书,学生尝试背诵。
3.引导学生讨论背诵课文的方法。
预设:借助关键词进行背诵,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也是很好的方法……
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声音:隆隆的响声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形态: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 水墙
顺序:远处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