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件+素材)(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件+素材)(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2 21:12:32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0课
视频:成吉思汗的一生
蒙古族的崛起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上的民族”。
在宋、 吐蕃、夏、金等政权并立的时代,北边是蒙古草原上的众多部落,此时的蒙古部只是其中之一。后来,蒙古演变成这些部落共同的名称。
生长鞍马间,人自习战,自春至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 —《蒙枢备录》
这段材料反映了这个民族有什么样的特征?
蒙古族善于骑射,骁勇善战,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材料描述了蒙古12世纪的一些情况,它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蒙古秘史》
相互混战,动荡不安,反映了当时蒙古草原上各有互相征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蒙古族的崛起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游牧,征服是其生活习惯的逻辑。如果一个部落停留在一个地方,一直在同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狩猎,那么将逐渐衰落,最终臣服在别的部落脚下。生存的唯一方法是不断迁徙。 ——(加) 卜正民:《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视频:蒙古的崛起
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开国君主,军事才能卓越,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历史功绩:
①领导蒙古人民反抗金的压迫
②完成了蒙古的统一大业(最重要)
③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作为大蒙古国的成文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
铁木真
(成吉思汗)
蒙古族的崛起
年幼时的铁木真,因父亲在部落的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重重困境却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变得坚强,机敏;切身感悟到只有统一蒙古各部,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拥有海洋四方
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正式登上大汗宝座,建立大蒙古国。






蒙古帝国的建立
问题探究: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
①当时蒙古各部相互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渴望统一、安定。
②童年的困苦磨难练就了坚强的个人意志和机敏的个人胆识,使他具备了领导能力。
③铁木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多年征战,最终完成统一。
阅读课本,归纳成吉思汗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
政治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
军事方面:建立护卫部队。
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蒙古军队凭借“闪电般”的战术,席卷欧亚大陆,他
们将城市夷为平地,将耕地化为草原。西方世界惊恐地称之为“上帝之鞭”———上帝用鞭子抽打着他们。
蒙古帝国的扩张
视频:蒙古帝国的扩张




1227年8月25日,西夏将灭之际,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时留下联宋灭金的策略和秘不发丧的遗嘱。





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今天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建筑所体现的宏伟博大的气势象征其伟大的功业。
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功绩


蒙古帝国的扩张
1. 蒙古灭西夏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成吉思汗攻西夏时去世。 1227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
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3.蒙古和南宋的对峙
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蒙古灭西夏与金



①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元世祖忽必烈 (1215年-1294年)
忽必烈,铁木真之孙。政治家、军事家。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②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
尽管忽必烈征服了中国,但他本人首先就已经被华夏文明所征服。
——法国蒙古史学家格鲁塞
阅读教材,找到忽必烈继位后的措施。
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1272年)定都于大都。
大都
大都城是元代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大都
"大元"的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元朝的统一开创了自元以来长达600多年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建立
1.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邦”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在利用汉法改革蒙古旧制的同时,又在政治文化的许多方面保留了蒙古旧俗。他吸收汉法是以不危及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草原旧俗占据了核心部分,汉法制度则往往居外围或从属地位。
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方面各施行了哪些措施向汉族学习?
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忽必烈早在开庆元年攻宋时,就知襄樊地位重要,后经商挺、郝经、郭侃等汉族谋臣的建策,逐渐形成了先取襄樊的方略。…经过五年的战争准备,具备了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条件…
忽必烈采取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取得汉族的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巩固与民族融合;
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成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元朝的建立
如何评价忽必烈既改行汉法又维护蒙古贵族利益的做法?
为促进蒙古自身发展,巩固统治
1274年,忽必烈下令20万元兵自汉江入长江,沿长江东下,一路上南宋将领或者纷纷投降,或者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到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最终,谢太后带领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气数已尽。
崖山海战,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
南宋的灭亡
视频:文天祥事迹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英雄。20岁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 1278年元兵进犯,奋力抗元,后兵败被俘,掳至大都,宁死不降。1282年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正气歌》等。
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开展抗元斗争。
北京文天祥祠
知识拓展:文天祥是南宋的状元,出任赣州知州。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朝廷委任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到元军大营谈判。他遭到扣留,不受利诱,威武不屈,后来乘机逃出,历经磨难,继续组织南宋余部进行顽强抵抗。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被押解到大都,关押了近四年,宁死不屈,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亲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严词拒绝。他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年仅47岁。
问题探究:有人说文天祥保卫国家值得敬仰.也有人说他在阻碍统一,不值得提倡。你怎么看?
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都应加以肯定。但元在统一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和压迫。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斗争,是正义之举,值得敬仰。
1206年
1227年
1234年
1260年
1271年
1276年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蒙古灭金
元朝建立,定都大都
西夏灭亡
忽必烈继承汗位
南宋灭亡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