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 22古诗三首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下册 22古诗三首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2 20:51:59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了解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壶”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想象古诗画面,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相机板书:古诗三首)
3.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一)初步感知。
1.学生自学古诗,解决生字读音问题。
2.学生小组内展示自学成果,并交流课前搜集的古诗背景和作者的相关资料。
3.交流《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及作者资料。
课件相机出示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 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4.课件出示生字——芙、蓉、洛、壶,指生读并组词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指导书写。
“芙、蓉、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5.借助注释想想题目的大体意思。(生自由汇报。)
生:“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送” 是送别的意思。
生:“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我”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与朋友分别时,诗人是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课题。(读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习和组内交流,能够加深内容的记忆有利于接下来对诗句深入的学习。
(二)诵读古诗。
1.再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停顿、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导朗读,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 其他同学注意听,同学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3.自读自悟。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4.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重点品悟。
1.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学生默读,找出诗句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根据注释,说一下前两句诗的意思。
雨、江、楚山。
迷蒙带有寒意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瀚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孤单的楚山。
2.感受作者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课件圈出“寒、孤”二字,学生认真朗读前两句诗,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寒”,感悟“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想画面,层层递进地理解诗句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感到寒心,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3.学习后两句,体会“内心”,感悟“品质”。
(1)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下后两句诗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并课件出示:
到了洛阳,如果有我的亲朋好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如同这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2)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
(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
(3)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4.《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高洁清廉)
5.探讨表达手法。
(全诗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6.指导背诵,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并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在体会古诗情感及作者感情时,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感悟古诗情感,理解诗人情感与品质。
三、学习《塞下曲》
(一)初步感知。
1.导入:卢纶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塞下曲》。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学生齐读,仔细体会。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3.学习多音字“单”(1)chán 单于(2)dān 简单(3)shàn 单县
4.指导书写。
“雁”字的“厂”横、撇要充分展开;两个“亻”左短右长。
5.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卢纶,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学生介绍,课件相机出示相关资料:
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二)感悟品析。
1.理解重点词语,想想“单于”“轻骑”“欲将”“满弓刀”结合注释理解。
2.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3.小组合作,感悟情感。
(1)解读“夜”。
①(相机板书:夜)夜:夜晚、黑夜、深夜。
②导思: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
③导学: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④导读: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单于溃败逃走。让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诗。
(2)解读“满”。
①导思:“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相机板书:满)
②导读:一个“满”字让我们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相机板书:英勇无畏)让我们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③小结: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是否追上了敌人,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感受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从景入手,抓重点词句感悟画面内容,并由景入情。比如《塞下曲》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四、布置作业
1.将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注意读出语气。
2.背诵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将学到的古诗与家人分享并且搜集边塞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厚重了学生的文学积淀。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寒 孤       夜 满
冰清玉洁     英勇无畏
1《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砚、乾、坤”3个生字,会写“砚、乾、坤”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背诵古诗。
3.读懂《墨梅》的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教学重点
正确认写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一、复习导入,激趣导学
1.学生接龙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2.出示梅花图片,师生共赏。
3.思考:我们学习过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生汇报)
4.课件出示“墨梅图”,师:这是什么?(墨梅)为何称它为“墨梅”?(因为这是用墨画出来的梅花)
是的,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便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就是——墨梅。
5.揭题:梅花历来是诗人吟诵的对象。王安石的《梅花》你们还会背诵吗?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相机板书:墨梅)
6.导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梅花,感知梅花的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吟梅悟梅,既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谈论对诗人的了解。
2.课件出示: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3.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来。
4.自由读诗,指读,正音。
3.我们知道“文房四宝”分别是笔、墨、纸、砚。诗的第一句里还有一个生字。
4.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准确、流利地读古诗。
5.读得字正腔圆。刚才老师听出你在“我家”后面停顿了,在“洗砚”后面停顿了,你读出了古诗的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二二三”这样的方式停顿的,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来把这首诗有节奏地读一读。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设计意图】初步整体感知古诗,有感情朗读古诗,细细品味古诗韵味,为下面深入学习做铺垫。
三、品读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学生汇报诗意,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2)课件相机出示《墨梅图》。教师提问:这淡淡的墨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借助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理解“洗砚池”。
2.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引导学生交流“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相机板书:清气满乾坤)
(2)引导学生融情想象:
此时你站在小溪源头,有香气飘逸;现在你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汇报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为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打下基础。
四、品味诗境,拓展阅读
1.导思: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淡气清吗?曾经有人这样称赞王冕:(出示)“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2.结合王冕生平介绍思考:
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无数,还自称为“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们知道原因了吗?
王冕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墨梅,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志向。相机在“清气满乾坤”前写“人”,在后面“托物言志”。
3.小结: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 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升华主题、升华读,加深对古诗的审美欣赏。
五、拓展阅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组说的关于梅花的诗词更多。
2.课件相机出示诗句: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杂咏》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一一《落梅》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绝句二》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咏红梅花》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临江仙》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咏红梅花》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咏梅诗》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卜算子·咏梅》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
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应诏赋得除夜》
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梅花落》
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他塘。——《从张仲谋乞腊梅宋》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画梅》
霏微小雨初晴处,暗数青梅立树阴。——《春晚杂兴》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踏莎行》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塞北梅花羌笛吹,准南桂树小山词。——《杨柳枝词》
【设计意图】分享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加深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内化积淀。
六、布置作业
1.把古诗背给家人听。
2.制作关于“梅花”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墨梅
托物咏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