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3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名著阅读分类汇编(原卷版及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2023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名著阅读分类汇编(原卷版及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2 19:30:19

文档简介

北京市2023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名著阅读分类汇编(原卷版)
专题03 名著阅读
红楼梦名著阅读
一、(2023海淀高三上期末)15. 《红楼梦》中的许多对联与作品的环境、人物乃至主题都有着密切联系,能见出作者匠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对书中对联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表达了曹雪芹对真假有无的辩证思考,也是本书“将真事隐去”的创作手法的体现。
B. 荣国府荣禧堂中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巧妙描绘出往来于贾府这个历时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的人们衣饰华贵、身份显赫。
C. 大观园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妙在写“水”不着一个“水”字,构成了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诗意画面。
D. 林黛玉居所的对联“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与潇湘馆翠竹掩映、一派清幽的环境特点相契合,表达了黛玉对物是人非、功名易逝的感伤。
(2)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暗示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请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原著的相关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二、(2023西城高三上期末)1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红楼梦》中,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别称谓,比如:
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②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③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④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
⑤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1)①②③中画线的文字都是指宝玉。请结合原著内容,具体说说这些称谓与宝玉形象之间的联系。
(2)④⑤中画线的文字分别指贾探春和林黛玉。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说说这些称谓所包含的内蕴。
三、(2023东城高三上期末)1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红楼梦》中,环境、灯谜、物品等往往起着揭示人物特点、预示人物命运的作用。“潇湘馆”中翠竹林立,象征林黛玉_________的性格;“稻香村”中泥墙茅舍,恰合李纨_________的特点;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隐喻了贾惜春_________的宿命;蒋玉菡和花袭人经贾宝玉交换的“汗巾”,预示着日后蒋花二人_________的命运。
(2)刘姥姥的故事主要见于第六回、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第一百一十三回,她三进贾府,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也见证了贾府不同阶段的特点,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述。
四、(2023房山高三上期末)16.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回中,作者从“千里之外”拎出了一条写作“头绪”:
按荣府一宅中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请结合《红楼梦》全书,概括跟作者拎出的这条“头绪”相关的情节,并简要写出其表现的主题。
五、(2023丰台高三上期末)
20.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三染法”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这里所说的“三染法”,是指先对人物进行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后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对人物形象加以充实,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请从下列《红楼梦》中的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三染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薛宝钗
论语名著阅读
一、(2023海淀高三上期末)11. 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根据上面材料,分别概括“忧”与“乐”的内涵。
(2)结合上面材料,并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忧”与“乐”关系的认识。
【答案】(1)“忧”之内涵:不忧禄食贫贱,忧不能进德修业。
“乐”之内涵:追求道义,获得内在精神的愉悦。
(2)忧与乐在情感上是对立的,但其本质统一,即淡泊物欲,追求精神的富足。不论忧乐都不应因外物而起,正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根本的是坚守内心的仁道。不因被贬千里之外或身处庙堂之高而忧乐,只为天下苍生、国家前途而忧,为道义追求而乐。孔子亦然,不因贫富,只为仁道的求得而忧乐。因此忧乐虽心情不同,但其本质相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①句强调,君子不忧贫而忧道,不因物质条不好而忧虑,而为德行不能得到修行、不能改过而忧。
②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则把追求精神文化与追求物质文明彻底对立起来,说君子只追求道,不为追求生活衣食,甚至认为忙于劳动(追求衣食利益)反而导致人饥饿(贫困),学习道理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好处,过度轻视物质基础,片面追求精神文化。
③句,孔子提到,即使是处在贫困之中,只要心中有道,也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对于通过不义之举取得的富贵,他则是嗤之以鼻,认为这些财富对自己来说就如天上的浮云,毫无价值。
综合以上可知,“忧”的内涵是不忧禄食贫贱,忧不能进德修业;“乐”的内涵是追求道义,获得内在精神的愉悦。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结合第一题对“忧”和“乐”的内涵理解可知,孔子认为“君子无忧”是一种坦荡情怀,是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这就是孔子的忧乐观。在此基础上,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谈你对“忧”与“乐”关系的认识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述而》)
②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俸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卫灵公》)
③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述而》)
二、(2023昌平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注释:【1】格:归服。
(1)请解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与“草上之风,必偃”。
(2)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阐释孔子的治国思想及其意义。
三、(2023大兴高三上期末)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11. 对上面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理解了《诗经》中诗句的道理:人有了好的品质,还要致力于更高的精神追求。
B. 子夏探寻出《诗经》中诗句的言外之意:人要有美好的品质,礼是建立在美好品质之后的。
C. 孔子认为子贡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联想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是举一反三。
D. 孔子认为子夏从“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后”是能由此及彼,是善于学习的表现。
12. 从上面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观?
【答案】11. C 12. 启发式教育,因人施教;举一反三,重视《诗经》学习,更重视对《诗经》活学活用。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推断材料内容的能力。
C.“子贡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联想到‘贫而乐、富而好礼’”错。由原文“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知“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孔子所说的,不是子贡的联想。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可知,对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不同,这说明孔子采用启发式教育,因人施教;
根据“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可知,孔子在教育学生学习要举一反三,重视《诗经》学习,更重视对《诗经》活学活用。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论语·学而》)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论语·八佾》)
四、(2023通州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1)下列对语段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
这里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B. 回也不改其乐
这里的“其乐”是指颜回的“安贫乐道”
C.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做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D. 小人常戚戚
小人常常表现出可怜的样子
(2)结合以上语段,简要分析孔子追求“道”的态度。
五、(2023房山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⑤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1)对于第②则中的“数”,有人认为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有人认为读shǔ,意思是数说。请结合第②、④两则《论语》简要阐述你对“数”的理解。
(2)请写出你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并结合第①、③、⑤则材料简要分析。
(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交友之道。
六、(2023丰台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1】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2】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③子曰:“为命【3】,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4】。”
(《论语﹒宪问》)
注释:【1】说:通“悦”。【2】器:使用。【3】命:指外交辞令。【4】裨谌、世叔、子羽均为郑国大夫。行人,官名,古代外交官。子产,郑国的卿。
(1)解释第①则中画横线的句子。
(2)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在使用人才方面有着怎样的见解?请任选两则简要说明。
七、(2023石景山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
(1)孔子对“直”的阐释丰富。请结合上述语句中有关微生高、史鱼的内容,解释“直”的含义。
(2)上述叶公和孔子的对话与下面材料中的法律条文,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请说说你的看法。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八、(2023八十中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命①,禅谌②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③子羽修怖之,东里④子产润色之。”
(《论语·宪问》)
②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⑤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论语·宪问》
③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
【注】①命:外交辞令。②裨谌:人名。③行人:官名。④东里:地名。⑤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老:大夫的家臣。
(1)在《论语》中,孔子对如何使用人才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孔子的用人观。
(2)关于“君子不施其亲”中“施”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怠慢”,而石永楙在《论语正》中解释为“赦宥”。结合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翻译横线处的句子,并说说各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九、(2023朝阳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1)请分别结合下列语录,概括“刚”“毅”“木”“讷”四种品德的特点。
《论语》语录 特点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 刚: 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毅: ②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木: ③
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讷: ④
(2)请从“刚”“毅”“木”“讷”四种品德中任选两种,结合下列语录(任选)分析它们为什么“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北京市2023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名著阅读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03 名著阅读
红楼梦名著阅读
一、(2023海淀高三上期末)15. 《红楼梦》中的许多对联与作品的环境、人物乃至主题都有着密切联系,能见出作者匠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对书中对联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表达了曹雪芹对真假有无的辩证思考,也是本书“将真事隐去”的创作手法的体现。
B. 荣国府荣禧堂中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巧妙描绘出往来于贾府这个历时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的人们衣饰华贵、身份显赫。
C. 大观园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妙在写“水”不着一个“水”字,构成了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诗意画面。
D. 林黛玉居所的对联“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与潇湘馆翠竹掩映、一派清幽的环境特点相契合,表达了黛玉对物是人非、功名易逝的感伤。
(2)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暗示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请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原著的相关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D (2)答案示例:《红楼梦》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林黛玉有“罥烟眉”“含情目”之容貌,她魁夺菊花诗,有咏絮之才华;她心思机敏,有“心较比干多一窍”之智慧,可谓灵秀之人。但她却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父母双亡,寄身贾府,与宝玉的爱情以悲剧结尾,最后焚稿泪尽而逝,命运悲惨。其人越灵秀,则越能凸显命运不能主宰之无奈与可悲,作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增添了全书的悲剧意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D.“功名易逝的感伤”错误。窗外新绿,明月依旧在天,但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人却变得有些空虚幻了。用以感慨物是人非或抒发怀旧思古之情。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需要明确选择的人物,然后结合原著内容分析。
可以选择的人物有很多,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如晴雯的才能和身体都很好,看贾宝玉的孔雀裘破了一个洞,别人都补不了,只有晴雯能补。但是性格有比较明显缺陷,不懂得跟人相处,会得罪人。王熙凤,她能说会道,威风八面,但是她作风粗暴,不得人心,留下隐患。如探春心高志大、才华横溢,堪称贾府的女中豪杰。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情,严于律己;她有高超的管理才能和杀伐决断的魄力;她有敏锐的洞察力等,然而无法主宰自己的不幸命运,落得了一个远嫁异乡的结局,体现了女子在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
二、(2023西城高三上期末)1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红楼梦》中,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别称谓,比如:
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②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③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④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
⑤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1)①②③中画线的文字都是指宝玉。请结合原著内容,具体说说这些称谓与宝玉形象之间的联系。
(2)④⑤中画线的文字分别指贾探春和林黛玉。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说说这些称谓所包含的内蕴。
【答案】(1)①木石前盟的叙述明确了宝玉的神瑛侍者这一前世身份,为后文宝黛感情的发展作铺垫。
②王夫人的话反映出宝玉在家族中备受宠溺、贾府上下对其不理解却又无可奈何的现实。
③宝钗的打趣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侧面反映了宝玉不为时人所理解的社会影响。
(2)④下人的转述反映出探春的品貌让人既爱又恨的事实,突出了其形象的精明坚毅和刚强。
⑤探春的调侃呼应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敏感爱哭的性情,也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惨结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①“神瑛侍者”,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描写看来,神瑛侍者为贾宝玉的前身,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是由顽石变化而成的。后在绛珠“泪尽夭折”后,经历了与宝钗“恩爱夫妻不到冬”、贾府的“忽喇喇似大厦倾”、女儿们的“三春去后诸芳尽”等等人间不适后,心灰意冷地“悬崖散手”,与绛珠“证了前缘”。
②“混世魔王”,从《红楼梦》第三回王夫人说的“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可以看出宝玉在家族中备受宠溺,也可以看出贾宝玉有背叛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
③“富贵闲人”语出《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本是宝钗的打趣之言,但贾宝玉“富贵闲人”形象背后,潜藏着宝玉对“美”的不懈追求,宝玉的故步自封,完全割裂人生境界与现实的关系,因此宝玉就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④小厮兴儿说贾探春是玫瑰花,美丽也扎手,有刺。贾探春是有刺,不过,她的刺,主要是捍卫主子的尊严,她特别的敏感,因为有一个经常提醒她是庶出的生母,她怕人小看了,有些自卑。她的刺,很多次,都扎向了生母赵姨娘。最典型的一次,是赵姨娘大闹议事厅,替赵家多争取二十两补助银子,参照物是袭人。二十两对于赵姨娘不是小数,对于赵家,也是笔钱。她当然要争。她看见了银子,她看懂了,当家的现在是自己的亲闺女,有什么可怕的,反正成了沾光,不成也没人打击报复。这样的闹腾,自然是有益无害。也就是贾探春当家,若非如此,她不敢,哪怕是素有贤名的李纨独自办事,她也不会闹场。明明是仗着女儿出息了,才去闹腾,还张口闭口,你欺负了我,你踩了我,你现在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多给你舅舅家点钱,怎么了,太太能给袭人,你为什么不能给我。她讲的是情,情直气壮。所以,称探春为“玫瑰花”可以反映出探春的品貌让人既爱又恨的事实,突出了其形象的精明坚毅和刚强。
⑤林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是贾探春给起的诗名,为了响应她们的诗社,这也与她最后的命运相呼应。林黛玉是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从小就患有不足之症,身体较弱,需要经常的吃药,因为父亲病重,林黛玉被送到贾母身边。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而且是最小的女儿,贾母从小就非常的宠爱她,可惜的是女儿红颜薄命早早的去世了,所以贾母将对女儿的爱全部给了林黛玉,黛玉与贾母初次见面,贾母就一口一个心肝宝贝的叫。贾府中的女孩们,每天大门不出,当门不迈,娱乐的时间都在园子中,为了打发时间解闷,几个好姐妹们在园中建立海棠诗社,诗社里每个人都要起一个诗名,贾探春就给林黛玉起了一个诗名叫“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古代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之称,也叫湘妃,林黛玉因为爱哭,又住在潇湘馆中,于是就有了这个别称。
三、(2023东城高三上期末)1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红楼梦》中,环境、灯谜、物品等往往起着揭示人物特点、预示人物命运的作用。“潇湘馆”中翠竹林立,象征林黛玉_________的性格;“稻香村”中泥墙茅舍,恰合李纨_________的特点;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隐喻了贾惜春_________的宿命;蒋玉菡和花袭人经贾宝玉交换的“汗巾”,预示着日后蒋花二人_________的命运。
(2)刘姥姥的故事主要见于第六回、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第一百一十三回,她三进贾府,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也见证了贾府不同阶段的特点,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述。
【答案】(1) ①. 孤标傲世 ②. 淡泊寡欲 ③. 出家为尼 ④. 结为夫妻
(2)答案示例:第一次进贾府,受到刁难与鄙视,看到的是贾家大族高高在上的权势。第二次进贾府,受到“礼待”,看到的是贾家豪门大户的奢侈讲究。第三次进贾府,接受托付,看到了贾家遭逢变故、人心惶惶不安的衰败景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竹子春不争荣,冬不枯谢,不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与黛玉清高纯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性格一致;竹抗风暴,傲霜雪,与松梅素有“岁寒三友”之称,这与黛玉孤高自傲的叛逆思想和反抗性格相投。
稻香村的外部格局,这里没有潇湘馆的粉墙黛瓦,没有蘅芜苑的绿窗油壁,有的只是泥墙茅屋,树条篱笆,土井菜地,完全跳脱出了贾府的富贵气象,倒像是刘姥姥等人乡野之人的住所。没有任何富丽装饰的稻香村,也恰如她的为人,恰如她的一生一般,有的只是“竹篱茅舍自甘心”。表现了李纨的淡泊寡欲。
贾惜春所制灯谜。其谜底是“佛前海灯”。“佛前海灯”,即长明灯,供于寺庙佛像之前,灯内大量贮油,中燃一焰,虽不甚明,但却长年不灭。惜春此谜,是写佛前海灯的,却又具有谶言的性质,是预示惜春日后出家为尼之最后归宿的。
贾宝玉和蒋玉菡一见如故,蒋玉菡要和袭人换汗巾,贾宝玉就解下自己的松花汗巾与蒋玉菡的大红汗巾交换了。这条松花汗巾就是袭人的。袭人换上了大红茜香罗汗巾,说明了袭人和蒋玉菡的姻缘。这段姻缘叫香罗之姻。后来袭人嫁给了蒋玉菡。贾宝玉对袭人有情,袭人也一门心思要嫁给贾宝玉。然而宝玉和袭人有缘无分。贾宝玉亲手把茜香罗汗巾系在袭人身上,就是亲手把袭人推给了蒋玉菡。当袭人嫁给蒋玉菡时,宝玉后悔莫及,他徒然叹息:“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名著情节及其作用的能力。
刘姥姥因生活艰难,求贾府救济,一进荣国府,最初连人都找不到,处处受到刁难与鄙视,后来通过周瑞家的,见到了平儿,最后才见到王熙凤,通过周瑞家的来陪衬王熙凤,通过周瑞家的那些言谈,显出荣国府的显赫和王熙凤的权势。通过王熙凤对待刘姥姥的态度,同样可以看到贾家大族高高在上的权势。
第二次,为答谢凤姐的资助,带些时鲜果蔬给大家尝鲜,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通过贾母领着刘姥姥观赏大观园,从而给读者展示了大观园的详细状况。展现了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探春等各人的房间,以此来展示人物性格,比如薛宝钗的房间:“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而借刘姥姥醉酒走错房间,展现出了贾宝玉的房间似个小姐闺房。吃饭用的筷子,喝酒用的酒杯,吃的菜肴等,都让刘姥姥看到贾家豪门大户的奢侈讲究。
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府被抄后,贾母已死,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为报恩,刘姥姥接受凤姐托孤的请求。看到了贾家遭逢变故、人心惶惶不安的衰败景象。
四、(2023房山高三上期末)16.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回中,作者从“千里之外”拎出了一条写作“头绪”:
按荣府一宅中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请结合《红楼梦》全书,概括跟作者拎出的这条“头绪”相关的情节,并简要写出其表现的主题。
【答案】情节: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攀亲戚以求助;
②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送土产以报恩;
③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救巧姐以施恩。
主题:①从刘姥姥的视角展现当时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揭示当时贫富悬殊的现实;
②刘姥姥纯朴、乐观、善良等性格体现了人性的淳厚与美好;
③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家由盛转衰的过程,表现了封建家族的没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题目选文出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原书下一段便是对刘姥姥来历的介绍,指明她与王家的亲戚关系。题中作者拎出的这条“头绪”,指《红楼梦》中以刘姥姥为主体的副线。
情节方面,书中写刘姥姥前后三进荣国府。前八十回,一进为求帮助,她小心谨慎,奉承周瑞家的,又奉承王熙凤,希望能够得到救济;二进是报恩,她带着劳动人民的质朴作为,被林黛玉戏称是母蝗虫;续书后四十回的三进,则映照了金陵十二钗之一巧姐的判词“留馀庆”,是为了还王熙凤的恩情,救助她的女儿巧姐儿。
主题方面,从人物身份角度,刘姥姥是社会底层一村妇,其贫困生活与荣国府的富贵奢侈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封建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
从人物性格角度,刘姥姥身上有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乐观精神,她给贾府贵族带去欢笑,知恩图报,在危难关头救助贾家后嗣,是具有喜剧色彩的正面人物形象,象征着人性美好的一面;
从线索角度,通过刘姥姥的视角可以见证贾府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展现封建社会后期大家族的没落与溃败。
五、(2023丰台高三上期末)
20.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三染法”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这里所说的“三染法”,是指先对人物进行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后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对人物形象加以充实,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请从下列《红楼梦》中的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三染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薛宝钗
【答案】作者用“三染法”塑造王熙凤形象。一染,在第三回林黛玉入贾府时,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贾母说她是“凤辣子”的介绍,既能看出王熙凤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她泼辣的性格,这里是基本定调。二染,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做事雷厉风行,显示出非凡的管理才能。三染,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王熙凤贪图银子,玩弄权术,结果害死两条人命。通过多次点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泼辣、能力强、贪婪、心狠手辣的贾府实际大管家王熙凤的立体形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一是要求学生熟悉《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和人物特点。二是理解“三染法”,“三染法”本为画家的绘画手法,而此处用在曹雪芹的小说创作中,是指先对人物进行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后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对人物形象加以充实,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三染法”是雪芹惯用的手法,不仅用来写贾府,同时也用来写人、物、场景等。
如写宝黛二人。先由冷子兴和贾雨村分别介绍几句,使他们初具轮廓。宝玉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专在内闱厮混,并常发怪论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黛玉则身体不好, 但聪明敏捷,气质非凡。此即为一染。
第三回,林黛玉被接到了荣府,人们见她“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也就在这一回,王夫人对黛玉说:“她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以后休采他;因姊妹们不理他倒好,倘或一日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此便为二染。
接着,宝玉出场了。那是他刚从外面回来,浑身的冠带,犹如一位王孙;随后一转身,又换成了美如仙童般的家常打扮。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与此同时,借助宝玉的感官,我们也看清了黛玉的具体形象。她眉是绢烟眉,似蹙非蹙;目是含情目,似喜非喜;“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到此便是三染了。
同样,写宝钗也是如此。一染在第四回,只有八个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二染在第五回,也只有几个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三染在第八回,略详细些:“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但很可惜,这姑娘还颇有些世故:“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论语名著阅读
一、(2023海淀高三上期末)11. 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根据上面材料,分别概括“忧”与“乐”的内涵。
(2)结合上面材料,并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忧”与“乐”关系的认识。
【答案】(1)“忧”之内涵:不忧禄食贫贱,忧不能进德修业。
“乐”之内涵:追求道义,获得内在精神的愉悦。
(2)忧与乐在情感上是对立的,但其本质统一,即淡泊物欲,追求精神的富足。不论忧乐都不应因外物而起,正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根本的是坚守内心的仁道。不因被贬千里之外或身处庙堂之高而忧乐,只为天下苍生、国家前途而忧,为道义追求而乐。孔子亦然,不因贫富,只为仁道的求得而忧乐。因此忧乐虽心情不同,但其本质相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①句强调,君子不忧贫而忧道,不因物质条不好而忧虑,而为德行不能得到修行、不能改过而忧。
②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则把追求精神文化与追求物质文明彻底对立起来,说君子只追求道,不为追求生活衣食,甚至认为忙于劳动(追求衣食利益)反而导致人饥饿(贫困),学习道理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好处,过度轻视物质基础,片面追求精神文化。
③句,孔子提到,即使是处在贫困之中,只要心中有道,也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对于通过不义之举取得的富贵,他则是嗤之以鼻,认为这些财富对自己来说就如天上的浮云,毫无价值。
综合以上可知,“忧”的内涵是不忧禄食贫贱,忧不能进德修业;“乐”的内涵是追求道义,获得内在精神的愉悦。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结合第一题对“忧”和“乐”的内涵理解可知,孔子认为“君子无忧”是一种坦荡情怀,是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这就是孔子的忧乐观。在此基础上,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谈你对“忧”与“乐”关系的认识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述而》)
②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俸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卫灵公》)
③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述而》)
二、(2023昌平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注释:【1】格:归服。
(1)请解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与“草上之风,必偃”。
(2)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阐释孔子的治国思想及其意义。
【答案】(1)用政令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规范百姓;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2)治国思想:①用道德和礼制来治理社会。②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意义:以德治国体现了人道精神,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政者能率先垂范,可以让百姓心悦诚服,巩固统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以政道之”“以刑齐之”;“道”,治理;“齐”,规范。
(2)“草上之风”,风吹到草上;“偃”,倒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治国思想:
根据《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认为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据此概括孔子的治国思想是:用道德和礼制来治理社会。
根据《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知,孔子认为治理政事,不需要用杀戮的手段。为政者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据此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意义:
孔子反对用刑罚来规范百姓,他主张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这种以德、以礼治国的方法,会使得百姓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更守规矩,体现了人道精神,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为政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品行来引导百姓的言行,这必定会使百姓心悦诚服,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规范百姓,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为政》)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颜渊》)
三、(2023大兴高三上期末)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11. 对上面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理解了《诗经》中诗句的道理:人有了好的品质,还要致力于更高的精神追求。
B. 子夏探寻出《诗经》中诗句的言外之意:人要有美好的品质,礼是建立在美好品质之后的。
C. 孔子认为子贡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联想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是举一反三。
D. 孔子认为子夏从“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后”是能由此及彼,是善于学习的表现。
12. 从上面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观?
【答案】11. C 12. 启发式教育,因人施教;举一反三,重视《诗经》学习,更重视对《诗经》活学活用。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推断材料内容的能力。
C.“子贡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联想到‘贫而乐、富而好礼’”错。由原文“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知“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孔子所说的,不是子贡的联想。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可知,对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不同,这说明孔子采用启发式教育,因人施教;
根据“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可知,孔子在教育学生学习要举一反三,重视《诗经》学习,更重视对《诗经》活学活用。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论语·学而》)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论语·八佾》)
四、(2023通州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1)下列对语段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
这里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B. 回也不改其乐
这里的“其乐”是指颜回的“安贫乐道”
C.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做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D. 小人常戚戚
小人常常表现出可怜的样子
(2)结合以上语段,简要分析孔子追求“道”的态度。
【答案】(1)D (2)①“乐”字最能体现出孔子追求“道”的态度,表现在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上。
②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谈论道,孔子就非常高兴。
③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也是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
④孔子自谦自己对大道的追求,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体现出他积极、乐观的态度。
⑤强调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要心地坦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句子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B.正确。句意:颜回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C.正确。
D.“可怜的样子”错。应为忧愁的样子。句意:小人常常表现出忧愁的样子。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孔子追求“道”的态度:
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据此看出,“乐”字最能体现出孔子追求“道”的态度,表现在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上。
第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据此看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谈论道,孔子就非常高兴。
第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据此看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也是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而忘记了吃饭,乐于追求道义而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等。”
据此看出,孔子自谦自己对大道的追求,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体现出他积极、乐观的态度。
第五,“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坦荡,而小人则时常陷入忧思之中。
据此看出,孔子强调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要心地坦荡。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学而》)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雍也》)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述而》)
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而忘记了吃饭,乐于追求道义而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等。” (《述而》)
子曰:“君子心胸宽广坦荡,而小人则时常陷入忧思之中。”(《述而》)
五、(2023房山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⑤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1)对于第②则中的“数”,有人认为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有人认为读shǔ,意思是数说。请结合第②、④两则《论语》简要阐述你对“数”的理解。
(2)请写出你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并结合第①、③、⑤则材料简要分析。
(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交友之道。
【答案】(1)答案示例一:
“数”, 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因为劝改过或求亲近的行为超过常度,会让君、友不耐烦,并因而使自己受辱。对待朋友要尽心竭力劝告并以友好的态度引导他,如果朋友还不改进,而超过常度再去劝导的话,难免会因其厌烦而让自己受辱。
答案示例二:
“数”,读shù,意思是数说。因为数说自己的功劳或君、友的过错,会因君、友难以承受而使自己受辱。对待朋友要尽心竭力劝告并以友好的态度引导他,如果朋友还不改进,再去数说,就会导致朋友厌烦并因而使自己受辱。
(2)答案示例一:
“无友不如己者”,即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认为君子品格的养成需要学习,胜过自己的朋友值得学习。如果跟那些以说花言巧语、装出好脸色并扮出恭敬样子来取悦他人者交朋友,对修养君子应有的忠信品格没有帮助。跟胜过自己的朋友结交并相互学习,有助于修养仁德。
答案示例二:
“无友不如己者”,即不要跟与自己的追求不相似的人交朋友。孔子认为君子崇尚忠信,如果跟不崇尚忠信的人交友,对自己的品格修养无益。如果跟那些以说花言巧语、装出好脸色并扮出恭敬样子来取悦他人者交朋友,因其与自己的追求不相似,故不能助己修养君子品格。跟与自己的追求相似的人交朋友并相互学习,有助于修养仁德。
(3)①要学习朋友的长处。
②要结交正直的朋友(不结交虚伪的人)。
③劝导朋友要适可而止。
④要与朋友在相互学习中修养仁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可知,在子游看来,人与人之间太过亲密或是太过疏远都不是最好的。每个人都应有着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若是双方太过亲密,没有一点秘密的话,时间久了肯定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对双方的发展都不利。若是双方过于疏远的话,就会产生冷淡,也不利于双方的交往。也就是说,双方只有在适当的距离内,才能奏响最和谐的音符。所以,可以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
根据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可知,对朋友要忠诚,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要告诉朋友,要数说朋友的过失,过错。但是要讲方法,儒家思想很注重方法,讲究的是好谋而成,而不是蛮干,只凭自己的意愿情绪去做事是错误的。如果朋友不听,就算了。如果继续数说,可能就要自取其辱了。所以,可以读shù,意思是数说。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可知,一个人内心端正庄严,会反映到气质容颜上来,神态庄重威严、大方得体,就会使人感到稳重可靠,人们自然会加以敬重、信赖。反之,一个人倘若容仪不修,散漫随意,举止轻浮,人们也就会随意待他。故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所以,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根据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知,孔子表达了他鲜明的是非好恶态度。左丘明为鲁国太史,相传是《左传》的作者,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孔子把他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内心对别人有怨恨,表面却显得要好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所以,要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可知,以文会友被认为是君子所为。朋友之间相互勉励扶持,在一起切磋琢磨,有助于修养仁德,共同走上人生的正途。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可知,要学习朋友的长处。
根据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可知,劝导朋友要适可而止。
根据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知,要结交正直的朋友(不结交虚伪的人)。
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可知,要与朋友在相互学习中修养仁德。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做人的道理,也不能固守。行事做人当以忠信为主要的原则。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论语·学而》)
②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论语·里仁》)
③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论语·颜渊》)
⑤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论语·颜渊》)
六、(2023丰台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1】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2】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③子曰:“为命【3】,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4】。”
(《论语﹒宪问》)
注释:【1】说:通“悦”。【2】器:使用。【3】命:指外交辞令。【4】裨谌、世叔、子羽均为郑国大夫。行人,官名,古代外交官。子产,郑国的卿。
(1)解释第①则中画横线的句子。
(2)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在使用人才方面有着怎样的见解?请任选两则简要说明。
【答案】(1)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2)第①则: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第②则:按各人的才德适当使用,不可求全责备。第③则:各尽所长,博采众长,实现人才最佳组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达”,通情达理;“何有”,“有何”,有什么困难。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①则:根据“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可知孔子认为仲由(子路)处事果断、端木赐(子贡)处事通达、冉求有才能,因此三位弟子能够从政。分析孔子对三位弟子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弟子们的才华、特长很了解,因此能判定他们适合不适合从政。由此体现了孔子的用人观,对于人才,要用其所长,要因材用人,要避其所短。
第②则:结合“及其使人也,器之”可概括出,按各人的才德适当使用,不可求全责备。
第③则:孔子说了这段话,讲到外交辞令要经过四道手续,由四位大夫各尽所长,共同合作,才把它完成。据此可概括出,各尽所长,博采众长,实现人才最佳组合。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说:“仲由,可以让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能决断,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 :“子贡的心通事理,对于从政又有何难呢?”季康子继续问 :“冉求可以让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管理政事有何困难呢?” (《论语·雍也》)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情很容易,但要取得他的欢心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能按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要想讨好他却很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好他,他也会很高兴;但在用人的时候,却是要百般挑剔、求全责备的。”(《论语·子路》)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东里的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论语·宪问》)
七、(2023石景山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
(1)孔子对“直”的阐释丰富。请结合上述语句中有关微生高、史鱼的内容,解释“直”的含义。
(2)上述叶公和孔子的对话与下面材料中的法律条文,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请说说你的看法。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答案】(1)答案示例:有人向微生高讨醋,他却向邻居讨醋给那个人。孔子指出微生高没有做到直来直往,有欺瞒,“直”,直爽,坦诚,诚实。
孔子赞扬史鱼坚守自己的价值理想,“直”,刚直不屈。
(2)答案示例:二者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事实面前,如何处理人情。
叶公与孔子对话,对父亲偷羊一事,叶公认可儿子依实告发,孔子认可儿子隐瞒,并扩展为在同样情景中父也为子隐瞒。孔子关注血缘情感,重视“齐家”,隐含着可以不为客观公正而放弃的意思。两人观点对立,可理解为法与情对立的一种表现。
人民法院不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证,这与孔子谈的“直”有一致性,允许一些人可以不“大义灭亲”,这是在法治中对人情的顺应与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法治与人情的关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有人向微生高借点醋,可能是他家没有了,他就到邻居家给别人借了点儿。在孔子看来,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这才叫“直”,完全没有必要绕那么大的弯子。做人最重要的便是真实,只有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才不会让人觉得虚伪。此处的“直”应该是直爽、诚实等。
在政治清明时,史鱼像箭一样直;在政治黑暗时,史鱼也像箭一样直。史鱼在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正直,所以说“直”是刚直不屈、正直。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叶公认为儿子指证了他的父亲,大义灭亲,这个人是正直的。孔子认为儿子犯罪,父亲替其隐瞒,父亲犯罪,儿子替其隐瞒,则正直就在其中啊。两人的观点对立,这则材料四围绕“法”“情”来表述的。
孔子认为孝道为德行的根本,儿子告发父亲,是为不孝,对父亲不孝者就难以对君主做到忠,所以孔子不赞成儿子去告发父亲偷羊。“慈孝”是天理人情,按孔子的观点,父子相隐是符合人性的、人类社会的常态,站在个人或家庭的角度来说,父子相隐,或亲亲相隐,显然有利于家庭和睦,人类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父母与子女,若子女不孝或父母不慈,都是缺乏人性的表现。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人民法院不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到庭作证,说明法律允许一些人不“大义灭亲”,法律之外还要考虑人情这个因素。即在执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要平衡法治和人情的关系,要适度尊重人情。
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就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人情问题,在事实面前,在法律面前,要适度考虑人情这个因素。
参考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求点醋,他却向自己邻居那里讨点来给人家。”
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八、(2023八十中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命①,禅谌②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③子羽修怖之,东里④子产润色之。”
(《论语·宪问》)
②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⑤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论语·宪问》
③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
【注】①命:外交辞令。②裨谌:人名。③行人:官名。④东里:地名。⑤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老:大夫的家臣。
(1)在《论语》中,孔子对如何使用人才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孔子的用人观。
(2)关于“君子不施其亲”中“施”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怠慢”,而石永楙在《论语正》中解释为“赦宥”。结合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翻译横线处的句子,并说说各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案】(1)博采众长;用其所长,避人所短(知人善用、因材致用);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
(2) “施”当“怠慢”讲,是说君子用人不要疏远怠慢自己的亲族,体现孔子“仁爱”(博爱)的思想;“施”当“赦宥”讲,是说君子(掌权的人)对自己的亲人不应放松管束,体现克己复礼等思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翻译名著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内容和观点,分析几则材料的异同,用简要的话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对名著句子的翻译及对名著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翻译各句话的意思,透过字面意思透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概括。
①本章孔子叙述郑国外交政令的形成过程,赞扬他们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制定外交辞令的慎重与认真态度。郑国发布外交辞令时,谁适合起草,谁能够完善,都各司其职,分的清清楚楚。可见,孔子主张用人时要“博采众长”。
②孟公绰要是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才力还是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本章中,孔子拿如何任用孟公绰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孟公绰是个清正廉洁、知足常乐的人,他的道德学问很好,适合做赵、魏这样的大国的顾问。但是,如果他去做滕、薛两个小国的大夫的话,去处理琐碎的实际政务,就不合适了。可见用人应当“用其所长,避人所短”。
③这段文字是周公对儿子伯禽的训诫之言,他告诫儿子伯禽治理政事要重视人才。周公的命辞中所讲的用人之道,主要包括四点:一、用人要用亲人,不要故意疏远亲人;二、有才能的人要重用,不要让他们抱怨自己得不到重用;三、对长期在自己手下做事的人,就不要轻易地罢免他;四、缺点人人都有,对谁都不能求全责备。
(2)“施”当“怠慢”讲,是说君子用人不要疏远怠慢自己的亲族,孔子强调的是要亲近亲属和朋友,不要轻易的远离他们,抛弃他们。体现孔子“仁爱”(博爱)的思想。
“施”当“赦宥”讲,是说君子(掌权的人)对自己的亲人不应放松管束,体现君子克己复礼等思想。
【点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强得多,初次接触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有较高的起点,较广的视野。因此,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可以对原著进行精读。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抓着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因此有些名著名篇可以采用泛读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不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加工润色。”
②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③周公对鲁公说:“一个有道的国君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故旧朋友如果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九、(2023朝阳高三上期末)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1)请分别结合下列语录,概括“刚”“毅”“木”“讷”四种品德的特点。
《论语》语录 特点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 刚: 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毅: ②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木: ③
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讷: ④
(2)请从“刚”“毅”“木”“讷”四种品德中任选两种,结合下列语录(任选)分析它们为什么“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答案】(1)①刚:不为欲望所动
②毅:意志坚强
③木:质朴
④讷:慎言
(2)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而“木”是质朴,不矫饰,态度诚恳,为人朴实,所以“近仁”。仁人言语迟钝,因为明白做事不易,所以说话慎重,“讷”即慎言,言语不轻易出口,说话谨慎。所以“近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
①句意:孔子说:“我没见过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坚强。”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怎么能坚强?”据此概括出,刚:不为欲望所动。
②句意: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据此概括出,毅:意志坚强。
③句意: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据此概括出,木:质朴。
④句意: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据此概括出,讷:慎言。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句子并探究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句意: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②句意:问怎么样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有所收获,这样可以算得上有仁德。”
③句意: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④句意: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结合材料一,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而“木”是质朴,不矫饰,态度诚恳,为人朴实,所以“近仁”。结合材料四,仁人言语迟钝,因为明白做事不易,所以说话慎重,“讷”即慎言,言语不轻易出口,说话谨慎。所以“近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