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缘、骚”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题、侧”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2.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积累。
1.检查背诵《暮江吟》。
2.这节课继续学习后两首诗,板书诗题。
二、学习《题西林壁》。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检查正音。读准字音“缘” ,并提示书写: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撇,与“互”比较。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资料简介,了解诗人与诗题。【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宋代题壁之风仍然十分兴盛,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便可读到,作品也就可以传播开来。】
看看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
5.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①出示教材插图,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景象?(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
②图片旋转,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景象?(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
③图片进行放大、缩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度分别看到什么景象?一句话总结看到的结果。(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④以上图片对应诗的哪几句?指名读,齐读。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⑥同桌互相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6.诗人从这么多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真面目了吗?为什么?(身在庐山当中,看到的只是局部,不能从整体观察,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师生配合朗诵后两句。
7.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8.思考:要想看清庐山的全貌,应该怎么办?(跳出局部,从整体看)从不同的角度看,从整体看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生活中看人看事,如果只盯着某一个角度,同样看不清真面目。能举个身边的例子吗?(班内发生矛盾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都觉得自己受委屈,但是局外人都能发现两个人都有不对的地方。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9.仿写句子,用句诗送给这样的同学。不识(事情真面目),只缘(身处此事中)/不识(矛盾真面目),只缘(吾是当事人)……。
10.尝试背诵、默写。
三、学习《雪梅》。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检查正音。读准字音“降”:[ jiàng ]①落下(跟“升”相对):~落。~雨。温度~下来了。②使落下;降低(跟“升”相对):~价。~级。
③姓。
[ xiáng ]①投降:~顺。宁死不~。②降伏;使驯服:~龙伏虎。一物~一物。
指导书写,注意第七笔是撇折。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仿读。
5.学生读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6.出示教材插图,学生欣赏,说说看到的画面。
7.学生小组内用自己的话交流整首诗的大意。
8.全班反馈,指导感情朗读。
9.尝试背诵。
10.表面上作者写梅、雪争春,梅输雪三分白,雪输梅一段香,实际上揭示一个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四、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三首古诗里面不仅包含美丽的画面,还寄托诗人丰富的情感,揭示深刻的道理,正如《尚书》所说——“诗言志”,同学们,希望你们真正地喜欢古诗,热爱古诗,积累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并背诵下来。
2.为下节课开展古诗朗诵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