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读右图回答1—2题。
1.H纬线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 )
A.辽东半岛、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C.华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宁夏平原、华北平原
2.E纬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 )
A.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
B.广东省、陕西省、内蒙古
C.山西省、湖北省、海南省
D.内蒙古、陕西省、四川省
如图是我国四省区轮廓图,读图完成3~5题:
3.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省内有著名的“雾凇”气象奇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省内有陇海――兰新铁路通过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读我国某地区简图,回答6—8题。
6.与图中斜线所示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
无关的因素是( )
A.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
B.现代地壳运动活跃
C.夏季降水多且强度大
D.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良好
7.B处7月份盛行(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8.B省西北部三江并流景观中的“三江”指( )
A.长江、黄河、澜沧江 B.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C.珠江、长江、澜沧江 D.闽江、嘉陵江、雅砻江
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破坏地区分布图。回答9~11题:
9.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区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区
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10.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
A.沙尘暴 B.泥石流
C.红色荒漠 D.台风
读我国某地区东西和南北铁路干线的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 图中铁路交通枢纽a是( )
A.商丘 B.开封 C.徐州 D.合肥
12.我国建设图中丙铁路线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快北方的煤炭外运
B.沿线地区经济发达、交通落后
C.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
D.沿线以平原为主,工程造价低
13.图中东西向的铁路干线分布有我国重要的
工业地带,位于这个带上的工业基地是( )
①武汉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②洛阳机械工业基地
③上海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甘肃石油化学工业基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中国四大区域图,完成14~17题。
14.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由大到小排序是( )
A.abcd B.adbc
C.dbac D.dcba
15.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a——洪涝灾害
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
D.d——生长积温
16.有关四大区域主要能源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a——水能 B.b——煤、石油
C.c——石油、煤、天然气、水能 D.d——煤、石油、水能
17.四大区域目前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
A.a B.b C.c D.d
下面是一组有关青藏高原的叙述,据此回答18-19题:
18.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为( )
A.小麦 玉米 B.水稻 油菜
C.青稞 小麦 D.长绒棉 葡萄
19.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B.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C.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D.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20.有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及解决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差,降水下泄快是根本原因
B.污染严重,水质差,不节约用水是根本原因
C.“引滦入津”工程调节了海河径流季节的变化
D.农业生产中有多种旱地作物,采用喷灌式节约用水
21.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 矿产资源丰富 B.河网密集
C. 气候温和湿润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读某岛地形图,完成22-24题:
22.从成因上看,与该岛成因相同的岛屿是
A. 塔斯马尼亚岛 B.夏威夷群岛
C. 崇明岛 D.大堡礁
23.台湾岛上的河流具有短小流急、水力丰富的特点,与这一特点
无关的是
A.森林覆盖率高 B.地形以山地为主
C.降水丰富 D.岛屿面积狭小
2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降水相对较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历经4年建设的甬台温高速铁路于2009年9月28日开通。甬台温铁路,自宁波至温州。全线长268千米,是一条以客运为主、客货兼顾的国家一级铁路。读浙江省部分城市、主要水系及甬台温高速铁路线路图,回答25—28题
25.下列城市海拔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衢州 富阳 东阳 三门
B.丽水 温州 金华 杭州
C.磐安 金华 兰溪 富阳
D.台州 仙居 嵊州 宁波
26.兰溪到杭州的直线距离约为
A.80千米 B.140千米
C.210千米 D.390千米
27.有关浙江省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沿海平原面积广大
B.降水充沛,图中所有城市都易遭受洪涝灾害
C.夏秋多台风危害,但伏旱时期能缓解旱情
D.水能资源丰富,能够自主解决省内用电问题
28.当甬台温高速铁路开通的这一天,下列叙说不可信的是
A.金华昼夜时间相差无几,昼略短
B.温州(约28°N)正午太阳高度接近64°
C.宁波纬度较高,自转线速度小于丽水
D.杭州西湖桃红柳绿游人如织
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回答29-30题。
29.下列各组自然灾害中具有关联性的是 ( )
①地震一台风一雷暴 ②地震一山崩一泥石流
③暴雨一山洪爆发一海啸 ④寒潮一沙尘暴一大气能见度降低
A.①② B.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30.1998年长江汛期流量比1954年小,而中游水位却比1954年高,其主要人为原因( )
①上游滥砍滥伐森林,中游泥沙淤积加剧 ②降水集中,所有支流几乎同时来水
③围湖造田,湖面缩小,调蓄能力减弱 ④江堤年久失修,沿途挖沙过多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读右图,分析回答31~34题:
31.2001年3月17日,该河流在P处突然决堤泛滥,这主要是因为( )
A.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壅塞而造成的
B.上游水库大量泄水而造成的
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所导致的
D.上游突降大暴雨而引起的
32.同样类型的水患,还容易发生在该河的()
A.P处以上河段 B.中游
C.下游 D中下游
33.图中所示河段的水文特征是( )
A.水量明显增加 B.夏汛明显
C.含沙量增大 D.结冰期长
34.Q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源充足 B.土壤肥沃
C.水热条件好 D.地势低平
右图是我国西部地区几个省区略图,读图回答35~36题:
35.关于图中几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春季频繁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其风沙多源于蒙古和哈萨克斯坦
②受沙尘暴危害最严重的要数b省区,主要原因是干旱
③该区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能、草场和矿产资源
④f省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糖料和丝绸生产基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6.关于a、b两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晴天多,日照长,虽为高寒农业区,但农作物均高产
B.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C.河流①地处亚欧板块的内部,它的下游流入缅甸
D.平均海拔高,都拥有很多自然壮丽的湿地景观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五十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T 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森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海拔一155m)已是一片荒漠。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阅读上述文字,完成第37—40题。
37.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8.艾丁湖海拔高度为一I55m,这一事实可以推理出的直接结果是
A.位于第三级阶梯 B.外力侵蚀作用强烈
C.位于向斜中心部位 D.多年平均汇水量小于多年平均蒸发量
39.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 D.水资源减少
40.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 B.冰雪融水量不足
C.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D.围湖造田
中国地理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DCD 6-10 DDBBB 11-15 ACDDB 16-20 DACCD
21-25 AAACC 26-30 BCDBB 31-35 ACBAD 36-40 CADBA
二、综合题
41.(1)A是宁夏平原,B是河套平原(2)汾河、渭河
(3)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减慢,大量流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C
42.(1)107°E 西南(2)南昆 喀斯特
(3)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流域内降水充沛,河流水量丰富(4)基塘农业 混合农业(5)受夏季风及台风的影响,降水充沛
43.地势高(1分);气温低(1分);
水能资源(1分);旱涝灾害(1分);
浦东(1分);
江西庐山或南京中山陵或武汉黄鹤楼等(1分)(写出其它所指范围内的景点也给分)
44.(1)A—耕地 B—草地 C—荒漠、 经度地带性分布
(2)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各种生态系统
(3)“ 三北”、 防风固沙、
(4)白云鄂博、 铁、 稀土
(5)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