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共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共2个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3 15:5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4.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5.朗读、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朗读、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2.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己默读“交流平台”内容。思考: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2.交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军神》一课从刘伯承的语言中感受到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从沃克医生神态的变化体会他内心的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边阅读边思考,从阅读中汲取知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举例交流本单元的学习体会。
4.拓展交流:课外阅读中哪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让你感受到人物的内心。
5.小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今后的阅读中要运用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课内外阅读实例,充分感受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这种阅读方法,并学会运用到阅读中。)
二、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题目,思考:此板块学习任务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例句并思考:句中人物当时心里在想什么?体会到人物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了解信息,学习积累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相应的词汇,为下面的仿写做铺垫。)
3.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进行讨论: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可能会做出哪些举动?表情可能是什么样的?会说些什么?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5.选择其中一处情景进行仿写。
6.交流预设:
①焦急地等人 皱着眉头四处张望,不断看表,来回走动,跺着脚唠叨着:“咋还不来,急死人了。”……
②期待落空 眼神暗淡下来,浑身散了架似的瘫坐在板凳上,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嘴里小声嘀咕着:“不可能,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
③久别重逢 放学到家见到出差半年的妈妈终于回来了,眼睛里顿时泪花闪闪,立马跑向前一把紧紧抱住了妈妈,口里不停地说着:“你终于回来了,我再也不要你离开了。”……
(设计意图:先小组讨论,学生会有思考的空间,再加上交流,会让自己的思路更宽广,降低了仿写的难度,顺利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
(二)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句子,体会两句话的特点。
2.交流:两句话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寻常的表现,运用“一向……这次…” “平时……可是这件事”等句式将前后紧密联系起来。
3.体会表达效果:以平时的表现做铺垫,更能突显此刻表现的特别之处。
4.结合例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仿说。
(设计意图:例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创设适当的情境,提供相应的词语为学生仿说句子提供支架,降低难度。)
三、书写提示。
1.观察书上“书写范例”。
2.交流:有什么发现?预设:题目、作者各占一行,句中写,每段开头空两格,字的间距要均匀……
3.学生抄写范文。
4.同桌互评,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重在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只有会观察,才能学到书写的格式,做到规范书写;只有会观察,才能发现书写的不足之处,有所改正,有所进步。)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凉州词》。
(一)自由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一组同学轮读,指导朗读。
(二)知诗意,感情朗读。
1.联系旧知《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孤城”“万仞山”“玉门关”的意思。
2.出示注释“羌笛”“杨柳”理解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意思。
3.看书上插图,小组交流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向学生展示理解诗意的方法,学过的相关诗句是基础,一定要联系理解与记忆。难点“羌笛”“杨柳”直接给注释,浅显易懂。书上插图也是很好的资源,不可忽略。)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说通顺。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尝试背诵。
1.看着插图,说诗句。
2.想象画面,说诗句。
3.学生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整首诗。如果背不出,要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看着插图,想像画面都是让诗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痕迹,背诵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学习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自由朗读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一组同学轮读,指导朗读。
(二)知诗意,悟诗情。
1.知诗题:作者是谁?题目是什么意思?
2.理解前两句:什么时间、地点送别友人?
3.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4.理解后两句:读后两句诗,感受两人的情意怎样?
5.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此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不是太难,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诗句的朗读中扩展思维、理解诗意、感受情感。)
6.出示书上插图,说说相关诗句。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联系积累,尝试背诵。
1.读过之后,想起了哪些诗句和这首诗有着相同的情感?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不同点:一首是朋友送别李白,一首是李白送别朋友;相同点:诗人都是李白,深深的离情别绪,依依不舍的感情。
3.激情背诵。
(设计意图:李白的另一首《赠汪伦》,学生比较熟悉,联系记忆,理解更深刻,记忆也会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