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2 19: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朦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如果可爱的明月有三分光华,扬州就独占二分啊。)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导入
姜夔
01.
反复吟诵,感受词的韵律,背诵本词。
02.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词的意境,深切感受黍离之悲。(重点)
03.
学习词中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的艺术手法。(难点)
04.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诵读指导
《扬州慢》姜夔
1、把握节奏,慢词是应该慢读的。
2、找出韵脚: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3、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像“厌”、“寒”、“难赋”和“冷”等。
4、把握凄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
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冬至
扬州
初晴
满眼
驻防部队的号角
谱写作曲
认为
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再读本词,读懂词意
总结小序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作者感受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何谓“黍离之悲”?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
《黍离》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诗作写西周灭亡后,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昔日繁华的宫殿已经夷为平地,荒废成了庄稼地,长了禾黍,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词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黍离之悲”?
文本探究
空城
意象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从词中找出能够体现当时的扬州城的状态的意象。
空城
上片
下片
青青的
废旧的
横陈的
清越的
孤独的
荡漾的
无声的
寂寞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上片
荠麦
城池
乔木
号角
下片
二十四桥
波纹
冷月
芍药
根据句意,为每一个意象之前加上一个形容词。
空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上片
荠麦
城池
乔木
号角
下片
二十四桥
波纹
冷月
芍药
青青的
废旧的
残存的
凄凉的
孤独的
荡漾的
无声的
寂寞的
形容词
荒凉残破
凄清冷寂
空城
作用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此中还提到,一位文人十分钟爱扬州,曾经在他的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的诗文,这位文人是谁?
杜牧
如果杜牧穿越到南宋,看到眼前的扬州城,他应该是何种表现?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杜牧
如果杜牧穿越到南宋,看到眼前的扬州城,他应该是何种表现?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杜郎俊赏,算而今,
重到须惊。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杜牧
杜牧为何而“惊”?试比较杜牧眼中的扬州和姜夔眼中的扬州。

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名都:
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
佳处:
指竹西亭,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化用唐人杜牧笔下非常繁华的“春风十里扬州路” 已是“尽荠麦青青”田野,今昔对比,突出了今日扬州荒凉不堪的景象。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二首》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谴怀》
满目皆是茂盛的野草,遍地是野生的麦子,荒芜人烟。美丽的“名都”只剩荒草凄凄,突出了战后扬州荒凉凋敝的景象。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二首》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借杜牧当日的妙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清冷空寂、凋败残荒。
借杜牧当年写扬州时的春风得意来反衬词人此时的悲怆。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谴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月”不在
“玉人”不见
“箫声”不闻
月亮见证了扬州城的繁华富庶,也正凝望着它的萧条破败,作者向往扬州城的繁华富庶,却正目睹着它的萧条破败,月冷人更冷。
今昔对比
杜诗笔下的“名都”已成为姜词笔下的“空城”,词人在惋惜的同时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空城
名都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不如昔。
以景结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以乐景写哀情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今日之扬州——空城
昔日之扬州——名都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面描摹眼前“空城”景象,是明写和实写萧条冷落;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是暗写和虚写繁华热闹。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今昔的截然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用词中的语句回答。
原因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他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历历在目。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对战争的厌恶
对敌人的痛恨
对人民的同情
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
对当权者的控诉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结合对全词的分析,感受词眼句传达出的感情。
词眼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不仅仅是天色的黄昏,也是词人心情的黄昏,甚至是扬州城命运的黄昏,是国家民族前途的黄昏。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以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反衬黄昏的寂静萧条。
以动衬静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传达出的不仅是天气的寒冷与角声的凄寒,也是词人心中的凉意,是对国家命运的忧怀与对当政者的失望。
一语双关
通感
写出了被金兵破坏后留下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一座名城草草断送的痛心;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一座名城草草断送的痛心。
也写出了大宋仅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让人忧心忡忡。
面对眼前的扬州,杜牧“惊”,姜夔会不会“惊”?
“竹西佳处”的市井喧闹
“春风十里”的富丽豪华
“豆蔻词工”的青春挥洒
“青楼梦好”的声色沉醉
“二十四桥”的韵致悠扬
“荠麦青青”的触目惊心
“桥边红药”的绚烂无知
“废池乔木”的绵长余悸
“清角吹寒”的空寂凄冷
“波心冷月”的寂寞无声
须惊
震惊
这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姜夔情何以堪?
两个人一座城,杜牧和姜夔的两种扬州记忆叠加在一起,在词中相敬相杀。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空城
名都
“黍离之悲”
虚实结合
对比
荒芜破败
繁华热闹
整体把握
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用典
情景交融
小结本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写作特点
1.移情入景,乐景写哀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2.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拓展演练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年),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试鉴赏“无情最是台城柳” 。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 反衬,表面上责怪杨柳无情,其实杨柳依旧苍翠,而六朝繁华却转瞬即逝形成鲜明对比,用乐景反衬哀情.烘托诗人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
1.背诵本词。
2.比较《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在意象、手法和意境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作业
角度1:南宋词界难得的“艺术全才”
隐藏在南宋著名词人的身份之下,姜夔还是位音乐家、作曲家。擅长“自度曲”(自己创作的歌曲),且多是“先作词后谱曲”,自己作曲、填词,还能自行演奏,可谓集多种才华于一身的“创作型人才”。
姜夔不仅能创作出名篇佳作,为之谱曲、演唱,还写得一手好字。精于楷书的他“崇晋贬唐”,推崇魏晋文人雅士的笔法,反对通俗流行的书法。他将书法研究得通透,效仿孙过庭的《书谱》创作出书法专著《续书谱》。
不拘泥于前人思路,深入浅出,姜夔结合自己长期行文经验,浅显、简明地阐释常人看来深奥复杂的书法体系。因而这本书也成为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深远的学术名著。
“自创、自曲、自书”为他的词作锦上添花,姜夔游历四方,到了哪儿都极受欢迎。他的才华让各界名士感叹不已,其中便包括著名的朱熹和辛弃疾,才华使他在与不同人群的交往中显得游刃有余,此中轶事也成为流传民间的佳话。
【用法解析】适用主题:文艺创作、全面发展、个人才华等。
示例:少时家境的贫寒激励着姜夔求学进取,涉猎诗词、书法、音乐等多方面,使他能在同辈人中脱颖而出,在与不同人群的交往中游刃有余。 后半生漂泊游历、走走停停的经历,其中冷暖甘辛,让他看得多,学得多,也懂得多,积淀了他作品中的清空、醇雅,也成就了他与苏轼并称的“全才”美名。
不如把姜白石写进你的作文
课外拓展
角度2:满目萧条景,拳拳爱国情
南宋,从北宋的盛世中走来,已是满城风雨。南宋王朝凭着偏安政策偏居一隅,宋金对峙,文武百官不思进取,词坛一片莺歌燕舞,百姓苦不堪言。
而姜夔,在这个时代,也如水中雨打的浮萍,漂泊无依。他终生未曾入仕,游走江湖,靠朋友救济和卖书籍字画为生。那些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又哪里愿意倾听他的心声呢?
但在他的心中,充盈着热血,涌动拳拳爱国之情。纵处江湖民间,他仍关心朝堂大事。
他的《扬州慢》正是写于此时。“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盛开的芍药鲜艳美丽,年年都如约绽放,只是,又有谁去欣赏它们的美丽呢?
姜夔为南宋今日的山河破碎而悲哀,他同情人民的遭遇,控诉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却无奈入仕无果,只能忧怨南宋朝廷只图苟安江南,竟以“空城”防边。
姜夔作品中的情感,已不再是单纯的男女情爱,而是更浓烈、博大的家国、天下情怀。他的眼中,是整个南宋。从此,南宋成为他心系、描摹的对象,再不能分割。
【用法解析】适用主题:家国情怀、时过境迁、感伤时世等。
示例:世人多以姜夔为风月词人,但不知他内心的深沉。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令他忧心,浮华表象不能使他迷眼,他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愿纵情享乐安逸,以笔墨、乐音倾诉胸中不平、黍离之悲。 脍炙人口的《扬州慢》便是他拳拳爱国之情的写照,古今之叹、国恨家愁交杂其中,也道出姜夔一生的漂泊,写足千百年来寒士的愤懑、孤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