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7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7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2 22: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故事的开始讲述的是一位暴君因王后与人私通,胸中愤恨,便每夜娶一女子,翌日早晨再将其杀死,以此报复。宰相女儿为拯救无辜姐妹,毅然前往王宫,每夜讲故事吸引国王,共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感悟。故事来自印度埃及两河流域,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也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亚洲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全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中国、印度和古巴比伦都位于亚洲大陆,在工业革命之前,亚洲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
亚洲是古代世界科技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四大发明;印度和阿拉伯,十进制计算法
亚洲历史长河中出现众多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2.认识中古时期亚洲地区文明的多元面貌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日本
朝鲜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
目录
第一部分
阿拉伯帝国
第二部分
奥斯曼帝国
第三部分
南亚与东亚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中古时期亚洲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古时期的亚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概述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及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理解西亚、南亚、东亚文化并存的局面,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使学生认识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密切,影响深远,培养对中古时期的亚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
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点击添加文本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阿拉伯诗歌
◎地理:三洲五海之地,气候炎热干旱、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与沙漠。
◎宗教:多个氏族部落,信仰多神教。
◎特点:矛盾多,原始法律,血债必用血偿还。争夺水源和牧场,战争多。
阿拉伯帝国
1、发展历程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622年
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661年
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
750年
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9世纪中叶
帝国衰落
1258年
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610年、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和平和顺从的意思,穆罕默德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神——安拉。他自己是安拉的第一个信徒,及先知,信众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经典为《古兰经》,其教义的核心就是服从安拉,服从先知。
一、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受到天使吉卜利勒的启示
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
麦加
耶路撒冷
麦地那
时间 起源地区 创始人 经典 基本教义
佛 教 众生平等;忍耐服从;因果论
基 督 教 耶稣就是救世主,
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十诫;原罪说;救赎论
伊斯兰教 要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五功(念、礼、斋、课、朝)
公元前
6世纪
古代
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
1世纪
巴勒
斯坦
耶稣
7世纪
阿拉伯半
岛-麦加
穆罕
默德
世界三大宗教
《大藏经》
(佛经)
《圣经》
《古兰经》
“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人的一切也都是安拉赐予的,只有生前服从安拉,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号召人们“圣战”
信仰知识等等。
“每个穆斯林是另一个穆斯林的兄弟(姊妹),所有穆斯林都是一族。”
“真主命令人们把斋,以便让富人穷人平等”
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比鲁尼
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迁居麦地那
(1)建立政权622年
穆罕默德时代
穆罕默德去世
半岛基本统一
(2)统一
632年
(3)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
正统哈里发时代
倭马亚王朝时代
倭马亚王朝
(4)建立帝国:到8世纪中期
9世纪后帝国逐步分裂、衰弱,1258被蒙古军队所灭
1.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2.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3.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宰相、枢密院、财政部。
【课堂探究】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材料一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二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一)阿拉伯帝国
(1)政治
最高统治者
各部大臣
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辅佐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以掌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政教合一
问题1: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总结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
(2)经济
①国内:经济繁荣,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②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沟通世界贸易
探究: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②阿拉伯商人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辟和疏通了海陆贸易,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区域内推动商品交流和贸易往来。
P23【学思之窗】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1)对西方: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
①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②阿拉伯文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2)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拉齐斯:巴格达国立医院院长,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著有《天花与麻疹》《医学集成》等重要著作,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①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3)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
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3)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 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 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
印度·泰姬陵
清真寺
从7世纪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通过海陆两路来到我国,长期居住下来,与当地汉族和迁居而来的西域人、蒙古人等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3)阿拉伯文化
中国
印度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等
棉花、
食糖等


传播
传播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兰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印度的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西方,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穆罕默德说:“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
文化传播
材料1: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材料2: “智慧宫由哈里发麦蒙所建。集科学院和图书馆合翻译院等机构组成。他不惜重金聘请各类人才。当时的智慧宫馆长是著名翻译家侯赛因。他翻译的著作,麦蒙按照译稿的重量,以等量的黄金相酬谢。于是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古代学术遗产被译为阿拉伯语,一经阿拉伯人吸收、消化和创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世界历史纪录片
P23【思考点】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统治者重视知识,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
统治者持开放宽容的态度,伊斯兰教教义允许不同文明的存在;
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东西方文化得以在此交汇,阿拉伯人广泛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阿拉伯帝国发达的商业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局稳定,国家统一。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叙利亚


中国唐朝
印度河
埃及
西班牙
北接
黑海与里海
西临
大西洋
东接
中国唐朝
西南
尼罗河下游
东南
印度河
南包
整个半岛
麦地那
材料1 征服了肥沃的新月地区波斯和埃及的国土后,阿拉比亚人不仅占有一些地理上的地区,而且占有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的发祥地,沙漠的居民成为那些古老文化的传承者,无论艺术,美术,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
材料2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翻译运动,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
问题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阿拉伯帝国
①吸收与融合: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特点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数学 传播阿拉伯数字、代数学 改进印度数字,传播各国通用
医学 《医典》 欧洲大学教科书,亚洲广为流传
天文 花拉子密天文表 东西方天文表蓝本
哲学 伊本·西纳 传入欧洲,欧洲人开始关注和研究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等哲学家
文学 《一千零一夜》 吸收各地民间故事,译成多国语言
阿拉伯帝国文化成就
阿拉伯数字
《医典》
耶路撒冷
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也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再如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学会以后,加以改造,并于12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
——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A.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B.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C.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D.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E.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对世界: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对西方: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②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对中国: 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
政教合一;专制集权;哈里发
经济
文化
吸收与融合,交流与传播;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工商业发达;欧、亚、非洲的经贸桥梁;巴格达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问题1: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总结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
衰亡
从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内讧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势力,以及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消耗了帝国的实力。
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所灭。
1453,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1923)
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牧民族能够战胜具有千年历史的拜占庭帝国,
并在16世纪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从三洲霸主到西亚病夫
1.帝国的兴衰
14世纪,向欧洲进军
13世纪,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地跨亚非欧大帝国
17世纪,走向衰败
二、奥斯曼帝国
一战中战败分裂,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
世界历史上曾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
阿拉伯帝国|7—13世纪
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前323年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六大帝国——
1、波斯帝国,又称“阿契美尼德帝国”、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
2、亚历山大帝国,又称“马其顿帝国”,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3年。
3、罗马帝国,即“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公元前27年建立,公元395年分为共治,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罗马帝国完全灭亡。
4、拜占庭帝国,亦称千年帝国、称“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至1453年。
5、阿拉伯帝国,公元630年至1258年。
6、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又称“奥斯曼帝国”、“鄂斯曼帝国”、“鄂图曼帝国”、“奥托曼帝国”、“土耳其帝国”等,公元1453年至1923年。
导言
古代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六大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伊朗高原
巴尔干半岛北部
意大利半岛
巴尔干半岛东部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
2、统治
(1)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封建军事专制的、具有伊斯兰教性质的君主神权国家,也是一个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国家。
“苏丹”(Sultan,又译作“素丹”)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伊斯兰国家世俗君主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号称苏丹国。
作为奥斯曼帝国最高的世俗统治者(相当于中国的“皇帝”),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拥有“哈里发”(Khalifa)的称号,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自称“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对臣民拥有无限的权力。
二、奥斯曼帝国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最高统治者苏丹
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
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政治体制
特点:
1、政教合一
2、君主专制(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
(2)经济领域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大哥,让过不?
你猜?
欧洲商人被迫另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材料二: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帝国军队不但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作用。
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帝国一度成为东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贸易,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2 . 统治概况
政治
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经济
文化
东西方交流中心,控制商路
承袭阿拉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
巴耶塞特一世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
问题探讨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横跨欧亚非并且穿越中古近代世界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蒙古西征之后在中亚崛起乃至最终吞并了东罗马帝国的新兴势力,对于世界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思考: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哪些
(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2)海外贸易: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3)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
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4)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和丰富性。
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把地中海当成自家内海。它曾是欧洲人的梦魇,因为强势崛起,四处征战,蛮横霸道,逼得欧洲在16世纪铤而走险远洋出走。
——《奥斯曼帝国史》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南亚古国
南海丝路上的古国:印度
东海丝路上的古国:朝鲜 日本
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一)中古时期的印度
(1)建立
4 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1、笈多帝国
(2)政治
政局稳定,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仍处于分裂。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1、笈多帝国(约320-540)
(2)印度教的兴起: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1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宗教:
(一)中古时期的印度
1、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是伊斯兰教国家,其行政管理体系与传统的印度政治制度不同。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
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自认为所进行的是反对不信教者的“圣战”,所以对待印度教徒十分残酷。
——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
(一)中古时期的印度
2、德里苏丹国
(一)中古时期的印度
2、德里苏丹国
(1)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于13世纪初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政治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
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到1500年,穆斯林达印度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3)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
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前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的奴隶制王朝
1世纪~ 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
4世纪~ 6世纪 笈多帝国
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
开伯尔山口
三、南亚印度
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
笈多帝国|320-540 德里苏丹国|1206-1526
建立
民族
政治
宗教
4世纪初
13世纪初
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突厥人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
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长官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日本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孝德天皇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为了保护财产,豢huan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镰仓建立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
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
秦汉之际
6-7世纪
646年
10世纪
12世纪末
17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镰仓幕府
建立,进
入幕府政
治时期。
中央集权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秦汉之际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
646年
10世纪
12世纪末
17世纪
(一)一衣带水的日本
自主学习1:依据教材,梳理日本的发展史。
四、东亚日本与朝鲜
(二)中古时期的日本
1.大化改新
背景 社会矛盾尖锐、唐文化的影响 开始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文化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中古时期的日本
2.幕府统治
③特点:
日本统治阶层示意图
A.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
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
征收赋税等权利。
B.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C.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④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源赖朝(1147—1199)
在日本历史上,幕府统治共历三朝:
1192年-1333年为源赖朝的镰仓幕府时期;
1336年-1573年,为足利尊氏开始的室町幕府统治时代;1603年-1868年,为德川家康开始的江户幕府时代。
幕府统治
背景: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庄园制经济形成;武士集团形成
形成: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特点:
天皇中央政府是傀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结束: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闭关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严重阻碍日本发展。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二)中古时期的日本
思考: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的关系是怎样的?
2.幕府统治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四、东亚国家
1.日本
⑵幕府统治:
形成背景
建立
特点
结束
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②经济:庄园经济的形成(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
用法始于镰仓幕府建立。
日本幕府时代,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共682年。在这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是幕府将军,天皇成为傀儡,形式上是公家和武家共治,实质上则是武家一家独大。
实话告诉你,我就是来打酱油的~
幕府的特点:天皇是名义上统治者,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将军和武士是主从关系
武士
效忠
给予俸禄和官职
幕府将军
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
(二)中古时期的日本
茶道
建筑
和服
文字
思考: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
汉:倭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中国东汉光武帝赐(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发现)
唐:遣唐使 仿唐大化革新
明:倭寇--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
清: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现代:抗日战争
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唐 长安
日本 奈良
日本·唐招提寺
平假名:由汉字草书演变而成。
片假名:由汉字楷书的偏旁演变而成。
真 名: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唐朝的“开元通宝”
日本的“和同开珎”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
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
被誉为日本《红楼梦》的《源氏物语》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高丽
10C初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朝鲜
14C末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共抗侵略
16C末
(三)中古时期的朝鲜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新罗
7C末
新罗遗迹
高丽敬天寺石塔
朝鲜王朝宫殿
◎名将邓子龙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
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二)近水楼台的朝鲜
自主学习2:依据教材,梳理朝鲜的发展史。
四、东亚日本与朝鲜
李成桂与景福宫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2 . 中古朝鲜
1
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朝鲜发展的特点
(三)中古时期的朝鲜
【拓展延伸】朝鲜历史发展脉络
(1)三国时代(前57—668):高句丽、百济、新罗。
(2)统一新罗(668—90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3)后三国时代(822—936):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
(4)高丽王朝(918-139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5)李氏朝鲜(1392-1910):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6)日本殖民时代(1910-1945年)
(7)南北分治时代(1945年至今)
1
一方面在尊崇佛教的同时大兴科举,在国子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在文学上,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开始过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古代越南
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一度在越南设立州县,越南一度灭亡。后恢复的藩属国地位。1428年,越南再度独立,不断向南扩张,到18世纪后半期大体形成了今天越南的版图。此后,越南与中国维持宗藩关系直到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四)中古时期的越南(东南亚)
三、东亚:日本与朝鲜
东亚文化圈
五重塔|仿唐建筑
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像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茶道
花道
西亚:伊斯兰教文明 南亚:多教并存文明 东亚:儒家文化文明
特点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总结提升:
探讨并总结中古时期的东亚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
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世纪初,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新,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各级管理由国家任免。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政治上:中央集权;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上;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特 征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亚
课堂小结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德里苏丹国
文明传承
文化冲突
相互借鉴
多元并存
中国
日本
朝鲜
越南
课堂小结
西亚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南亚多宗教并存
东亚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日本
朝鲜
伊斯兰教文化圈
多宗教并存
儒家文明文化圈
文明传承、多元并存
交流互鉴、共促发展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得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探寻亚洲多彩文明 体味交流多元共生
印度佛教影响遍及世界;
中国儒学影响各国治国理政;
伊斯兰文明辐射亚洲影响世界;
古丝绸之路跨越了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
多元共生、多态共融的亚洲古代文明
西亚: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课堂小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东亚:日本与朝鲜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发展历程
建立、民族、政治、宗教
日本
朝鲜
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
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文化兴盛
统治
哈里发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发展历程
统治
影响
大化改新
幕府统治
高丽王朝、朝鲜王朝
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唯一真主安拉,政教合一
多宗教并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