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福
祝
鲁迅
小说三要素
环境
情节
人物
情节—— 内容 —— 顺序
序幕1-2
结局3-33
开端34-53
发展54-65
高潮66-111
尾声112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祥林嫂年谱
二十六七以前
二十六七
二十七八
二十八九
二十九三十
三十三十一
三十一二年
三十二三
不详?
四十上下
与打柴的祥林结婚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经为老婆子介绍到鲁镇打工
春上改嫁,嫁给了贺老六年底生了阿毛,阿毛一岁
阿毛两岁
丈夫伤寒死去,阿毛三岁
四岁的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只能烧火,年底柳妈建议捐门槛
捐门槛,冬至祭祀仍不让拿酒杯和筷子
头发花白,记忆奇差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离开人世
没有春天的女人
立春之日丈夫死去
孟春之日被迫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
初到鲁镇(34-53)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
——一身重孝,一个深受生活折磨的凄苦的寡妇形象;
“丈夫比她小十岁”——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绑架逼嫁——野蛮的封建婚姻;
再回鲁镇(66-111)
白头绳——再嫁再寡,夫死子亡;
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生活依旧;
脸色青黄,消失血色——再受打击,形容枯槁
顺着眼,眼角带些泪痕,眼光已无先前那样精神了——目光呆滞,饱含无限辛酸;
沦为乞丐
头发全白,长相与年龄不相称,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衰老不堪;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仅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具活僵尸。
由“人”变成了“活物”
外貌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
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行 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34
安分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66
安分,痛苦
直着眼77
分外有神106
失神、窈陷109
眼珠间或一轮3
忽然发光7
精神有些麻木
重燃希望
希望破灭
麻木
一丝希望
外貌描写
作用
展示了 祥林嫂 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语言描写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9-15)——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68、69)——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78)——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90-101)——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60)——逃、撞
怕被分身(100)——捐(门槛)
怀疑灵魂(9-15)——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
动作描写 提问:文中同样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试以“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这部分为例说说表现祥林嫂什么样的心理?
她讪讪的缩了手
转了几圈,疑惑的走开
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的站着
难为情
心怀希望
彻底崩溃
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祥林嫂面对对不公的命运有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1、逃——山中出逃,到鲁镇做工——躲避被卖、想自己主宰命运
2、撞——不服从改嫁而做出的行为——对婆家的安排的一种反抗
3、捐——倾其所有都想洗清“罪孽”——想洗清“罪名”,当一名普通人
4、问——死前和“我”对话——对鬼神的质疑
祥林嫂的形象
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2、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
3、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找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思考
鲁四老爷是凶手吗?——因为他剥削祥林嫂…
语言(6次语言描写)(20、38、41、46、49、52)
行为(3次皱眉)(34、37、71)
侧面描写(书房)(1、2)
思考
讲理学,大骂新党
“寿”字,对联、残缺陈旧的书籍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在祥林嫂死后骂她谬种
——迂腐守旧、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懒散、虚伪
——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封建礼教的信奉者
鲁四老爷
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反动,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当时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一个重要人物
思考
祥林嫂的婆婆是凶手吗?——因为她拐卖了祥林嫂…(45,58,60)
祥林嫂的婆婆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她虽然生活在靠“打柴为生”的“小户人家”,但却死抱着“族权、夫权”,成为高踞儿媳之上的封建家长。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是这个圆滑的女人直接导演的。无论是祥林嫂的娶来、绑回、再嫁,都是她亲手安排的。她不仅取走了祥林嫂第一次做工的工钱,还把守寡的儿媳当作“商品”换钱去给小儿子娶老婆,并从中赚钱。其毒辣和贪婪令人发指 !这说明封建家长制对劳动妇女的压榨是多么深重 !
思考
柳妈是凶手吗 ——祥林嫂死亡的“助攻”(88-98)
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一个“好心杀人”的典型人物。
柳妈的形象
1、提醒祥林嫂的“好心人”
2、封建迷信对寡妇成见的信奉者
3、神权的信奉者
思考
鲁镇的人是凶手吗?(79-87)
鲁镇上的人们起初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有所同情,“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需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而当他们听厌了祥林嫂的不幸故事,从她身上得不到新的“满足”时,便用“又尖又冷”的声调和语言奚落她。封建思想的腐蚀,使他们失去了同情心,变得麻木、冷漠。短工的一句“还不是穷死”的道出了人们对祥林嫂的轻蔑和冷漠。
思考
“我”是凶手吗?(11-32)
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祥林嫂死亡原因
客观原因:饥寒交迫(漫天风雪)寒、(碗,空的,破的)饥
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地,立足之地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称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她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然同情她,但无法帮助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柳妈嘲笑她,吓唬她;鲁镇的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害死祥林嫂的幕后黑手!
“吃人”的
封建礼教
1、贞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一而终
2、秩序
男尊女卑
三纲五常
3、三从
妇女,服也
4、祭祀
三从四德
5、迷信
清白、圣洁
鬼神、阴司、灵魂
主题:《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社会的矛盾,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
深刻之处
1、封建礼教本身的野蛮和荒谬不讲理
2、整个鲁镇社会也认同封建礼教的改嫁有罪论
3、柳妈出于好心却把祥林嫂推向死路
4、祥林嫂自己也信奉这些观念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物:1、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2、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烘托人物 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1、自然环境的描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时间地点
2、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鲁迅先生写的祝福就是在辛亥革命发生后的社会里发生的故事)
主题: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
一
次
祝
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
的必然性;
第二次祝福
……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祥林嫂精神走向崩溃的过程;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三次祝福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3:首尾呼应,有钱人在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
中死去。深化主题。
环境描写-“祝福”作用
第一次,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二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结尾。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思考
思考: 作品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那么题目为什么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呢?这有什么深意?
思考
1、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
2、祥林嫂的悲剧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乐景与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的线索。
3、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语带双关。
5、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思考:小说描写了几次“雪”(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各起什么作用?
有关“雪”的描写,《祝福》中共现过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写的“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次描写是在作者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祥林嫂死后“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第三次: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
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第四次: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