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手抄不但非常慢,而且容易抄错。所以当时的书很贵,穷人买不起书。
大约在唐代,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是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板上,然后一页一页地印刷。雕版印刷虽然比抄书快,但也有不便之处:第一,刻版费时费料;第二,大量书版存放不便;第三,错字不容易改正;第四,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这些字模还可以拆下来,重新组合,印制别的内容。这种方法既可以取代传统的抄写,又可以解决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
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我国的印刷技术越来越成熟。后来,印刷术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又传到了西亚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1.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认真读短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3.雕版印刷有哪些不便之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4.请写出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进步的地方。(至少写出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本学期的学习和课外了解的资料,照样子写一写你所了解到的古代劳动人民取得的成就。(请至少举出两个例子)
例:张衡发明了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西北明珠——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璧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 )有精妙绝伦的彩塑,( )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__________花篮,采__________鲜花;有的怀__________琵琶,轻__________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6.读第三自然段,补充词语。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把“抱、摘、挎、拨”填到适当的位置。
7.选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横线标出短文中的过渡句,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
9.品味语言,完成练习。
(1)“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这句话把 比作 ,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生动了。
(2)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用波浪线标出其中的一处。
10.为什么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游千尺珍珠瀑
假日里,我们摄影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了千尺珍珠瀑。
千尺珍珠瀑在北京密云县境内,沿京都第一瀑北上约三里处。这是一处新开发的奇观绝景。
我们下了汽车走了没多远,就听见了轰轰的声音。拐过一个山弯,只见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崖,青色的崖石上点缀着簇簇绿色的植物,犹如一幅硕大的水墨画。又拐过一个山弯,便觉得水声震耳欲聋。只见瀑布从悬崖上飞流直下悬崖下是两个黑黝的山洞,两个洞的洞口各有一个很大的鸟巢。见我们来临,几只形似仙鹤的黑鹤展翅腾飞,冲向天际。同学们立刻按动快门,拍下这难得的画面。
走近瀑布一角,也许是太高的缘故,水流从崖顶上刚一下落,便化作无数水珠飘飘洒洒,成串成行,由天而降。经阳光一照,晶莹透亮,如珍珠微落。这珍珠般的瀑布到底有多高呢?听工作人员讲,水流从崖顶到落地,需要七秒多钟如果按物体下落的速度公式计算,约有二百五十米高。嗬,怪不得叫千尺珍珠瀑呢!
我们在瀑布下的溪流中洗手洗脸,互相撩水嬉戏,大家的欢笑融进了那隆隆的瀑布声中。
11.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
A.时间 B.高低 C.游览
12.以下几句话分别写出了珍珠瀑的哪三个特点,将序号填在括号中。
A.声音大 B.景色美 C.鸟奇
(1)下面两句话写出了珍珠( )的特点。
我们下了汽车走了没多远,就听见了轰轰的声音。
又拐过一个山弯,便觉得水声震耳欲聋。
(2)下面两句话写出了珍珠瀑( )的特点。
水流从崖顶上刚一下落,便化作无数水珠飘飘酒洒,成串成行,由天而降。
经阳光一照,晶莹透亮,如珍珠撒落。
(3)下面两句话写出了珍珠瀑( )的特点。
悬崖下是两个黑黝黝的山洞,两个洞的洞口各有一个很大的鸟巢。
见我们来临,几只形似仙鹤的黑鹤展翅腾飞,冲向天际。
1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用“﹏﹏﹏”画出来。
14.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节
①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②“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谷子一熟为一年。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到了西汉,汉武帝恢复了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古时候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叫“春节”。“元”就是开始,“旦”是指早晨,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③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卖年画春联的,有卖灯笼爆竹的,有卖窗花脸谱的……这“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过到正月十五。特别是在农村,过年的气氛更热烈,大年三十要守岁,包饺子,贴春联,放爆竹;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拜大年……
④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吃人。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恰巧有两个牧童在比赛甩鞭子。“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望风逃窜。“年”窜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光。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出了许多抵御“年”的方法,这些方法逐渐演化为过年的风俗。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这大概是从牧童赛鞭子演变而来的。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后来才改叫“对联”或“春联”。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15.第③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16.第④段中出现“如”“又如”“再如”,下面对它们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
A.使读者更清楚春节习俗的演变 B.形象地写出了春节的特点
C.为了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 D.清楚地介绍“年”怕什么
17.为什么人们用“放爆竹”的方法抵御“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
(2)“年”的最初含义与农业有关,历史上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 )
(3)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只是为了庆祝丰收。( )
五、课外阅读。
话说重阳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每年九月初九日,人们要佩茱萸,以求长寿。重阳节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作“登高”而不叫“登山”。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9.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重阳”得名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出重阳节习俗的诗句是哪两句?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你还知道哪些重阳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了这篇短文,你又收获了哪些新知识?请简要地记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印刷术的发明 2.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 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第一,刻版费时费料;第二,大量书版存放不便;第三,错字不容易改正;第四,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 4. 字模可以拆下来,重新组合,印制别的内容。 字模可以重复利用,提高了印刷效率。 5.示例:战国时期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解析】1.考查学生给文章起标题能力。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中主要写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过程、操作过程以及它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故可给文章取标题为“印刷术的发明”。
2.考查学生获取短文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文章,由第一自然段句子“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可知,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由第二自然段句子“大约在唐代,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可知,唐代——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由第三自然段句子“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印刷技术”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据此整理作答。
3.考查学生寻找关键句子能力。
通读文章,由文中第二自然段句子“第一,刻版费时费料;第二,大量书版存放不便;第三,错字不容易改正;第四,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可知答案,按照要求用横线画出来即可。
4.考查学生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能力。
结合文中第三自然段句子“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字模……印完后,这些字模还可以拆下来,重新组合,印制别的内容”“这种方法既可以取代传统的抄写,又可以解决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可知答案,整理作答即可。
5.考查学生知识积累能力。
结合日常积累的文学常识作答。如:祖冲之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诸葛亮发明了古代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6.(1)不仅 还
(2)挎 摘 抱 拨 7. 彩塑 壁画 藏经洞 8.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承上启下 9.(1)洞窟 蜂窝
(2)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10.因为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此外,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各种经卷、文书等。
【解析】6.本题考查关联词和选词填空。
(1)两个分句之间“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第二个分句比第一个分句意义上更进一层,属于递进关系。需要选择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还……
(2)根据平时的语言习惯、常用语搭配及阅读积累来完成。如:挎花篮、摘花、怀抱、拨动。
故依次填:挎、摘、抱、拨。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阅读“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可知,本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8.本题考查过渡句。
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过渡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一般在文章里出现,在两个内容的接驳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短文中“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不仅仅总结上段的内容,还提示即将描写的壁画内容。
9.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
①“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这句话把洞窟比作蜂窝,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洞窟的形状与密集度。
②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例: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全文的内容加以理解和分析。阅读“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可知之所以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因为莫高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稀世之珍,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的民族艺术珍宝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明珠。
11.C 12. A B C 13.拐过一个山弯,只见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崖,青色的崖石上点缀着簇簇绿色的植物,犹如一幅硕大的水墨画。 14.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千尺珍珠瀑的喜爱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
结合“下了汽车走了没多远”、“拐过一个山弯”、又拐过一个山弯”、“走近瀑布一角”可知文章按游览顺序写的。
故选C。
1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1)从“轰轰的声音”、“水声震耳欲聋”可知写出了声音大。故选A。
(2)从“晶莹透亮,如珍珠撒落”可知写出了景色美。故选B。
(3)从“形似仙鹤的黑鹳”可知写出了鸟奇。故选C。
13.本题考查比喻句。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文中比喻句:①拐过一个山弯,只见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崖,青色的崖石上点缀着簇簇绿色的植物,犹如一幅硕大的水墨画。②经阳光一照,晶莹透亮,如珍珠微落。
14.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短文采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了珍珠瀑的声音大,景色美和鸟奇的三个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千尺珍珠瀑的喜爱,高兴愉快的思想感情。
结合“结合句子内容,“互相撩水嬉戏,大家的欢笑融进了那隆隆的瀑布声中。”体现了高兴愉快之情”可知答案。
15.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 16.A 17.传说中“年”是个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吃人。有一次“年”被牧童甩鞭子的声音吓跑了,因此人们知道了“年”怕响,后来牧童赛鞭子就演变成了放爆竹。 18. × √ ×
【解析】15.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心句的理解。
中心句是一段话的中心,一般在开头或者结尾。第③段是围绕春节的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来写,因此“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这句话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16.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第四自然讲述抵御“年”的方法。结合“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后来才改叫‘对联’或‘春联’。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可知,作者运用“如”“又如”“再如”来列举出“过年的习俗”。这样能让读者更清楚春节习俗的演变。故选:A。
17.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吃人;‘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望风逃窜。‘年’窜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光。”可知,人们用“放爆竹”的方法抵御“年”是因为“年”是个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吃人。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结合“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可知,并不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说法错误。
(2)结合“‘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谷子一熟为一年。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可知,“年”的最初含义与农业有关,历史上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说法正确。
(3)结合“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可知,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既准备同猛兽搏斗又为了庆祝丰收。说法错误。
19.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 20.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1.重阳登高的来历 22.示例:我不赞成,敬老活动只是重阳节活动中的一个,不能完全代表重阳节的所有传统含义。 23.重阳节还可以喝菊花酒、赏菊花。 24.我知道了什么是“小秋收”,就是在秋收结束的重阳时节,去山上采集野果、药材等。
【解析】19.本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
从第一段的“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可知“重阳”得名的由来是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
20.本题考查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王维写的。全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写出重阳节习俗的诗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1.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内容一定要抓住主要意思,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为了做到这点,可指导学生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阅读文章可知,从“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可知本文主要写了重阳登高的来历。
22.本题是开放性题型,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即可。
示例:赞成。更倾向于敬老节。因为重阳不仅是祝愿老人,更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
23.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24.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回答时作答时要结合对文章的进行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自己的语言作答即可,表达合理,答案不唯一。
示例:我知道每年九月初九日,人们要佩茱萸,以求长寿。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