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3月)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辛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3月)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3 12:13:47

文档简介

辛集市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在总分150分之外,另有5分卷面分,请工整书写。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用
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
处”。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容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由考生保留。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守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就
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
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
得中国影不但要懂得外国草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
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
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
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主场,栽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夫的态度。“的”就
高亡语文,第1页(共12页)
是中国革命,“失”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失”,就是为了
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苹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
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
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藏造的
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
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
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
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
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恩列宁主义的作风。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
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一部马克
恩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
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如何以科学的
态度对特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
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
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莱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后
来在多部著迷和多封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丰富、发展了他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
想。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
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
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
度,”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晚年,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
高二语文,第2页(共12页)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此句中“它”指的是“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而原文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
故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横向”错,“今天、昨天和未来”是纵向的解说。
C.“《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言论虽然不合时宜”错,材料二是说“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D.“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错,原文强调的是“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不能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
故选B。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
A.意思是,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这段话中,老子论述了未雨绸缪、未兆易谋的道理,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在险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强调胸怀天下的读书人,必须修炼自己的胸怀、眼光、见解与决心。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C.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做出适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D.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C。
4.(1)首先亮明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2)然后引出恩格斯的重大贡献,并列举事例加以证明。(3)最后指出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的意义。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句“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亮明观点;
“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引出恩格斯的重大贡献,并列举事例“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重大观点”“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他深刻指出”“列宁曾经对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给予高度赞扬”加以证明;
最后“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的意义。
5.(1)材料一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2)材料二强调向恩格斯学习,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3)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中国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是方法,这样,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强调向恩格斯学习,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基础,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中国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D.“刻画出米考伯夫妇无耻的形象”错误。从文中看“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这是实际情况,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是说他们夫妇生活极端穷困,并非刻画出米考伯夫妇无耻的形象。故选D。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思想内容并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写出其人性的复杂、狡诈”不当,前后对比体现出米考伯先生的虚荣和盲目乐观,不能体现人性的狡诈。故选A。
8.①体现出她对过去优越生活的怀念,对现在贫困生活的不满、无奈;
②过去的生活成为她炫耀的资本,也体现出她的虚荣。
(每点3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并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米考伯太太总提及她的爸爸妈妈,言外之意是过去生活条件优越。回忆过去的生活,是因为对现在贫苦生活的不满。
“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联系以上情节看,她现在被债务缠身,却又想让人知道她曾经的优越,这说明她是有典型的虚荣心的人,现在的贫困不值一提,而只有过去的生活是她炫耀的资本,所以她才反复提及过去生活。
9. ①“我”对米考伯先生的文雅、周到表示敬意;“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②“我”对米考伯夫妇贫穷、悲惨的生活状况感到同情;“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③“我”对米考伯夫妇的挥霍无度、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等表示委婉的批判、温和的讽刺。“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意思对即可)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分析作品中人物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比如外貌、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为我们展示了米考伯夫妇的人物性格。①结合“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看,“我”对米考伯先生的文雅、周到表示敬意;②“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从这里可看出,“我”对米考伯夫妇贫穷、悲惨的生活状况感到同情;③写米考伯被逼债时做出抹脖子的动作,过后又哼着曲子,摆出更为高傲的姿态,写“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可看出“我”对米考伯夫妇的挥霍无度、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等表示委婉的批判、温和的讽刺。
1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译为: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
“其学”是“以自隐无名为务”的主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周之衰”是“见”的宾语,“见周之衰”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故选C。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错误。由原文“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可知,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由此可推断,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
故选C。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错误。根据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知,老子之所以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住苗头,是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
故选A。
13.(1)百姓行(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从事”,1分;“几”,1分;“慎终如始”,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共4分)
(2)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或”,1分;“莫知”,1分; “然否”,1分;句意1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词: “从事”,行事、做事;“几”,接近;“慎终如始”,状语后置句。
第二句关键词:“或”,有的人;“莫知”,没有人知道;“然否”,正确与否。
14.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第二,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原文“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可理解为: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据此可以概括出: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
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可以理解为: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据此可以概括: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
参考译文: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 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15. C
【解析】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故选C。
16. 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17.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3)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贤、焉、馔、醒。
18.①永载史册;②雪中送炭;③任重道远。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这里修饰“伟大历史进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伟大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载入史册,永远流传。所以可填“永载史册”。永载史册:名字及其事迹记载在史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远流传。
第②空,所填成语与“锦上添花”对应,而“脱贫攻坚”是帮助贫苦的人们解决问题,摆脱贫苦。可填“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比喻在困难或危急时,给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第③空,依据后文“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可知,未来我们还会不断有新的任务,还需继续努力。可填“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
19.这一年,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左右,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语病有:
①不合逻辑,“约1000万左右”成分赘余,可删去“约”;
②语序不当,“建设规划任务”语序错误,应是“规划建设任务”。
20.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将“党”比喻成“指南针”“压舱石”,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党”在指引方向、凝聚人心、稳定社会方面的巨大作用。句子整齐、富有节奏、充满感染力。(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我们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党”比喻成“指南针”“压舱石”,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党”在指引方向、凝聚人心、稳定社会方面的巨大作用。
“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使用了排比的修辞,句子整齐、富有节奏、充满感染力。
21.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的“定位器”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本体是“人口”,喻体是“定位器”,比喻词是“成为”。
A.拟人,“护”和“送”两词赋予“水”和“山”人的动作和情感。
B.夸张,“向天横”夸大了天姥山的高度。
C.借代,用“杜康”代“酒”。
D.比喻,本体是“世俗社会”,喻体是“尘网”,是借喻手法。
故选D。
22.
①还存在很多不足 ②无论身处农村还是城市 ③要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下文“比如”以及“那么如何解决这些不足呢”可知,本空表述的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故可填“还存在很多不足”之类的句子。
第二空,依据下文“都”可知,本句要用“无论”与之呼应,再依据上文“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市、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可知,本句是说人们享受公共体育服务的地域包括城市和农村,故可填“无论身处农村还是城市”之类的句子。
第三空,依据上文“首先”“其次”“最后”可知,本句是用于句首的观点句,再语境下文“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时间……全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可知,本空观点与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有关,故可填“要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之类的句子。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60分)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时间顺序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光辉历程。1920年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在中华沃土应运而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我党一百年跋涉奋进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沧桑巨变的历史起点。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从此,中华大地上产生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新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成立、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全国人民奋战六十多年的全国脱贫攻坚、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擘画未来重大历史任务……由此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共同任务,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根据题目要求,“学史以明理,学史要力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立足于时代青年的身份,了解历史,继承并发扬先辈精神,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用奋斗和热爱书写新时代崭新的历史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应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与使命的光荣,我辈青年当无畏风雨,勇敢追梦,实干兴邦,立志为国家新的发展史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行文思路上,可以简单回顾党的奋斗历史,例举有代表性的人物,歌颂他们的精神品质;接着从时代青年的身份出发,号召青年应当学史明理,要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历经艰险,百折不挠,做新时代的强者和奋斗者;再强调要学史力行,将精神动力转化成实际行动。可以写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时代青年要从做好身边小事、本职工作出发,将“奋斗”落到实处;可以写新时代青年,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行动回应历史,书写新的历史篇章。结构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论证部分可以用并列式排比段落,以增强行文气势,运用典型例证、引证丰富文中内容,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使论证语言更加形象有力。
立意:
1.青春逢盛世,扬帆正当时。
2.奋斗的青春方不负家国民族。
3.把自己的青春事业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4.青年握好时代接力棒,做好中国精神传承人。
5.奋楫扬帆正当时,乘风破浪勇担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