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寓言故事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
——五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音,能读准“吾、弗、夫”等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课文注释、通过联系上下文及组词等方式,理解“鬻、誉、陷、或、夫”等字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通过角色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通过联系上下文及组词等方式,理解“鬻、誉、陷、或、夫”等字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角色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道理。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一)成语闯关
第一关:看图猜成语《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狐假虎威》
第二关:根据语言描述猜成语
①亡羊补牢: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②画蛇添足:成语告诉人们,做多余的事情有害无益,多此一举反而会坏事。
第三关:根据关键词猜成语
耳朵、铃铛、捂住、偷窃:掩耳盗铃
长矛、盾牌、夸大、矛盾:自相矛盾
(二)回忆已知
画面定格在《自相矛盾》图画,回忆故事:同学们,你们读过《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吗?还记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回答——讲得非常具体!)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走进文言文版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出
示课题,书写“矛、盾”二字,齐读。
1.了解“矛、盾”的字形演变过程,明白“矛、盾”是一种古代兵器。
2.今天,让我们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尝试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去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或许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一)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提问引导:这是一篇文言文,它跟现代文版的寓言故事比有什么难点?(难读、难理解……)
2.过渡: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读好这篇文言文。朗读要求:请大家借助注音,先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
3.指名2名朗读,相机正音,请学生评价:如果有3 ,你给几 ?理由是?
4.男女生赛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注意关注标点:?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二)教师范读,探究停顿
1.读准了字音,我们再加深点难度,我们来探讨下小古文的停顿。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并完成相应练习。
课作本3:读一读,选择停顿恰当的句子,画上“√”。
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
②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2.全班交流:老师看到大家都读得非常投入,谁先来回答第一题。
教学预设:
第①题选第一个:“子之矛”是“你的矛”的意思,“子之盾”是“你的盾”的意思,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连着读。——还有谁也想来说说自己的理由?(“以”的意思是用,“陷”是刺破,动词后面要停顿)
第②题选第二个:“夫”在这里表示句首将发议论,需作停顿;“同世而立”的意思是“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中间不要停顿。——同意吗?
★齐读巩固:这两句话是全文最长、也是最难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课文停顿的划分,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来读一读课文,分小组来朗读全文,比比谁更能读出小古文的韵味。(1、2两组和3、4两组)
(三)再读课文,探究字义
过渡:解决了本课的字音和停顿,我们再来探究文言文的第二个难点:意思难理解。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默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全班交流:
1.交流:鬻……者
a.交流“鬻……者”的意思;
b.类推:宋国有个卖雨伞的人/齐国有个卖鸡蛋的人。用上“鬻……者”怎么说?
2.逐句理解意思。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谁能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解释,你发现誉是什么意思?莫能是什么意思呢?
谁能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b.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听呀,楚人又在夸赞了,这次他在夸赞什么呢?谁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在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难理解?于:对于,无不陷:没有刺不破的。
◇学着楚人的样子来夸一夸自己的盾与矛。(兄台:汝之盾何如?此矛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读出楚人的夸耀的状态。
◇你为什么要这么夸?(我是一位商人,我想把自己的盾和矛卖出去。)
◇再来夸一夸。
c. 这个时候,来了一位路人,他听了楚人的夸赞,怎么说的呀?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谁能来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提问:弗能跟前面哪个词意思一样?(莫能)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引导:他为什么不能应答呢?哪句话告诉我们原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
出示:“立”字典含义。(可以查阅工具书理解文言字意)
3.总结理解生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句意组词、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询问他人……
4.引导: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交流和老师给出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则故事。(教师出示原文和意思)
三、走进人物内心,探寻思维过程
(一)探寻矛戳盾的结果,走进楚人内心
1.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梳理出了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楚人一开始“鬻盾与矛”,然后“誉盾与矛”,最后怎么“弗能应”了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探个究竟。
2.走进人物,探寻人物的思维过程:
提问:同学们,正常情况下,你觉得拿一根矛去刺一块盾,会有怎样的情况出现?
预设:盾破了/盾没破。
追问:如果盾破了,说明什么?如果盾没破,又说明什么?(板书:矛(利)——盾(不坚),矛(不利)——盾(不坚))
盾破了,楚人的哪句话是不成立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盾没破,楚人的哪句话又是不成立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提问:读完之后,你发现他的话有没有问题?(自相矛盾,不可能同时出现。)
3.楚人是否知道矛刺盾的结果呢?
追问:如果知道结果,你觉得楚人听了路人的话,内心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他不知道这个后果,你觉得他听了路人的疑问,内心又在想什么呢?请选择你认同的一个观点,写一写楚人内心的想法。
4.交流探讨。
预设:楚人知道结果,楚人心想:哎呀,我的计划被戳穿了,我只想让我的商品大卖特卖,赚大钱,这下,我的东西卖不出去了,哎……
楚人不知道结果:用我的矛刺我的盾,如果我的盾破了,说明我的盾不够坚
固。如果我的盾没破,说明我的矛不够锋利。看来,刺不破的盾和没有什么刺不破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5.探寻道理:作者韩非子看到故事,一语道破天机,是哪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楚人以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卖自己的盾与矛,他不知道的是——(引导读)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二)演一演(古今版文言文表演)
1. 现代文版:同桌合作,一生当楚人,一生当路人,用现代文来演绎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意表情、动作)
2.古文版:通过合作朗读(1、4组读旁白,第2组当楚人,第3组当路人)来演绎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读读背背课文。
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寓意。
1.师:生活中你见过或者做过自相矛盾的事吗?
2.联系生活,判断下列情境是否属于自相矛盾。(课堂作业本第6题)
3.探讨。
五、拓展阅读,延展思维空间
这篇寓言小古文的作者是韩非子,补充板书:《韩非子.难一》。他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写过许许多多著名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滥竽充数》《智子疑邻》《三人成虎》……
课后,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今天学习寓言小古文的方法,课外阅读韩非子的其他寓言故事,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更多深刻的道理。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矛(利) 盾(不坚)
矛(不利) 盾(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