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PPT1:同学们好,我是实验小学的骆老师,今天我们要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出镜)
PPT2: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停顿学生读词语的时间)同学们说对了,这些成语都是来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PPT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矛和盾是古时候的兵器,(点课件)矛是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盾是指盾牌,古时候保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防御武器。
二、初读课文
PPT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则寓言。这是一篇小古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PPT5:同学们,文中的这些字你读准了吗?请跟着老师一起读一遍。
吾( wú )盾之坚
其人弗(fú)能应也:应在这里是回答的意思,读四声,应。
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夫:多音字,在这里夫念二声。
把这些字读准确了,相信大家可以把课文读得更好!
PPT6:请你再把课文读一读吧!(点课件)(插入音乐 时长2分钟)
PPT7:很多同学关注到文中的这两句话比较难读,老师帮大家划分了节奏。请跟着老师一起读。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请试着自己再读一遍。
PPT8:相信现在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有韵味。请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吧!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PPT9:同学们,这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古人谈读书》,你还记得我们在学习这些小古文时,(点击课件)用哪些方法来理解文章内容吗?我们来连线同学,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生录音1:老师,我们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了解一些难懂字词的意思,然后把这些意思串联起来,就是整句话的意思。
生录音2:老师,我们还可以看课文的插图,从插图中获取信息。另外有些字词的意思如果注释中没有,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前面或后面的内容,来猜一猜。
过渡:是的,这两位同学说的真好,接下来我们就用上这些方法来理解这篇小古文的内容。(出镜)
PPT10:点击课件出示PPT12 生自由读。(插入音乐,时长3分钟)
PPT11-12:有一位同学在说这句话的意思时遇到了困难(点课件),他说:楚人的意思是楚国人,鬻的意思是卖,者的意思是人,那么连起来就是楚国人有卖盾牌和长矛的人。这读起来很别扭。
PPT13-15其实,古人的表达方式和现在有些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现在的习惯做适当调整。这部分的意思就是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楚国人。
这个楚国人是怎么吆喝的?(点课件)是的,他是这样吆喝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停留学生说句子意思的时间、点击课件出示句子意思),吾盾之坚,我的盾牌非常坚固,物莫能陷也。莫能是什么意思呢?是不能的意思。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就是我的长矛非常锋利,刺在物体上,没有什么不能穿透。誉在这是什么意思呢? 联系下文这个人说的内容,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矛非常锋利。所以我们可以猜出誉的意思是(点课件)夸耀。
让我们一起用夸耀的语气再来读一读。(放学生的音频)
同学们,请你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
听了他的吆喝,路人是怎么说的呢?
PPT16-18:(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师范读。
以的意思是用,(点击课件)用什么呢?(点击课件)用你的长矛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会怎么回答呢?(停顿几秒)对了,他也回答不上来。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其人弗能应也。弗就是不的意思。
PPT19:他自己都不能回答,可真是有趣的事,我们再把这部分读一读。
(停留学生朗读的时间)所以作者发表了这样的议论。
PPT20:(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师读。
相信同学们都关注到这个夫字,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在这句话中,夫后面的内容就是作者的议论。
这里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分别是指什么呢?不可陷之盾是指没有什么不能穿透的盾,无不陷之矛是指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想一想,这样的矛和盾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吗?(停顿几秒)不可能。结合前文,我们可以猜测出立是存在的意思。同世而立就是同时存在于世界, 不可同事而立就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点击课件出示句子意思)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吧!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你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请再读一读吧。(停顿学生读句子的时间)
PPT21: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这篇小古文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跟着视频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PPT22:看你们读得那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我读黑色部分,同学们读红色部分,蓝色的部分大家一起读。
三、学习生字
PPT23:刚才我们一起合作朗读,把课文读得那么有韵味,真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字吧!
请同学们注意:矛字不要少一撇,下面的弯钩不要写成竖钩。
誉上面的两点不要写得一高一低。
请把这几个字在旁边的空格里认认真真写一写,注意书写姿势要端正。
PPT24:同学们写得真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完成课堂作业本2、3、4小题。(预留1分钟完成作业)
PPT25:请看第二小题,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哪个是正确的呢?你做对了吗?选对的同学请把这些句子再读一读,有错的请改正。
PPT26:请看第三小题。(点击课件出示答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师范读,停顿恰当的是上面这句。再来读读第二句,师范读,停顿恰当的是下面这句。
PPT27:请看第四小题。(点击课件出示答案),泡泡里的誉不要忘记呢!全部答对的同学请给自己点给赞,有错的请马上改正。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把课文读准确了,也知道了这篇小古文的意思,明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来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出镜)
四、布置作业
PPT28:朗读课文。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PPT2: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古文《自相矛盾》,了解了课文的意思。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楚国人,追寻他的思维踪迹,了解他产生错误的原因。(出镜)
二、文章研读
PPT3:我们一起再来小古文
昨天学习了课文之后,有同学当起了小演员,通过分镜头表演的形式演绎了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镜)
生视频表演
楚国人举起他的盾牌,大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快来看看我这绝世好盾!用上好的寒铁铸造,无论怎样尖锐的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可谓坚不可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接着他又拿起一支矛,夸起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快来看看我这天下第一的长矛!用上好的寒铁铸造,无论什么坚固的东西它都能穿透!可谓无坚不摧!快来买,快来买,绝无仅有的绝世好矛!”
PPT4:他在吆喝的时候,会想什么呢?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吧!
PPT5:楚人心声视频
我的盾非常坚固,矛也是锋利无比,都是用上好的寒铁打造。我得好好吆喝,把大家都吸引过来,让我的矛和盾卖个好价钱,哈哈哈
他自己是这样想的,那路人也是这样想的吗?(出镜)
PPT6:路人视频
路人:这个楚国人真是太可笑了。刚才还在说他的盾最坚固,现在又说他的矛最锋利,如果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么样呢?是盾会被刺穿呢?还是矛会被折断呢?这不是太可笑了吗?哈哈
PPT7:不仅我们同学们心生疑惑,旁边的路人纷纷质问呢,一位路过的长须长者听了,笑着问,点击生录音: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一个手拿锄头的蓬头稚子,疑惑的问,点击生录音: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旁边的一位豆蔻少女也连忙问,点击生录音: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大家听了争相问道?(停顿几秒让线下学生读)
PPT8: 楚人听后“弗能应也”,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停留几秒点击课件)是的,他会想我到底是应该说我的矛锋利还是说我的盾坚固呢?真是不好回答呀!
PPT9:那到底是矛锋利还是盾厉害呢?我们就让这无坚不摧的矛和坚不可破的盾来场PK赛,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配乐停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矛很锋利,盾不坚固。如果矛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锋利,盾坚固。第三种情况,长矛刺向盾牌的那一刹那,长矛损毁,盾牌被击穿,两败俱。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与这个楚国人一开始说的话,相矛盾。(出镜)
PPT10:同学们,此时的楚人会是什么样子呢?是呀,他一定是哑口无言 瞠目结舌 面红耳赤 ……
PPT11: 这则寓言通过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前后抵触、夸大其词。
PPT12:此时的你再来读这则寓言,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PPT13: 学到这里,能干的你,能试着来背一背吗?请借助填空来挑战一下吧!
PPT14: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呢?我们来连线同学,听听他们的说法。
生录音1:老师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想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可是用什么容器来装这种万能溶液呢?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呀!他的这个想法自相矛盾。
PPT15:
生录音2:我知道我们班有一名同学成绩退步很多,他和自己的妈妈保证,再也不玩游戏了,要认真学习。可是他却趁妈妈出差时,在家通宵达旦的玩游戏,这名同学的言行也是自相矛盾的。
师小结:是的,只要你留心,你还会发现更多自相矛盾的事情。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说话做事能做到言行一致,不自相矛盾。
学了这则寓言,相信同学们一定感触颇深。这就是寓言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则寓言的作者韩非子。(点击课件)
PPT16:韩非(约公元前280—233),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尊称为韩非子。先秦七子之一。他是荀子的学生,同时又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指导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影响深远。其作品集《韩非子》共五十五篇,说理精湛、议论透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三、拓展课文
PPT17: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同样出自于韩非子笔下的寓言故事(点击课件)《郑人买履》。来看看故事中的郑国人犯了什么错,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PPT18:请听老师读一遍。还记得理解小古文的方法吗 (点击课件)请你试着用上这些方法,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吧!
PPT19:生借助注释自己说文意。(插入音乐 时长2分钟)
PPT20-24: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这句话和《自相矛盾》中的第一句很相似,我们可以这样说,有一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这个郑国人发现自己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时,连忙回家拿尺码。等他从家里赶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
这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和我们现在常用的不一样。这句话用现在的句式来说就是何不以足试之,也就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鞋子呢?
这个郑国人宁信度,无自信也。这里的自信是很有自信的意思吗?联系上文故事中郑国人的做法,我们可以猜到,这是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PPT25: 请同学们连起来读读这则寓言故事的意思吧。
PPT26: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意思,请你再来读读这则寓言,你一定能读得更好!
PPT27:同学们,这个郑国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停顿后出示)郑国人说:“宁信度,无自信也。”说明在他心目中,买鞋子要用尺码买,只有用尺码买鞋才是正确的方法。
PPT28:你觉得这个郑国人错在哪?我们连线一位同学听听她的说法。
生录音:老师,我觉得郑国人犯的错是不应该回去拿鞋子尺码。因为他量出来的鞋子尺码就是是根据自己的脚来量的。买鞋子的时候,只要用脚试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小结: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PPT29: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停顿几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PPT30: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则寓言,把这个故事记在心中。生再读寓言。
PPT3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两则寓言中,哪一个字在这两则寓言中都出现了很多次?(停顿10秒)。是的,就是“之”字,而且在不同的地方意思还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PPT32:
读:“之”在文言文中:
1.代词,代指前文中所指事物 2.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3.动词(到、往)
2.出示文本:请你思考一下,这里的之分别是什么意思。
3.出示答案: “誉之曰”的“之”的是代词,代指前文中提到的盾。第二句与第三句中的之都是出现在名词矛或盾的前面,都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第四句中的第一个之是到的意思。直到郑国人到了集市,才发现忘记拿良好的尺码了。所以后面的之是代词,代指前文中提到的量好的尺码。
PPT33:推荐阅读:《自相矛盾》、《郑人买履》这样寓意深、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都出自《韩非子》一书。《韩非子》流传至今,成为政治学的重要典籍。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至今仍给人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课后找来读一读。
PPT34布置作业
1. 用自己的话把《自相矛盾》和《郑人买履》这两个故事说给大家听。
2. 完成课堂作业本5.6两题。
3.背诵《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