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大单元教案】-宋元大单元学习3-辽宋西夏话三国: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大单元教案】-宋元大单元学习3-辽宋西夏话三国: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3 11:4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大单元教学设计】
宋元大单元学习3:辽宋西夏话三国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单元分析与大单元设计建议】
宋元时期的表层主题有二,一为民族关系发展,一为社会变化,暗藏的主题为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本单元的8节课内容便是围绕这两个主题来编撰的,其中第6课讲北宋的统治和重文轻武的政策,第7课讲北宋和辽、西夏之间的战和关系发展,第8课讲金的崛起和南宋偏安,第9课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展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发展,第10课和11课讲述了蒙古的崛起,元朝的统一和元朝对民族交融、边疆治理的贡献,第12课和13课从都市生活、文化科技和中外交通等方面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历史贡献。
其中,6-8课加上10-11课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等政权的对峙与民族关系的发展,9课加上12-13课,与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有关。
在进行大单元整合学习时,不必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但是可以通过简单调整课节的顺序,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重组,前5个课时围绕“民族关系发展”来学习,完成6-8课的学习后,暂时跳过第9课,开始10和11课的学习;完成宋元政治史的学习后,后3个课时围绕“社会变化”学习,回过头来学习第9课与12-13课。
【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重点:辽和西夏的建立;澶渊之盟的影响。
难点:理解澶渊之盟的影响。
2.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文字和图片,掌握辽和西夏的方位,了解契丹和党项的发展历程。
唯物史观 通过辽和西夏创制文字的历史,了解文字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家国情怀 从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发展中,掌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从北宋重文轻武只能花钱买和平的历史教训中理解加强国防的重要性。
【大单元教学目标】
2022新课标要求如下: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大单元主题上,应该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变化与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表现。
在学习“民族关系发展”这一主题时,应该通过对6、7、8、10、11课的学习,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社会变化”这一主题时,应该通过对:9、12、13课的学习,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英雄人物事迹,感悟中华民族精神,通过8课中岳飞和10课中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大单元学习规划】
计划用10个课时完成本单元的大单元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其中第1课时与第10课时为大单元学习导言和总结,课程安排紧张的老师可以略过第10课时,但是第1课时不建议跳过,我认为大单元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在开始学习前,尝试培养学生对大单元大概念的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大单元学习规划和课件标题,展示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列出学习目标,通过一目了然的课时规划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为本单元的每课时都是完整的一节课,所以可以利用好每课前面的序言,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重点。
二、新课讲授
温故知新:重文轻武话北宋
师:温故知新,带领学生回顾北宋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和变法改革等内容,最后提出问题:“重文轻武积贫积弱,改革失败难消弊端,北宋将会遭遇什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生:温故知新,回顾北宋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和变法改革等内容,思考北宋后面的遭遇。
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课的序言(红字部分),从中提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与学生共同序言中的关键信息时,可以通过自己拟定的题目“任务一:辽与西夏的崛起(契丹党项的发展)和任务二:辽宋西夏话三国(北宋屡战屡败史)”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度
生:阅读序言,获取关键信息。
知新学习一:契丹的发展与辽的建立
师: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自学教材33-34页的内容,发现契丹崛起的历程。
生:阅读教材,了解契丹崛起的历程。
师:以“契丹的崛起”为学习标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梳理契丹的历史,了解契丹建立政权前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的方式——汉化。
生:跟随着老师的步伐,一步步梳理“契丹崛起”的历史。
师:以“辽的建立”为学习标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梳理辽建立的基础和政权的建立以及之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建议着重强调农耕和冶铁对契丹建国的帮助和建立政权后的创制文字。
生:阅读教材,总结有效信心,梳理出契丹建国的准备喝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知新学习一:党项的发展与西夏建立
师:创设【任务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页的内容,了解党项的崛起与西夏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建议还是要着重强调党项的汉化与发展的关系,西夏建立后的制度建设、经济建设和创制文字这一关键。
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梳理党项的崛起过程和西夏的建立与发展。
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识图了解少数民族政权的位置,建立时空观。
生:通过课本29页图片和教师展示的图片,了解辽与西夏的方位,大致估测他们在现在中国的位置,认识北宋时期的政权分立情况。
知新学习三:辽与宋的战与和
师:设置【任务三】:“政权分立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战争,而就北宋那个重文轻武的情况,再加上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长城,宋朝究竟会遭遇何种情况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5-36页的内容了解一下吧……”承接上面政权分立的内容,引导学生转入辽宋关系的学习。
生:阅读教材35-36页,了解北宋和辽的关系。
师:借助教材36页的【相关史事】进行知识拓展,通过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的形式,和学生分享燕云十六州的相关内容,辅助课堂学习。
燕云十六州,是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该地域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自古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天然的防御阵地。
五代十国时,石敬瑭为了当皇帝,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称儿皇帝的代价,求得契丹援兵,灭掉后唐,建立后晋,此举为中原王朝来说可谓遗祸无穷,北方的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可以随时南下中原,对中原王朝威胁极大,后晋后来即因为此而被辽所灭。
五代时,周世宗柴荣想通过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却不幸因病英年早逝。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的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政策,错过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间(当时辽国皇帝昏庸),晚年曾想用赎买的方式收回燕云,还未实现便驾崩(死了)。
两强相邻,战争势必无法避免,究竟会鹿死谁手呢?
生:了解燕云十六州的历史,唾弃石敬瑭割地的行径,思考北宋接下来的遭遇。
师:引导学生通过35页的教材内容,梳理辽与宋的战与和。
生:梳理宋辽的关系发展。
师:作为历史信息的补充,简单吐槽一下赵光义的北伐,调节课堂氛围,展示教材之外的历史。在吐槽的过程中,主要引用网络信息和历史文献资料,引用网络信息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拓宽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方式;引用历史文献资料,增强课堂讲述内容的权威性,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可靠途径——历史文献资料。
有人吐槽说赵光义拉低了太宗这个庙号的水平,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汉太宗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赵光义还是别提了,北伐燕云一败涂地,传说中自己还中了箭伤,乘坐一辆驴车才侥幸逃脱,网友送了一个“驴车皇帝”的称号。对了,给前线将领授阵图微操的这个蠢操作也是从赵光义开始的。觉得这些说法离奇搞笑的,我们来看看正史的记载。
“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哥、斜轸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
“遇大敌于高梁河,与耶律斜轸分左右翼,击败之。追杀三十馀里,斩首万馀级,休哥被三创。明旦,宋主遁去,休哥以创不能骑,轻车追至涿州,不及而还。”——《辽史》
“癸未,帝督诸军及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申,班师。”——《宋史》
“宋师大败,帝乘驴车南走。休格创甚,不能骑,轻车追至涿州。”——《续资治通鉴》
生:了解课外的历史,认识赵光义的“拉胯”。
师:播放驴车狂飙的搞笑视频,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以实际情况印证史书中“离奇记载”可能存在的合理性。
生:看视频放松一下。
师:扩展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着重扩展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的思维。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1月在澶州缔结的议和盟约。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该合约订立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
一、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第8课会具体学习)
生:更全面地了解澶渊之盟,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历史事件。
知新学习四:西夏与北宋的战和
师:设置【任务四】,引导学生学习宋朝和另一个“邻居”西夏的关系。
生:阅读教材36页,简单梳理北宋和西夏的关系。
知新学习五:辽宋西夏的民族关系
师:完成课本正文内容的学习后,借助教材36页的【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总结升华辽宋西夏的民族关系发展,呼应大单元学习的主题。
生:根据本节课学习,阅读【知识拓展】,总结辽宋西夏的关系。
1.军事上战和不定,和平为主,北宋花钱买和平;
2.政治上学习先进,辽和西夏学习中原的政治制度;
3.经济上相互交流,边境贸易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总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辽宋西夏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与练习
总结挖空回顾
师:以一段话总结本节课所学,设置重点挖空,帮助学生串联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成果。
生:总结回顾,检验成果。
师:展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概念,同时根据思维导图,提出文字“花钱买来的和平能持久吗?”预告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练习巩固:6道中考真题
1.(2022·湖南怀化·6)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A.西夏 B.辽
C.金 D.元
2.(2022·广西桂林·20)右下图中的文字为契丹文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
3.(2022·山东聊城·6)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
4.(2022·湖北宜昌·27)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A.契丹
B.西夏
C.大金
D.蒙古
5.材料二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说出材料二中图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二的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3分)
【参考答案】1-4:BBAB;5.生活习俗:饮茶;历史背景:宋辽实现长时间和平,贸易往来频繁,民族交融加深。
国虽大,好战必亡,宋朝因为重文轻武而积贫积弱,为了应对战争,便开始花钱买和平。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因为花钱买到了和平,所以宋朝开始文恬武嬉起来,这样的情况能持久吗?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会见识到忽视国防的危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