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模拟卷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模拟卷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13 11: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模拟卷三
一、选择题组
读“世界局部经纬网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位于北温带 B.②地位于大西洋 C.③地位于中纬度 D.④地位于东半球
2.若一架飞机从①地飞往④地,其最短航向是( )
A.一直向正西方向飞行 B.先向西南方向飞行,后向西北方向飞行
C.一直向正东方向飞行 D.先向东南方向飞行,后向东北方向飞行
在一些城市的十字路口处,可以见到如图所示的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拔高度 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 D.交通流量
4.下列城市中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的是( )
A.拉萨 B.重庆 C.郑州 D.海口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③ D.①④③
6.秋冬季节,农民为减轻寒潮危害,会在凌晨点火熏烟,这是为了增强( )
A.① B.② C.③ D.④
南麂列岛海域(下图)可生长温度适应能力不同的多种贝类(以藻类等浮游生物为食),是中国贝藻混养示范区。南麂岛海蚀地貌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单一贝类养殖相比,南麂列岛海域发展贝藻混养有利于( )
A.降低全球气温 B.行使海洋权益
C.拓展养殖空间 D.增强碳汇功能
8.南麂列岛海域可生长多种贝类,主要是由于( )
A.径流影响大 B.自然灾害威胁小
C.洋流影响大 D.贝类天敌威胁小
9.与乙区相比,甲区发展贝藻养殖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风浪和潮汐影响较小 B.光照条件较好
C.海域面积和深度较大 D.水体污染较少
一位去巴厘岛的游客在游记中写道:在乌布行走,常能看到随山势修筑的层层稻田,错落有致……走着走着,便会毫无预兆地遭遇一场阵雨,于是便在路旁的亭子里停下来听雨赏雨,看到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下图为巴厘岛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乌布随山势修筑层层稻田,有利于缓解( )
A.耕地缺水 B.农业污染 C.土地沙化 D.水土流失
11.在乌布遭遇毫无预兆的一场阵雨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东北信风控制 B.台风活动频繁 C.西南季风强盛 D.对流活动强烈
12.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 B.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C.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D.以平原为主,海拔低,气温高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处在风、水两种外力作用的交汇区域,该区域近5000年以来沉积环境变迁主要受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漫洪沉积指携带沉积物的流水从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流速和水深骤减,携带的沉积物沉积。图左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周边地区,图右示意采样点的沉积环境变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某次漫洪沉积形成的地层剖面示意图是( )
A.A B.B C.C D.D
14.漫滩湿地沉积时期( )
①沙漠南缘南移②沙漠南缘北移③风力沉积为主④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推测距今4900—3300年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 )
A.偏北,西风影响增强 B.偏南,西风影响增强
C.偏北,西风影响减弱 D.偏南,西风影响减弱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老挝素有“中南半岛屋脊”之美誉,其境内的铜矿储量大,品位高。近年来,我国铜业企业积极参与老挝铜矿的勘测和开采,将铜精粉运回国内进行加工,再将成品铜或制成品销往我国各地和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1)描述老挝的地形特征。
(2)推测我国铜业企业在老挝修建矿区公路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生产软木的主要树种有木栓栎、栓皮栎。通常20年生或以上、胸径大于20厘米的植株即可进行第一次采剥,以后每隔10~20年再采剥。软木采剥后露天日晒半年,然后再用100℃的沸水蒸煮,后堆放在室内三周,才能加工成各种制品。软木具有非常好的弹性、密封性,加上无毒、无味、比重小、手感柔软、不易着火、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优点,至今仍没有人造产品能与其媲美。
材料二:葡萄牙被称为“软木王国”,因其境内特殊气候和多山地形,适宜软木原材料的生长,每年的6~8月进行软木人工采剥,同时葡萄牙是世界上对软木资源的开发、原材料出口以及产品深加工最早的国家之一。
(1)简述葡萄牙选择在夏天采剥树皮的原因。
(2)葡萄牙是世界上最大的软木生产和加工出口国,但每年仍需大量进口软木,请分析其原因。
(3)简述用软木做葡萄酒瓶塞的优势。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岳华山由花岗岩构成,某侧山体如刀削斧劈般陡立,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下面左图为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右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1)按照岩石的成因分类,华山山体属于____岩。
(2)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D表示____岩;②,⑤表示的地质作用分别是____、____。
(3)华山是____(地质构造),渭河平原上的堆积物主要来自____。
(4)简述渭河平原形成的地质过程。
19.图1为“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图2为“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云南滑坡泥石流时间、空间的分布特征。
(2)从地形、地质、气候角度分析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并列举一项防灾的工程措施。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①地位于南半球,A错误;②地位于太平洋,B错误;③地位于赤道,C错误;④地为东经150°,位于东半球,D正确,所以选D。
2.两点之间飞行的最短距离,是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飞机从①地飞往④地,④地位于①地的正西方向,,两地均在南半球,其最短航向先向西南方向飞行,后向西北方向飞行,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最短航线:1、若两地间的经度差等于180°,则经过两点的大圆一定是经线圈。这两点间的最短航程须经过极点,其结果只能是先正北后正南或先正南后正北。2、若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则过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其最短航线不经过极点,具体分两种情况。⑴若甲位于乙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线可分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若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若位于不同的半球时,需要讨论哪一段为劣弧段。⑵若甲位于乙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线可分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若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若位于不同的半球时,需要讨论哪一段为劣弧段。
3.C 4.A
【解析】3.白天晴天时,太阳辐射强,太阳能丰富,而当白天出现阴天时,太阳能不丰富,从而影响信号灯亮度,C正确;同一地点的一周白天中同一个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与该地的海拔高度和交通流量并无关联, AD错误;信号灯通电即亮,不通电即暗,并不存在电网供电差别造成信号灯亮度差别的变化,B错误;故选C。
4.从图中可以看到该信号灯上方有太阳能装置,通过太阳能发电给信号灯提供能源,故能使用此类装置的应该是太阳辐射较为强烈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故拉萨最适宜布局,A正确;重庆、郑州、海口均处于季风区,其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较青藏地区偏少,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5.B 6.C
【解析】5.太阳辐射向地面以前要先经过大气层,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向外辐射能量,因为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大量的地面辐射能够被大气所吸收,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故图中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顺序是①②④。故选B。
6.点火熏烟增加大气浓度,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大气密度大小无关,A错误;增加大气浓度,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少,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错误;大气保温作用增强,③是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正确;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会增加,④是地面辐射,但是不是对农作物保温的直接环节,D错误。故选C。
【点睛】 当太阳光射向大气,一部分太阳光被大气反射回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吸收,还有一部分被云层散射,只剩很小一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同时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少部份射向宇宙空间;当大气吸收辐射后,大气开始增温,并向外散发热量,散发的方向有两个,一个像宇宙空间,第二个向地面,而第二个辐射也叫做大气逆辐射,当天空有云层遮掩时,由于大部分热量,无法穿透云层射向宇宙空间,造成大气逆辐射加强,也就是俗称的大气增温作用。
7.D 8.C 9.A
【解析】7.与单一贝类养殖相比,南麂列岛海域发展贝藻混养会增加藻类的覆盖面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加大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增强碳汇功能,D正确;发展贝藻混养对于降低全球气温的作用较小,A错误;发展贝藻混养与海洋权益无关,B错误;与单一贝类养殖相比,南麂列岛海域发展贝藻混养并不会拓展养殖空间,C错误。故选D。
8.读图可知,南麂列岛附近既有寒流,又有暖流流经,水温差异较大,因此可生长多种贝类是由于洋流影响大,C正确;可生长温度适应能力不同的多种贝类,与径流关系不大,A错误;与自然灾害威胁和贝类天敌威胁无关,BD错误。故选C。
9.读图可知,甲区位于岛屿的西侧,距离大陆近,乙区位于岛屿的东侧,临近大洋,而且岛屿中部海拔在100米以上,因此甲区受来自大洋的风浪和潮汐影响较小,A正确;两个区域的光照条件、海域面积和深度相关不大,BC错误;南麂列岛人口较少,产业不发达,两个区域水体污染都较少,D错误。故选A。
【点睛】渔业资源多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10.D 11.D 12.C
【解析】10.乌布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随山势修筑层层稻田,有利于减缓坡面径流,水的侵蚀作用减弱,有利于缓解水土流失,D正确;修筑梯田与农业污染、耕地缺水无关,A、B错误;土地沙化一般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而乌布属于降水丰富的湿润气候区,C错误。故选D。
11.从图中可以看出,巴厘岛主要在赤道附近,气温高,蒸发旺盛,水汽充足,空气对流运动强烈,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水汽遇冷凝结成雨,D正确;台风、信风和季风都是大规模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不存在“毫无预兆”的特点,A、B、C错误。故选D。
12.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说明热气来自地下,并非近地面受热形成的热气。该现象说明地下有裂隙,地球内部的热能才会释放出来。巴厘岛地处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容易使岩层产生裂隙,释放地球内部的热能,C正确;与太阳辐射、洋流等因素关系不大,AB错误;巴厘岛广泛分布梯田,说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且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与地形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巴厘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
13.D 14.D 15.C
【解析】13.由于该地层剖面示意图由漫洪沉积而形成,说明是河流携带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河流搬运的沉积物具有颗粒较细并且分选性较好的特点,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D选项的沉积层颗粒较细并且分选性较好,所以某次漫洪沉积形成的地层剖面示意图是D,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漫滩湿地沉积时期降水量较大,所以沉积物以水相沉积为主,因此漫滩湿地沉积时期以流水沉积为主,③错误,④正确。由于该时期降水量较大,所以会导致沙漠面积缩小,因此沙漠的南缘会向北移动,①错误,②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距今4900—3300年以沙丘沉积为主,说明该时期降水较少,因此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较强,副热带高压正常在北纬30度附近,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较强说明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位置偏北,BD错误。受西风影响较强的话,降水量会较大,所以该地区受西风影响减弱,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洪水-漫湖沉积是湖泊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河流相、滨浅湖相,也不同于一般的三角洲和冲积扇三角洲相,它是在盆地发育地早期,古地形平坦的浅水湖泊中,气候干旱、半干旱的条件下形成的。它与近源、短源阵发性洪水的注入及随之而来的沉积作用有关,但又不完全类同于正常分异作用的滨浅湖沉积,而类似于海洋环境的潮坪沉积。即在开阔平坦的湖泊环境中,在洪水期高水位面附近的低能带附近,沉积了泥和粉砂,形成泥坪;在低水位,即非洪水期,湖水面下降,湖浪作用显著,形成砂坪或滩砂;两水位之间的间歇能带形成砂泥混合坪。
16.(1)北高南低(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大(或山高谷深);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南河谷有狭小平原分布。
(2)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技术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气候湿热,蚊虫叮咬,疫病流行;森林广布,容易遭受野生动物侵袭。
【分析】本题以老挝为背景,考查了地形特征的描述、交通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老挝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都在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以山地为主,且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南地区沿河流有200米等高线分布,可知河谷地带有部分狭窄的平原分布。根据等高线疏密分布可知,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根据河流的流向可知,老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纬度较低,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容易出现洪涝灾害等气象灾害;结合上题分析,该地区山地众多,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落差大,修建难度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质条件复杂,地表岩石破碎,加上降水多、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处热带地区,气候湿热,蚊虫众多,疫病多发;以热带季雨林带为主,森林分布面积广,野生动物较多,容易遭受野生动物侵袭。
17.(1)该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高温少雨,光热条件好;树皮养分积累充分,树皮较厚;树干的水分较少,利于剥离树皮;树木生长旺盛,有利于树皮恢复生长;天气晴好,便于开展采剥和后期的晾晒工作。
(2)葡萄牙软木产品加工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生产技术水平高;软木用途广,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对软木原料的需求量大;软木生长周期长,本国种植的软木不能满足其加工所需;周边国家原料丰富,距离近,利于软木输入;保护本国森林资源。
(3)软木塞弹性好,便于装瓶和拔出;软木塞密封性好,可以隔绝葡萄酒和外界空气的流通;软木塞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会影响葡萄酒品质;软木塞无毒无味,不会破坏葡萄酒口味。
【分析】本大题以软木的生长习性及葡萄牙的软木的生产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依据图A信息,可知葡萄牙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高温少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树皮养分积累,树皮较厚;树干的水分较少,和树干的粘结度较差,有利于剥离树皮;夏季高温少雨,所以光热充足,树木生长旺盛,树皮剥离后,有利于树皮恢复生长;夏季多晴朗天气,便于开展采剥和后期的晾晒工作,使软木品质有保证。
(2)葡萄牙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软木原料生产国,但是由于葡萄牙软木生产技术水平高,生产能力强,生产规模大,软木原料的需求量大,本国的原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其生产规模的需要,所以每年仍需大量进口软木;由材料“通常20年生或以上、胸径大于20厘米的植株即可进行第一次采剥,以后每隔10 20年再采剥。”可知,软木生长周期长,成材速度慢,而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本国种植的软木不能满足其加工所需;由图A所示可知,周边国家的气候与葡萄牙的气候接近,适合软木生长,原料来源丰富,距离近,运输成本低,有利于软木输入。
(3)由材料“软木具有非常好的弹性、密封性,加上无毒、无味、比重小、手感柔软、不易着火、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优点,至今仍没有人造产品能与其媲美。”可知,软木具有非常好的弹性、密封性、隔热性,加上无毒、无味、比重小、手感柔软、不易着火等优点,制作成软木塞便于装瓶和拔出;软木塞密封性好,可以隔绝葡萄酒和外界空气的流通;软木塞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会影响葡萄酒品质;软木塞无毒无味,不会破坏葡萄酒口味。
18.(1)(侵入型)岩浆
(2) 沉积 变质作用(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枳作用)
(3) 地垒 渭河等河流
(4)因地壳断裂,渭河平原地块下陷,形成地堑;渭河等河流流经,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分析】本大题以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岩类、地貌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西岳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逐渐冷凝而成的,往往形成高大山体的核心,故华山山体属于(侵入型)岩浆岩;
(2)读图可知:沉积物能形成D,说明D为沉积岩;地幔指向A,说明A为岩浆,岩浆喷发形成E,说明E为岩浆岩,E和D都能形成C,说明C为变质岩,因此②表示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⑤表示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3)华山是一座断层山,是由于地层发生断裂,华山所在的地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地块相对下降,形成地垒,从而形成华山地貌。渭河等河流流经,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渭河冲积平原,渭河平原上的堆积物主要来自渭河等河流。
(4)地质过程包括内力和外力过程,结合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可知:因地壳运动,地壳发生断裂,渭河平原地块下陷,形成地堑;后渭河等河流流经,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渭河冲积平原。
19.(1)时间:各年之间变化大(年际变化大);一年中主要集中在6--8月份。
空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分布不均;西部发生次数多于东部。(任答2点)
(2)原因:山区面积广,多陡坡;多地震,断裂发育;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修建护坡工程(边坡人工加固);修建截水沟、坡面修排水沟等。
【分析】本题以“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和“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为背景,涉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相关知识,考察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详解】(1)①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比较广泛,且西部较多、东部较少。
②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在6-8月份。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6-8月份,云南降水多,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容易激发滑坡、泥石流;云南境内多山,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不稳定,因此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我国西南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地势起伏大,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断裂发育,故多地震等地质灾害。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西南地区的影响,应该做好固坡和护坡的工作。通过加固堤坝,做好雨季的排水工作,修建截水沟、坡面修排水沟等,还可以植树造林保护山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