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6张PPT)
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内容要点
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时期 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
一个女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武则天 一座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一场叛乱:安史之乱
两大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两个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两种创新性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两位入吐蕃的唐朝公主: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两位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僧:玄奘和鉴真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四位励精图治的皇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时空坐标
2022年课标
1.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
2.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课程标准
复习内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学习目标导航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立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学习目标
本课内容概述
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在隋朝存在的30多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发展,特别是隋朝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很快,它因暴政而灭亡。
内容概述
1
隋的统一
(1)时间:
(2)人物:
(3)都城:
581年。
杨坚(北周外戚),即隋文帝。
长安。
1.隋朝的建立
2.隋朝的统一
外戚夺权建立。
南方陈朝的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1)背景:
(2)统一:
(3)意义: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
考点梳理
3.隋朝初年巩固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措施 经济方面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方面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考点梳理
西
晋
南方:
北方:
三
国
魏
蜀
吴
东晋
十六国并存
宋
齐
梁
陈
581年
(鲜卑族)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隋
北朝
589年
南朝
西魏
方法技巧
从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
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北周时,其父杨忠因功封随国公。杨坚袭父爵,任北周朝廷要职,其女为周宣帝皇后。隋朝统一后,他实行一系列改革,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②隋文帝勤于政务、崇尚节俭,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③图片常考点有隋文帝建立隋朝、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隋朝选官制度的改革、对隋文帝的评价等。
“隋文帝像”
图片解析
含嘉仓,隋朝时期最大的国家粮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北部。含嘉仓的修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图片解析
名师点拨
1.隋朝的统一,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朝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局面之后第三次由分裂走向统一。
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思维拓展
隋朝统一南北的条件
因素 事件 表现
民族因素 北方民族的交融 南北对峙矛盾趋于缓和
经济条件 江南经济的发展 结束分裂是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
人心所向 人们渴望统一 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希望结束分裂
双方实力 陈弱隋强 陈朝政治腐败;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国力强盛
其他因素 军事条件 隋为灭陈做了充分的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
知识点二 开通大运河
1.目的:
2.时间:
3.人物:
4.中心:
5.南北起止点: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从605年起。
隋炀帝。
洛阳。
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在今北京。
在今浙江杭州。
在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考点梳理
6.四段:
7.规模:
8.作用:
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
和文化交流。
考点梳理
最北端在涿郡,
中心在洛阳,
最南端在余杭。
三点
考点梳理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四段
考点梳理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五河
考点梳理
涿郡(今北京)
余杭(今杭州)
洛阳
三点
四段
五河
余杭(今杭州)
洛阳
涿郡(今北京)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全长2700多千米
新知讲解
大运河概况: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思维延伸
①从经济上看,开通运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势在必行。
②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
③从隋炀帝个人角度来看,也抱有开运河游江南的目的。
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正确评价
思维延伸
对于隋朝开通大运河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加重了劳动者的赋税和往役负担,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我国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我国东部的黄金水道,造福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有些河段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①本图展示了隋朝大运河的基本情况。通过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从北向南分为四段,依次是水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五大水系。
②仔细阅读示意图,了解隋朝都城长安的位置,以及大运河的中心洛阳(隋炀帝确立的都城,又称东都)、南北端点余杭和泳郡的位置、从北向南的四段运河。
③图片常考点有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中心、四段名称(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依次排序)沟通的五大水系及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影响;纵向与秦朝建筑工程进行比较。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图片解析
史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汴河铭》
解读:该段史料旨在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设问:上述史料指的是哪一工程?它修建于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它以何处为中心?它的南北端点分别是哪里?
答案: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洛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史料实证
3
知识点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
2.形成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
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
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
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
制的正式确立。
科:分科考试;举:选拔人才;取士:用来做官。
指着门第、不看才能的九品中正制。
考点梳理
3.作用: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
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
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2)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300年。
1905年被废除。
考点梳理
进士科
相关链接
进士科是隋炀帝时设立的,以考策论的文章为主。进士科应试人数较多,而科考成功的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应试者多,录取名额少,再加上考试难度大,因此有了“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另外,唐朝进士科重视诗赋,这对于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科举制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思维延伸
(1)进步性:
①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是才学,具有较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②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打破了下层士人进入仕途的限制,有利于他们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阶层的流动,缓和了社会矛盾。
(2)局限性:
①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一旦科考成功、金榜题名,就会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知识分子的思想。
③考生的最终取舍由考官、礼部、宰相、皇帝等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重门第、通关节、科场舞弊、私门谢恩等贪贿之风逐渐泛滥起来。
思维拓展
2.归纳比较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选官依据 授官方法
影响
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低 按门第高低授官
权贵垄断官吏选拔权
科举制度 学识高低 按才学高低授官
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误区警示
隋朝 时间 在位皇帝
建立 581年 隋文帝
统一全国 589年
隋炀帝
开凿大运河 605年起 科举制正式确立 ------- 灭亡 618年 史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节选)
解读:该段诗歌大意是,早上还是在地里劳动的种田郎,晚上就成了天子朝堂上的大臣。将相并非天生注定,好男儿有志气应当努力奋斗自强不息。诗歌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影响。
设问:上述史料与哪一制度相关?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科举制度。进士科的创立。
史料实证
提示:前朝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科举考试选官的标准是学识,具有较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问题思考
想一想:科举制禹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考问题思考
4
知识点四 隋朝灭亡
1.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2.隋朝灭亡: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考点梳理
图片解析
①图中的文物是骑兵俑,骑兵和战马均披戴很厚的盔甲。②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逐渐进入中原,经过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混战,到了隋唐时期,骑兵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在这个时代,重甲骑兵一度成为主流。
“隋朝士兵俑”
图片解析
正确评价隋炀帝
思维延伸
(1)功: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以及营建东都洛阳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隋朝大运河就“功在千秋”;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2)过: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突出特点是“繁荣而短暂”
思维延伸
(1)“繁荣”: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隋文帝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隋朝创立科举制。
(2)“短暂”:从581年隋朝建立到618年隋朝灭亡,只有37年。
思维拓展
列表比较秦朝和隋朝
项目 秦朝 隋朝
同 完成统一 都是经过长期分裂后,完成全国统一 政治制度 都开创了一些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如秦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科举制度等 著名工程 都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工程,如秦朝的长城、隋朝的大运河 短命王朝 都因暴政而导致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异 所处阶段 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 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时期
治国重点 秦始皇注重政治制度建设 隋文帝注重促进经济发展
对知识分子 “焚书坑儒” 实行科举制,笼络人才
所起作用 秦的统一加强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为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重点可以提炼为:
方法技巧
四个时间:581年、589年、605年、618年。
两个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一条运河:隋朝大运河。
一种制度:科举制度。
史料:“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
解读:史料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用完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尽隋炀帝的罪恶。以后人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成语的由来。
设问:李密是什么人?史料说明了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
答案:隋末农民起又的领袖。隋炀帝的罪恶深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爆发农民起又,隋炀帝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史料实证
提示:材料的大意是“父母无法养育自己的孩子,恩爱的夫妻被迫离散,万户的城镇无人居住,千里的区域没有人烟”。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隋烦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繁重的摇役和兵役,致使民不聊生,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材料研读
课后活动
1.提示: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2.提示: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被叛军在江都杀死。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3.提示:
①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
②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③造型美观,结构坚固,历史悠久。④桥面平缓,便于交通。
课后活动
重点总结
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统一全国 ③开凿运河B.①灭亡陈朝,统一全国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统一全国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灭亡陈朝,统一全国
【答案】A
【解析】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朝灭掉了陈朝,统一全国;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故A项正确。
考查角度一 隋朝的重要史实
典例剖析
(2022年四川成都)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其中,与史书上“开皇中,明经举”“开皇末,举秀才”的记载相符的是( )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开皇中,明经举”“开皇末,举秀才”和所学知识,开皇是隋文帝的年号,由此可见隋文帝时期已经设立了明经等科目,采取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有利于科举制的形成,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D项正确;禅让制是远古时代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已经被世袭制所取代,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选官制度,主要是依据门第的高低,排除C项。故选D项。
考查角度二 科举制
典例剖析
(2021 年湖南常德) 以下是某中学“中国古代智慧” 阅读提纲节选, 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
A. 司母戊鼎夏朝青铜器代表 B. 都江堰沟通了湘江漓江
C. 丝绸之路开通于东汉时期 D. 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交通,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故 D 陈述符合史实, 符合题意; 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排除 A; 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是灵渠,排除 B; 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 排除 C。 故选 D。
考查角度三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与影响
典例剖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学习目标导航
1.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4.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目标
本课内容概述
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盛与开放。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乱世变成了治世;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了许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巩固政权的措施,使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虽政局历经变动,但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从而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朝国力空前强盛。
内容概述
1
知识点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618年。
李渊。
长安。
1.唐朝的建立
2.贞观之治
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采用“李渊见糖(建唐)留一把(618)”的谐音来记忆。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1)李世民即位:
考点梳理
(2)治国思想来源:
3.治国策略:
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项目 策略
政 治 用人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政治制度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立法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科考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吏治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考点梳理
(4).名臣贤相:
(5).治世局面的形成: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
著名的宰相。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
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
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房玄龄,杜如晦被称为“房谋杜渐”
考点梳理
①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画面上唐太宗头戴软脚幞头,两眼平视,八字胡,身穿圆领窄袖黄龙袍,双手抚玉带,表现出他作为一代明君雄心奋发、高瞻远瞩的气势。
②注意与之前我们学过的“秦始皇像”进行比较区分。
③本图常用来考查“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等。此图为高频考点,注意识记。
“唐太宗像”
图片解析
阅读地图,明确以下信息:①唐朝都城是长安。②唐朝政府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③在唐朝的周边,生活着吐蕃、靺鞨等民族。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图片解析
提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君主,必须在心里(和行为上)先有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君主)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肉来喂自己的肚子,肚子虽然饱了,而身体却死亡了。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载船,也能够把船掀翻。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沉重、官吏贪腐、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吸取隋亡教训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这告诉我们: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以农为本,爱惜民力、体察民情,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材料研读
提示:(1)在治国策略方面,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在施政措施方面,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完善科举制;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问题思考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思维延伸
(1)唐太宗从隋朝的速亡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措施,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2)隋朝一系列重要制度的创建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个人的努力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的基础。
“贞观之治”使我们认识到:
家国情怀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②合理调整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③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④德治与法治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运用图示比较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思维延伸
用图示记忆“贞观之治”
方法技巧
三省六部制
相关链接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在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唐朝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其议政场所为政事堂。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误区警示
“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是西汉的“文景之治”。
评价唐太宗
思维延伸
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运用辩证的思维进行分析。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积极采取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统治后期,志骄意满,“不悦人谏”,连年用兵,广建宫室,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有所加剧。这是由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决定的。
史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解读:该段史料的大意是,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唐太宗说这段话,既是用来提醒自己与当朝为政的官员,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唐太宗时刻提醒自己“以古为镜”“以人为镜”,这为其统治时期“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设问:上述史料中的话是谁说的?被他称为可以明得失的“镜子”的大臣是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答案:唐太宗李世民。魏征。贞观之治。
史料实证
2
知识点二 女皇帝武则天
1.地位: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后逐渐掌握政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治国措施:
政治上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经济上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文化教育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科举制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考点梳理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
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
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
出现奠定了基础。
考点梳理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图片中武则天体态丰满,衣着华贵,神情端庄,表现出中国古代女政治家的英姿。此图经常用来考查武则天的统治措施、评价武则天等。
“武则天像”
图片解析
相关链接
中国历史上称帝的女性只有武则天。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执掌朝廷大权,但她一直未称帝,而是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之誉的原因
思维延伸
(1)两者都重视人才的选拔,完善了科举制度。
(2)两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3)两者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方法技巧
唯一女皇武则天,晚年称帝国号周。
发展科举创殿试,选拔人才扩基础。
继承贞观促发展,引出盛世到开元。
史料: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解读:该段史料的大意是,武则天的统治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莫定了基础。这是郭沫若对武则天统治的评价。
设问:以上史料是对哪一位统治者的评价?其历史地位如何?
答案: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史料实证
3
知识点三 “开元盛世”
1.出现时间:
唐玄宗统治前期。
2.治国政策:
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其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
重用贤能 重用姚崇和宋璟
厉行改革 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注意唐太宗重用的是房玄龄、杜如晦。
3.盛世表现:
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统治后期出现了“天宝危机”
考点梳理
相关链接
汉唐时期的治世局面
治世局面 朝代 皇帝 共同表现
“文景之治” 西汉 汉文帝、汉景帝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国力强盛
“光武中兴” 东汉 汉光武帝 “贞观之治” 唐朝 唐太宗 “开元盛世” 唐玄宗 温馨提示
“盛世”只是相对而言的,其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缓和,并未完全消除。因此这一局面不可能持续长久。
思维延伸
1.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统治的相同点
①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都重视科举制度和人才的培养。
③都重视官吏的考核。
④社会经济都迅速发展。
思维延伸
2.运用示意图记忆唐朝前朝的几位统治者
史料:“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唐语林》
解读:史料的大致意思是,开元之初,唐玄宗很重视国家的管理,革除弊政,仅仅用了六七年的时间,就使得天下大治,四海升平,物产丰盛,风俗淳厚。
设问:史料中的“上”指的是谁?哪些史实可以说明“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答案:“上”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是唐宝宗的年号)唐宝宗即位后,任用有才干、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史料实证
课后活动
1.提示:粮食连年丰收,米价便宜,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大门几个月不用关闭,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提示:描绘了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的盛世气象。
课后活动
重点总结
(2022年新疆建设兵团)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 )
A. 开通了大运河 B.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 开创了科举制 D.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促进了政治的稳定,B项正确;隋朝开通了大运河 、 开创了科举制,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考查角度一 唐朝的治国策略
典例剖析
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辣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贞观之治”
【答案】B
【解析】解析: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所以B项最符合题意。A、C两项评论失之偏颇;D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考查角度二 女皇帝武则天
典例剖析
(2022年黑龙江绥化)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元盛世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考查角度三 “开元盛世”
典例剖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三课 盛唐气象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学习目标导航
1.知道唐初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归纳唐初经济发展的特点。
2.掌握唐朝与吐莓交往的史实,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3.知道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的特点。
4.了解唐朝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包括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学习目标
本课内容概述
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繁盛,使唐朝社会经济呈现高度繁荣景象。同时,唐朝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以及唐朝对外交流的广泛,使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社会生活异彩纷呈。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及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展现了盛世唐朝的繁华景象,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
内容概述
1
知识点一 经济的繁荣
1.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2.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类别 具体表现
农业 方面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等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简车和翻车的区别:简车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而翻车需靠人力转动。
考点梳理
手工业方面 纺织业 品种繁多,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代表是蜀锦
陶瓷业 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其他 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业 方面 ①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②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唐三彩是一种陶器,而不是瓷器,颜色多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盛行于唐代。
长安城内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
考点梳理
新知讲解
手工业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品工艺水平最高。
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
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
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
新知讲解
越窑——如冰如玉。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
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
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天下无贵贱而通之”
新知讲解
邢窑白瓷——类雪似银。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
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唐三彩,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古人多用于殉葬,今人热衷于文房陈设。
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新知讲解
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扬州双博馆陈列的“唐代竞渡船”
新知讲解
①唐代以前的犁,辕长且直,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改进后的曲辕犁,辕是弯曲的,辕长度缩短,犁架变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适于精耕细作。曲辕犁还增装了犁评,利用它可以调节犁箭的长度和入土的角度。曲辕犁的犁壁也改为圆形,减轻了翻土时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②曲辕犁是当时先进的耕地工具。③此图是高频考点,多用来考查唐朝农具的改进等,识记此图。
“曲辕犁示意图”
图片解析
①该壁画描绘了农夫田间劳作的场景,真实形象,妙趣横生,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土地开垦,大大提高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此图往往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唐朝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敦煌莫高室壁画《雨中耕作图》”
图片解析
①简车是一种利用水力灌溉的工具。②简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简口呈下倾位置,筒内水即由高处泄入滴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淌急地区的灌溉问题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简车,使“人无灌溉之劳,田有常熟之利”。③注意观察和识记此图,多用来考查简车的发明时间、功能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等。
“简车示意图”
图片解析
提示:材料的意思是简车像纺车一样,用细竹子做成;在车轮周围绑上许多竹筒,转动时,在低处装满水,到高处将水倒出来。使用简车的好处是利用水力进行灌溉,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材料研读
①秘色瓷原产于浙江越窑,秘色是一种青中泛湖绿的釉色,它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一种色调。秘色瓷在制胎施釉及烧造等方面独具特色,烧制成型的秘色瓷器似冰类玉,在光线的照射下,清澈明亮,玲珑别透。唐代越窑在烧制工艺方面的革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对以后的烧制工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②命题方向:多考查唐朝制瓷业的发展情况。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图片解析
①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又叫“骑驼乐舞三彩俑”,出土于陕西西安,该陶俑造型形象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高超水平。
②命题方向:多考查唐朝发达的手工业成就。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图片解析
①621年,唐高祖为整顿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钱的严格规范,开始铸造“开元通宝”。这一钱币反映了唐朝经济发展的状况。
②注意识记“开元通宝”的特点。③不要误以为“开元通宝”是唐玄宗时期开始铸造的。
“开元通宝”
图片解析
①在图中找出宫城、皇城、朱雀街及东市、西市的位置,另外注意大明宫的位置。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是唐王朝繁荣开放的象征。
②命题方向:考查唐朝的繁荣及长安城的地位。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片解析
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思维延伸
(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
(2)统治者推行轻谣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唐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温馨提示
在封建时代,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决定着其他行业的发展状况。唐朝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而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大量增加,直接促进了城市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
知识点二 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朝对边疆的管辖:
(1)民族政策:
(2)军事征服: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①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②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考点梳理
(3)设置机构: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设立
武则天时设立
2.民族交融的发展与表现:
(1)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2)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3)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考点梳理
背景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概况 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意义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传播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歌舞等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
(4)文成公主入藏:
丰富的嫁妆种类反映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考点梳理
(5)金城公主入藏:
唐中宗时,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
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赤德祖赞上书唐朝皇帝说,唐
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6)唐蕃会盟:
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
“唐蕃会盟碑”。
唐初为什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思维延伸
(1)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东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中原,而中原百姓也有不少迁居边疆地区,长期的胡汉杂居,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
(2)到了唐代,民族歧视的情况相对减少了,而民族间的联系、交融则明显加强。
(3)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对边疆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唐初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
误区警示
吐蕃与唐朝是并立的两个政权,吐蕃不隶属于唐朝。直到元朝西藏才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史料:上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解读:该段史料的大意是,唐太宗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对他们一视同仁!”该段史料表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设问:以上史料中的“朕”是指谁?当时他被周边各族尊奉为什么?
答案:唐太宗。“天可汗”。
史料实证
唐朝的和亲政策与汉朝初年的和亲政策有何不同
名师点拨
(1)汉初由于不具备打败匈奴的实力,委曲求全,希望通过和亲政策缓和汉匈矛盾,换取暂时的和平。
(2)唐朝实力强大,周边的民族政权主动向唐朝求婚,显示与唐朝友好的态度。唐朝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向周边民族政权赐婚,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
图片解析
①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他做赞普后,吐蕃更加强大。他统一周边各部,结束分裂,并定都逻些;实行民族友好政策,和唐朝建立了亲密关系;广泛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对吐蕃社会进行了许多重要改革。他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②注意识记他的形象特征,以备考查与吐蕃相关的内容。此图是高频考点,注意识记此图。
松赞干布像
图片解析
①文成公主是一位为增进汉藏两族友好团结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优秀女性,她在吐蓄生活了近四十年,至今仍受到汉藏两族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两族之间密切交往的基础。
②识记她的形象特征,以备考查与唐蕃和亲及其意义等相关的内容。此图是高频考点,注意识记此图。
文成公主像
图片解析
①《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场景。左侧最前一人须红袍,手持板者为唐朝负责引见之职的官员;第二人为禄东赞,他身穿团花窄袖的吐蕃民族服装;最后一人为译员。右侧众多宫女簇拥的就是唐太宗。画中唐太宗的体态明显比其他人高大,这是为了显示其王者风范。该画注重对不同人物神情、气质的刻画。②该画作为唐蕃友好往来的见证,常用来考查唐蕃关系。此图是高频考点,注意识记此图。
“唐朝阎立本《步挚图》(局部)
图片解析
这是自唐以来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物证,也是研究吐蕃历史的重要文物。注意识记此图,以备考查唐蕃关系。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局部拓片”
方法技巧
列表识记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3
知识点三 开放的社会风气
1.开放性:
(1)特征:
(2)表现: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
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
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唐朝强盛的国力、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为开放与包容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考点梳理
3
知识点三 开放的社会风气
2.包容性:
(1)特征:
(2)表现: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
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考点梳理
图片解析
这三幅图片反映了唐代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弈棋仕女图》(局部)”
“吹排萧乐伎壁画”
名师点拨
唐代文化积极开放、兼收并蓄,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等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出现的原因
思维延伸
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科举制度选拔出很多大胆革新的官员,推行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从而影响并推动了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4
知识点四 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1)地位:
(2)用途:
(3)特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
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
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
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
考点梳理
《全唐诗》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多人。
图片解析
代表人物 生活时期 美誉 主要特点 作品主题
盛唐
唐由盛转衰
中唐
诗仙
诗圣
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同情人民
李 白
诗魔
杜 甫
白居易
(4)代表:
歌颂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
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诗风淳朴厚重,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其诗作有“诗史”之称
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图片解析
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大唐兼收并蓄的伟大气魄给李白深刻的影响,孕育了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和才情,加上他长期游历祖国山河,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人们称他为“诗仙”。识记此图。
“李白像”
图片解析
①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②识记此图,并注意与李白像的区别。
“杜甫像”
图片解析
①白居易,字乐天,生活在唐朝中期。他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他的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等。②他的诗讽喻社会,同情人民,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白居易像”
图片解析
颜真卿汲取诸家所长,他的楷书方严正大,字体雄浑敦厚,在中国书法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局部)”
图片解析
欧阳询的书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
“欧阳询《九成宫酿泉铭》(局部)”
名师点拨
杜甫的诗歌和李白的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人的生活遭遇与所处时代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
4
知识点四 多彩的文学艺术
2.书法:
(1)代表:
(2)作品特点:
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
权和欧阳询等。
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
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考点梳理
3.绘画:
(1)特点:
(2)类型:
(3)代表画家:
4.音乐、舞蹈:
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
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
阎立本,其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
备;吴道子,其画作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唐朝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图片解析
①此图是体现吴道子画风的经典之作。画的前段(教材插图即取自前段)描绘的是骑兽奔驰的送子之神,雍容端坐的天王及随臣、侍女,他们怀着不同的心情,表露出不同的性格和表情动作。可以从画中看到佛教传入中国后,经汉代而至隋唐,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②此图为高频考点,常被用来考查吴道子的成就。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1.唐朝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思维延伸
(1)唐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政治稳定,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2)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注意吸收国外的科技文化,如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等。
(4)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交往频繁,这些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唐朝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思维延伸
(1)唐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政治稳定,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2)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注意吸收国外的科技文化,如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等。
(4)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交往频繁,这些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
思维延伸
(1)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2)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
(3)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充满活力。
(4)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成就斐然。
1.提示: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提示:(1)“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西方等各族的称呼。
(2)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服装、妆容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课后活动
3.提示:(1)建筑上:隋朝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业: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天文历法: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的长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并且僧一行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欧洲早1000多年。
(4)军事上: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5)农业上:曲辕犁、筒车的发明与推广。
课后活动
重点总结
考查角度一 唐朝经济的繁荣
以下有关唐朝的诗句反映的共同主题( )
A.经济的繁荣发展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答案】A
【解析】《简车》反映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秘色越器》反映了唐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忆昔》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因此它们的共同主题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发展,A项符合题意。
典例剖析
考查角度二 唐朝的民族关系
(2022年重庆B卷)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
A.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B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互补
C.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D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时期和唐朝时期的和亲是主动的学习,排除A项;和亲促进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排除B项;“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材料没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典例剖析
考查角度三 唐朝的社会风气
(2022年内蒙古赤峰)开元时期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仅长安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材料可以印证( )
A.隋朝经济繁荣B.唐朝社会开放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D.明清对外交往
【答案】B
【解析】开元是唐玄宗时期在年号。长安是唐朝在都城。材料描述唐朝社会开放在特征。B项正确;隋朝、宋代和明清均不符合材料中元开的信息,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典例剖析
谢谢观看!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