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赏青春人物,做青春主人
——《百合花》《哦,香雪》小说学习设计
单元要求
单元学习任务:
1.熟读作品,感受青春情怀。找出作品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讨论“青春的价值”。
2.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作品内涵,欣赏并点评小说的描写艺术(如心理活动、细节描写)。
(小说)
单元学习提示:
1.《百合花》——(1)分析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的细节描写;(2)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2.《哦,香雪》——(1)分析场景描写与心理描写,感受青春的纯真与质朴,生命的美好;(2)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
Input Date Here
铁凝
*《哦,香雪》
茹志娟
《百合花》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过孤儿院。
1943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
1958年在《延河》月刊上发表了作品《百合花》,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小说,《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小说三要素
鲁迅《孔乙己》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典型环境
三要素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1.人物
小说三要素
2.情节
3.环境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
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
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
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
小说学习的基本知识
百合花
茹志娟
学习目标
1.分析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的细节描写;
2.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3.把握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扬纯洁美好的品性。
茹志娟
1925--1998
浙江杭州人
地位 中国文坛“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
主要经历: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养活,11岁后断断续续念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品:小说集《百合花》。
作品风格: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的本质。
“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写作背景
预习检查:简要复述小说内容
1
解放战争期间,一名通讯员护送文工团女前往包扎所;
2
到达包扎所后,文工团女兵和通讯员因为伤员的棉被短缺,一起来到老百姓家,向一户人家的新媳妇借棉被;
3
后来因为战争需要,新媳妇也来到包扎所,和文工团女兵一起照顾伤员;
4
通讯员为救战友身受重伤,牺牲在包扎所;
5
新媳妇为去世的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
自主预习任务一
1.读标题
“百合花”在文中指的是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具有(纯洁)、(高雅)的特点,起到(象征)主题的作用。
“百合花”在文中指的是新媳妇( ),具有( )、
( )的特点,起到( )主题的作用。
自主预习任务二
读正文:
小说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
01
按照小说的情节布置,划分文本层次。
02
找出文中”我“对通讯员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03
1.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2.按照小说的情节布置,划分文本层次。
开端(1~23段):通讯员送我去前线包扎所。
01
发展(24~43):通讯员随“我”借被子。
02
高潮(44~57):通讯员壮烈牺牲,新媳妇缝衣服。
03
结局(58~59):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
04
3.找出文中“我”对通讯员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1.生起气来
2.发生了兴趣
3.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
4.拼命忍住笑
5.越加亲热起来
6.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7.想起我那个小同乡
8.强忍着眼泪。
变化
馒头
02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 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01
4.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点,分析下列细节描写产生的表达效果。
1.第一次是通讯员要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
表现通讯员对同志
的关心体贴
“我”睹物思人,物在人亡,怎不让人心痛?
5.课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描写“破洞”做铺垫。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爱护的感情。
6.在全文找到关于“新媳妇”六次“笑”,两次“啊”描写,分析其内心情感的变化。
六次“笑” 描写手法 内心情感
前三次 ①“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③“那媳妇一面笑,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后三次 ①“笑眯眯地抿着嘴”,东张西望要找那位“同志弟” ②得知“同志弟”已去前沿就“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 ③说完“他可受我的气了”,又“抿着嘴笑着”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娇羞
矛盾
内疚
关心
牵挂
歉疚
害羞
7.《百合花》中有几处景物描写,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还有“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有一个细节一直都参与在小说的主干情节中,就是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从开始通讯员借被子,到后来新媳妇献被子,最后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盖被子,都是以这条被子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但是为什么小说的题目不叫《百合花被》,却叫《百合花》呢?
百合花被子
第一次出现
第一次是去新媳妇家里借被子,“我"看到“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出现
第二次是小说结尾,新媳妇把被子铺在通讯员的棺材底,“我”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
百合花被子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百合花被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百合花”的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能够象征小通讯员的纯朴真诚和高尚:还可以象征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象征舍已为人的人性美。
小结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体现出了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展示了残酷的战争也没有泯灭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题,这篇小说主题的营造,绝不仅仅依靠故事情节,更依赖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
诗化小说
重意象、重象征、淡化情节、利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营造诗情画意的情感氛围,进而凸显小说主题。
8. 分析形象特征 把握形象内涵,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 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
“我” 主动追赶通讯员,认老乡,观察新媳妇缝衣服
通讯员 为救群众牺牲;与“我”说话害羞,枪管上插花;给我留馒头
新媳妇 借给伤员被子,用自己的被子给伤员入殓
8. 分析形象特征 把握形象内涵,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 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
“我” 泼辣大方,观察细致 主动追赶通讯员,认老乡,观察新媳妇缝衣服
通讯员 觉悟高,富有牺牲精神; 质朴、羞怯;体贴人、爱美 为救群众牺牲;与“我”说话害羞,枪管上插花;给我留馒头
新媳妇 美丽、纯洁、高尚、善良 借给伤员被子,用自己的被子给伤员入殓
小说中“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正是通过“我”的视角叙写了小通讯员和小媳妇,不少情节都是通过“我”的眼睛传递的,因此,“我”是一个桥梁人物,不可或缺。比如,在表现小媳妇这一人物时,作者正是借用“我”的所观所感来写的:“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思考:故事中的“我”不是主人公,那么作用是什么呢
意象 内涵或作用
月亮 交代时间 烘托气氛
野菊花 体现通讯员爱美,有生活情调
百合花 象征纯洁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