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语言题专练之诗眼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二、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
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所感。
C.颈联含蓄蕴藉。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可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D.尾联由个人身世之忧写到家国之愁。“欲问行朝近消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更添一分悲愤。
2.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②。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 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出发时所作。②指顾中:一指手,一回头,喻时间短暂。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法类似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包罗万象的气势。
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表明诗人已到了绝境之中。
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诗人却偏要说在“指顾中”,把延伸的空间拉近了。
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有纵横交错的空间感,小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诗中以“天地”对“古今”,“北极”对“西山”,时空相应,对仗工整;意境宏阔悠远。
6.“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诗人在一个作江花月之夜,泛舟若耶溪所见之景。这些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不乏动势
B.“此去随所偶”,诗人跟随着伴侣一起出游,其意境与《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三、四句看似无人参与,却尽显夜游之乐。“花”既言沿途风光之美,又切合题目的“春”字,貌似信笔写来,又显用心细致。
D.第五句到第八句紧扣游溪,从“际夜”游到“林月低向后”,不难看出作者泛舟之久,游兴之浓,这是开篇“无断绝”的具体写照。
8.一首诗的诗眼,往往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词句。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
【明】钟芳
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
【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
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D.钟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10.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深梦醒,诗人辗转反侧,百无聊赖,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感受着周围的寂静。
B.颔联写一轮寒月正从东岭升起,流水冲刷着稀疏的竹根,发出泠泠水声,既有视觉描写,也有听觉描写。
C.倚楹至旦,发人深思。诗人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沉思与苦闷。
D.这首诗构思新巧,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
12.这首诗围绕诗眼“寂寞”展开,颔联、颈联的景物描写时如何抒发情感的?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颈联含蓄蕴藉”分析错误。“愁”和“归心”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所以,颈联不是含蓄蕴藉抒情,而是直接抒情。
2.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
②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
③忧国伤时之情。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近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
3.B 【解析】B.“表明诗人已到了绝境之中”理解错误。“失途穷”意为“失穷途”,指出险滩之后路途坦荡,豁然开朗了。
4.①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②首联写过尽险滩,心胸开阔,暗含“喜”;③颔联和颈联写景,江天一色,苍茫一派,鹘飞鱼腾,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④尾联写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5.C
【解析】C.“君主昏庸”错,原句意思是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
6.①“伤”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伤”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伤”壮志难酬。当世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7.B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人跟随伴侣一起出游”说法有误。诗句中“偶”字兼有“偶”与“遇”的含义,可知诗人并没有跟伴侣一起出游,且此句包含着率性出游,随遇而安的意思。
8.“幽意”(或“幽”)。
①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幽情、幽趣”:小舟轻飏,随性而至,清闲自在。
②作者夜游所见皆是“清幽朦胧之景”:晚风轻拂,春花夹岸,潭水淡烟,月色溶溶。
③抒发了作者“幽隐(归隐)之志”:向往远离人嚣、幽居独处、不问世事的生活。
9.B
【解析】B.“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错误。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劳作艰辛,但这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
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洋溢着归隐的恬适。钟诗最后两句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
11.A
【解析】A.“百无聊赖,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错误,诗句“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意思是: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由此可见,诗人是先听见露水滴落的声音,后开门面对菜园,并非“出来到了西园”才“听着露水滴落”的声音。
12.颔联融情于景,通过“寒月”“疏竹”,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凉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因被贬而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
颈联以动衬静,通过远处传来的泉水声、还有那一时的鸟儿喧哗声,反衬出这中夜的寂静,从而表达出作者当时谪居僻远之地的孤独、愁苦、无人理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