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语言题专练之炼字
常见设问方式: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某诗/某联中的“某”“某”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3.某诗/某联中的“某1”字一作“某2”字,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二、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
三、规范答题模板: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这里运用……手法,(步骤1,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步骤2)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结构上具有……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步骤3)
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以景语发端:新雨之后,澄宇如洗,水面轻雾,缥缈如烟,秋风鼓荡其间,具有一种清新怡人的情致。
B.次句写登舟之情景,词人华发束巾,年事虽高,但轻装登舟,缘溪而行,在轻巧的笔调中传达出词人的洒脱风貌。
C.下片中“寻”“试”两个动词,运笔灵巧,表达出词人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
D.结尾处词人通过对梦境的描写,写出此次行程的目的地——钱塘,想象丰富;词人一夜安眠,写出了舟行之缓。
2.“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是历来被传颂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黄鹤楼①
毛泽东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④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春)
【注】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路线断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那年的春季(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上阕从茫茫奔腾的大江,写到了贯穿南北的铁路。由西到东,由南到北,气势雄伟。
B.“烟雨莽苍苍”给眼前之景布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使词的意境显得幽深,耐人寻味。
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生情,最后以乐观高昂的情调收尾。
D.词中“酹滔滔”取自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人这里用“酹滔滔”和苏轼有相同的想法。
4.这首词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角度,对“心潮逐浪高”一句中的“逐”进行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表达出苏轼对社会中争名夺利现象的厌弃。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表达出苏轼对人生虚无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退隐的计划和安排。
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炼字传神,如“一溪云”中,以“溪”作为“云”的量词,别有境界。
6.本词最后一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注】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远烧,远方的落日好似燃烧的烈焰。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孤云”“归鸟”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
B.额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思念家乡而长久不得归的惆怅、伤感。
C.尾联写诗人在水边徘徊,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
D.此诗采用情景分写法,即在每两联中先写景后抒情,构思颇具匠心,耐人寻味。
8.请从炼字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五)阅读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D.“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运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10.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其二)
宋·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11.下列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戎马”,采用比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
12.两首诗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D 【解析】D.“写出了舟行之缓”错。应是说明顺流而下舟行之疾速。
2.①动词使用精当:一个“迎”字,赋予“帆”以人之情态,词人对于行程的期待,对于山水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②虚词使用精当:一个“还“字,写山的接近又远去,突出舟行之疾速;“复”字,写水痕散而复圆,突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变幻。
3.D 【解析】D.“诗人这里用‘酹滔滔’和苏轼有相同的想法”分析错误。苏轼所谓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是一种对人生的虚无思想,而作者在“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句中表达则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一个“逐”字,将心潮和江浪联系起来,不但生动地写出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还写出了作者高昂的革命激情。
5.C 【解析】C.“苏轼已经有了退隐的计划和安排”错误。“几时”意为“什么时候”,表达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不是归隐的计划和安排。
6.“一溪云”中“溪”,溪本意为溪水,以“溪”活用为“云”的量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云的无拘无束,别有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无奈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7.C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说法有误。根据“不敢照”可知,此诗是写诗人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8.①“下”字准确写出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的动态,“入”字生动表现了夕阳由余晖返照远处秋山的一片火红,到渐隐山后显得暗淡的变化过程;②表现了诗人伫望之久,思念之深。③营造了寂静落寞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乡愁。
9.B
【解析】B.“‘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说法错误,此联是说作者月下沉思久久不归,思念古人,感叹如今能与古人相通的人真是太稀少了。“相接”在此处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10.“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11.D 【解析】D.“比喻”错,以“戎马”代战争,应为借代。
12.“乾坤日夜浮”中“浮”字具有动感,仿佛日月都随洞庭水一起漂浮起落,呈现出雄浑壮阔的图景;“夕帆和雁正浮空”中“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