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4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课件(共4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3 14:3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说“木叶”
—林 庚
作者介绍
林庚,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州,著名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开始新格律写作,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学术研究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新诗创作和研究唐诗完全的统一起来。
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提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与季羡林、吴祖湘、李长之在早年并称“四剑客”,与吴祖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北大教授吴晓音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先生的学术道路。
袅袅
灼灼
涔阳
窸窣


言筌
(niǎo)
(zhuó)
(cén)
(xī sū)
照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tiáo)
(pǔ)
(gāo)
(dìng)
(bāo)
(zhēn)
(quán)
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 都是秋季 ;
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 ;
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
② 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
③ 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1、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2、“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
品味诗句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__。
落木千山
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单纯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颜色上是微黄
触觉上是干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归纳比较树(叶)和(落)木(叶)的不同意蕴
暗示
诗歌语言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启示性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请结合下面三首词的意境,选用残红、落红、乱红填空。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 应满径。
落红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 飞过秋千去。
乱红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 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残红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 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暗 示 性
全 文 总 结
思考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高洁
思乡
怀人
伤感、离别
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中翻出新意来。
练习二:梅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风雪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雪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堤上柳》
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柳 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江边柳》 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 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 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
木叶下,江连波,
秋月照浦云歇山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
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
陇首秋云飞 。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处征戍忆辽阳 。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