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窦娥冤》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窦娥冤》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3 14:3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窦娥冤
中国古代戏曲
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形式包括元曲和明清传奇。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
套曲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散曲+“科”+“白”)
唱+演
戏剧冲突作为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这三类冲突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但在交代背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彰明主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活动一:体会戏剧冲突
优秀的戏剧作品一定 “有戏”,就是说人物与人物之间要有矛盾冲突。读完剧本后,你认为窦娥有什么矛盾冲突?请分析这些矛盾冲突
活动一:体会戏剧冲突
窦 娥 矛盾对象 矛盾表现 主要矛盾画√ 矛盾冲突中窦娥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张驴儿 父子
太守桃杌
婆婆
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饱受封建压迫,苦难深重
有反抗意识、反抗精神,不屈服
善良孝顺,符合当时道德标准的良家女子
活动一:体会戏剧冲突
性格与性格冲突
窦 娥 矛盾对象 矛盾表现 矛盾冲突中窦娥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社会黑暗,官场腐败,而窦娥自身善良,坚强,具有反抗精神
不愿屈从却又不忍婆婆受罪;指责天地却期冀天地
饱受封建压迫,苦难深重
善良,孝顺,有反抗意识与精神,坚强,不屈服
活动一:体会戏剧冲突
社会环境
自身
性格内部冲突
性格与环境冲突
程、罗版《窦娥冤》第十一场窦娥赴刑途中曲词:
没来由遭刑宪受此魔难
看起来老天爷不辨愚贤良
善家为什么遭此天谴?
作恶的为什么反增寿年?
法场上一个个泪流满面
都道说我窦娥死得可怜
眼睁睁老严亲难得相见
霎时间大炮响尸首不全
关汉卿版《窦娥冤》第三折窦娥赴刑途中曲词: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距、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读一读课文中[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及1920年民国时期程砚秋、罗瘿公版中对应的曲词部分,说说你更喜欢那一支曲词,为什么
本色是关汉卿戏剧语言的基本风格,即“本色派”作品。
“人习其方言……语无外假。”——臧懋循《元曲选》
活动二:品读语言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对于窦娥的深重冤情,天地竟无动于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窦娥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反抗的窦娥
《滚绣球》
修辞手法
效果:
不仅抒发了窦娥满怀冤屈的极端怨愤之情,强化了戏剧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烈有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呼告
对比
对偶
反问
反复
借代
阅读【耍孩儿】至文尾描写的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想想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桩:血溅白练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性格:不屈服
第二桩:六月飞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性格:坚强不屈、宁折不弯
第三桩:亢旱三年
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
性格:勇于反抗
不屈的窦娥
窦娥在赴法场时咒骂天地,而此时又期冀于天地,是否矛盾?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怨天”和“祈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结果。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现实的含义,两者结合
活动三:探本寻末
探究窦娥的悲剧的根源。
从时代背景来看,关汉卿创作《窦娥冤》正是处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元代,这一时期,对于汉文化的破坏比一般朝代更甚。唐宋以后,蒙古通过战争推翻了中国传统文明,并在欧亚大陆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破坏性,为了尽快恢复生产,蒙古统治阶级采取了农业和商业同等利益的经济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土地的劳动限制,并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因此,商品经济迅速崛起,此时,“高利贷”这一商业社会独有的经济方式开始出现。在如此背景下,社会的状态是:强欺弱、恶欺善,小市民唯利是图,官吏昏庸,贪赃枉法。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设法陷害窦娥。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被判以死刑。事件的发展看似不公平地层层推进,实质上却是那个时代应该的走向,即便是扭曲的、错误的方向,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整个故事的“冲突”爆发。
首先,是元社会环境黑暗,豺狼当道、流氓横行。卖药看病的不是好人,救了蔡婆婆之命的张驴儿父子也是披着人皮的豺狼,判案的桃杌太守是个贪官,窦娥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从官到民都是坏人的黑暗社会之中,她一个孤弱寡妇,纵然不被张驴儿、桃杌逼死,也仍然是坏人共目之弱肉。
其次,元代政治腐朽,无辜善良之辈总是牺牲品,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窦天章欠蔡婆婆高利贷还不起,进京赶考又无路费,于是就把三岁丧母、当时只有七岁的小女端云送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抵债。窦天章从蔡婆婆那里得到的是进京赶考的路费,卖掉的却是只有七岁的亲生女儿。窦娥就这样成了残酷的高利贷盘剥的牺牲品。
活动三:探本寻末
蔡婆婆为了报答张驴儿父子的“救命”之恩,未征得窦娥同意,便引张家父子来到家里,准备答应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虽然窦娥执意不从,但蔡婆婆既已引狼入室,窦娥纵然插上翅膀,也难逃出张驴儿魔掌。窦娥又成了蔡婆婆和张驴儿父子私相交易的牺牲品。
张驴儿逼婚不成,欲毒死蔡婆婆,结果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昏庸的官员桃杌把无辜的窦娥判成“药死公公”的死罪,窦娥又成了官吏昏聩无能的牺牲品。
再次,是封建社会中底层人们性格的软弱。
悲剧
活动三:探本寻末
活动四:悲剧美学价值探讨
1. 结合“悲剧”的定义和关于悲剧美学原理的讨论,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材料一: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
材料二: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材料三:悲剧能够“唤起悲悯与畏惧(即痛苦感)之情并使这类感情得以净化”。(亚里士多德)
材料四:任何一位观众只要真正被悲剧人物的行动及其崇高精神所吸引,他一定会沿着悲剧作品所设置的方向,将自己的思想情绪和道德判断倾注其中。当你在为之哀伤为之悲痛的同时,你的思想感情就会出现一个瞬间超越的感觉,你就会在精神上获得自由,而且是使内在情感和整个精神状态受到净化的审美自由。悲剧,审美价值的本质就在于这种超越性。(《文学价值导论》)
历史的必然要求:真善美>假恶丑
“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恶霸+贪官+无序的社会=恶力量强大
“悲悯”与“良知”
结局一:有导演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
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第三折)结束。
结局二(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
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扩展思考——哪种结局更具悲剧审美意义?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小组交流,陈述理由。
中国古典悲剧以凄、苦、悲、怨作为审美效应,以令人泣下的悲怆为美,以弱者的苦境、苦情博取观众的眼泪。“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鲁迅指出“大团圆”模式的本质是“瞒和骗”,是中国国民性弱点在艺术上的反映,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历史,妥协平和中庸的思想已成为浸透中国传统文化骨髓的一种主导性精神倾向,它禁锢和束缚着人们的心灵。
扩展思考
悲剧给我们带来的,不能仅仅是泪水和叹息。我们更应该思考悲剧背后的成因,背景,更要思考如何在悲剧中汲取面对未来的思想。
只有不能留在人们心中的才是永远的悲剧。
真理总是被大多数人的附和而掩盖,所以思想才可贵。
血泪里培育的花才绽放得越动人心魄。
总结
窦娥感情发展
窦娥人物形象
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
主题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语言特色
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化用典故。
1.阅读固学案上田汉的话剧《关汉卿》,感受关汉卿的人格特点。
2.开放性写作,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勇于表达观点。(小作文)
(1)有人对窦娥的第三桩誓愿提出批评意见,认为“亢旱三年”受苦的是百姓,如七娃的《窦娥冤,还是楚州百姓冤?》和王龙的《窦娥该当何罪?》;也有人持支持意见,如张燕瑾的《〈窦娥冤〉的悲剧价值》和赵小红的《窦娥冤,仅仅是一己之冤?》。你怎么看?
(2)有人认为三桩誓愿的实现,削弱了窦娥冤的悲剧效果,你认为呢?
作业
人物形象分析
1、窦娥
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坚强刚烈、勤劳正直、淳朴善良、富有反抗精神
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是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是社会底层的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2、蔡婆婆
善良、逆来顺受、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亢旱三年”是否有损窦娥善良的人设?
因其诅咒而受“亢旱三年”之苦的并不仅仅是官吏,而主要是楚州当地百姓。这是一种社会的“连带责任”或“集体责任”。从心理学上看,只有一个感到自己被整个社会冤屈和放逐的人才可能对社会有这种强烈抗拒和挑战,才会有这种愤世嫉俗。恰恰因为窦娥诅咒官吏,诅咒自然,乃至诅咒同胞,才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也更真实。因为不论这悲剧究竟是出于官吏的腐败、无能还是其他,我们都不可能、也不应当指望一个旧时代的、童媳出身的弱女子在这种生死关头有着,并始终保持着,苏格拉底死亡前的那种高度理性、冷静和博爱。在这种时刻,一个受了冤屈的普通人,一个急于求生却找不到任何求助对象的人,更可能受当时流行的民间观念及民间因果律的影响,指责一切她认为应当为自己的冤屈承担责任的人和物,包括指责这个社会。
一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