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7.5黄土高原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7.5黄土高原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13 10:09: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7.5黄土高原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读“四大高原的自述”,完成下面小题。
1.漫画所示四大高原的地形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A一青藏高原 B.B一云贵高原 C.C一内蒙古高原 D.D一黄土高原
2.我们陕西省北部位于( )
A.A高原 B.B高原 C.C高原 D.D高原
【答案】1.A 2.B
【解析】1.漫画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指的是青藏高原;漫画B皱纹指的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漫画C痘印,坑坑洼洼指的是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漫画D皮肤光滑,平坦指的是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草场广布的景观。故选A。
2.黄土高原范围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主要包括山西、宁夏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东南部等。因此,陕西省北部位于B黄土高原。
【点睛】知道我国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或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草场广布。
3.黄土高原深厚的地表覆盖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原因是( )
A.地表长期风化的结果 B.流水作用形成的
C.风力作用形成的 D.内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详解】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深厚的地表覆盖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覆盖物是黄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最深厚的地区,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其余三项叙述关系小,C正确。故选C。
某中学研学旅行时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图甲“黄土高原位置图”和图乙,完成问题。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范围东至乌鞘岭 B.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自然原因形成
C.信天游是该地区富有民俗特色的民歌形式 D.③河段形成了“地上河”
5.图乙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该民居的特点是( )
A.冬暖夏凉,就地取材 B.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
C.稳固性差,造价较高 D.门窗很小,采光较差
【答案】4.C 5.A
【解析】4.黄土高原范围西至乌鞘岭,A错误;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长期以来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B错误;信天游是该地区富有民俗特色的民歌形式,C正确;③为中游河段,“地上河”位于下游河段,D错误。故选C。
5.图乙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该民居的特点是当地人们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冬暖夏凉;屋顶是平顶或没有屋顶;黄土直立性强,干燥易开挖,造价便宜,门窗较大,采光好。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水土流失严重,带走肥沃土壤,破坏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应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减少过度放牧牲畜数量等。
6.央视《地理:中国》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下图示意黄河“桥上桥”,根据图文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桥上桥”所在地形区喀斯特地貌广布
B.“桥上桥”所在地形区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
C.“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原因是地壳下沉
D.为使“桥上桥”能永续发挥作用,当地应加强水土保持
【答案】D
【详解】“桥上桥”是由于泥沙淤积导致桥身被淹没,最有可能是位于黄土高原,这里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导致河床抬高,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是云贵高原,A错误。蒙古包是我国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民居,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窑洞,B错误。“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河里慢慢堆积,使河床抬高而形成的,C错误。为使“桥上桥”能永续发挥作用,当地应加强水土保持,D正确。故选D。
7.下列有关地形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华北平原耕地多为旱地,种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布,称为“鱼米之乡”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
D.四川盆地位于暖温带湿润区,适宜种植苹果
【答案】D
【详解】华北平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耕地多为旱地,种植冬小麦,故A叙述正确;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河网密布,被称为“鱼米之乡”,故B叙述正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故C叙述正确;四川盆地位于暖温带湿润区,适宜种植柑橘,苹果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故D叙述错误。故D叙述错误,排除ABC,选D。
一首名叫《黄土高原》的歌,唱出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其中一句歌词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根据歌词完成下面小题。
8.根据风向判断,黄土高原是被( )吹来的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风 D.西南风
9.歌词中的“我家”指的是以下哪种民居( )
A.吊脚楼 B.窑洞 C.砖墙斜顶房 D.平顶屋
【答案】8.B 9.B
【解析】8.黄土高原的成因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其观点是强劲的西北季风把中亚、蒙古高原、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黄土物质吹到这里堆积而成,故黄土高原是被西北风吹来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为窑洞,当地居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建筑,节省材料,B正确;吊脚楼主要分布东南亚与我国云南一带,位于气候较为湿热的地区,排除A;砖墙斜顶房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地区,斜顶利于雨水的下泄,排除C;平顶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均有分布,与黄土高原无关,排除D;故选B。
【点睛】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它西起祁连山,东到太行山,南连秦岭,北抵长城,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黄土高原上分布广泛的三种黄土地貌是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0.黄土高原形成图中景观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B.滥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
C.黄土结构疏松,裂隙多 D.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11.针对黄土高原的地表现状,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 
③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 ④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0.B 11.C
【解析】10.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属于自然原因;滥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属于人为原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该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挡土坝等。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会影响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不可取。①②④正确;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水土流失的危害:带走肥沃土壤,破坏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破坏;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应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2.黄土高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反映我国南北方地理差异的典型地区。下列对这两个地区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
B.黄土高原有塬、墚、峁、川等多样的地貌景观
C.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人口稠密、水运发达
D.西湖、圆明园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著名旅游景点
【答案】D
【详解】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根据黄土的直立性建造,节省建筑材料,A不符合题意;黄土高原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B不符合题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适宜、经济发展密、水运发达,C不符合题意;西湖位于浙江杭州,圆明园位于北京,D符合题意;故选D。
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针对采矿过程中形成的废石堆采取了台阶式平整治理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如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3.牧草和灌木主要的环境作用是( )
A.减少噪音 B.净化空气 C.保持水土 D.吸烟滞尘
14.护坡挡墙主要的作用是( )
A.降低坡度 B.阻挡水流 C.减少地震 D.保护坡体
15.废石堆治理过程中,当地选用牧草而不是野生杂草,目的是( )
A.保持水土 B.降低成本 C.美化环境 D.发展牧业
【答案】13.C 14.D 15.D
【解析】13.读图,牧草和灌木种植在陡坡和陡坡交界处,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C正确;减少噪音、净化空气、吸烟滞尘也是对环境的其中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ABD错误,选C。
14.读图,护坡挡墙主要的作用是阻挡住坡上流下来的泥土,保护坡体,D正确;不能降低坡度,A错误;可以阻挡部分从坡流下的水流,但不是主要作用,B错误;与地震无关,C错误;排除ABC,选D。
15.废石堆治理过程中,当地选用牧草而不是野生杂草,目的是发展牧业,可以养牛羊马等,D正确;换草与保持水土无关,A错误;牧草比杂草成本高,B错误;美化环境是目的之一,但发展牧业才是最主要的目的,D正确;排除ABC,选D。
【点睛】黄土高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的观念;完善小流域范围的整治办法;调整农业结构;
二、解答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大美无言,高峻肃穆的雪山,幽深浩瀚的湖泊孕育了条条大河。高原上海拔高、气温变化大,对热量和营养的需求高,糟把、酥油茶、牛羊肉是当地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材料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该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将天然气输送到我国东部地区,促进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下图1示意塔里木盆地简图
材料三:图2示意我国部分区域略图
(1)图2中甲所在区域有我国四大牧区之一的____牧区,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特有畜种是____;青藏地区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请任举一例____;
(2)酥油茶具有滋补身体、提神解渴等功效,某公司想要进一步拓展酥油茶的销售市场,提高产品销量,请你为该公司献计献策。
(3)图2中革命圣地延安的传统民居是____;A河流的名称是____,该河最终注入(丙)____海。
(4)图2中乙所在高原显著的地表特征是( )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地形崎岖,石林广布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5)从北京乘坐火车到包头,跨越我国地势第三阶梯和第____阶梯,这条铁路干线是____线;华北平原的耕地类型是____,属于____(干湿区)区。
(6)图2中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缓解了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试分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7)图1中塔里木盆地所在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____;塔里木河为____(填“内流河”或“外流河”),其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和____,人们在水源较充足的地方发展农业,形成了____农业区。
(8)西气东输工程的运输方式是____,请结合材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东输工程对输出地的有利影响____。
【答案】(1) 青海 牦牛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酥油茶的品质;丰富产品口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品牌效应;健全物流体系;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等
(3) 窑洞 黄河 渤
(4)C
(5) 二 京包 旱地 半湿润
(6)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工农业用水量大;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等。
(7) 干旱 内流河 冰雪融水(冰川和积雪融水) 灌溉##绿洲
(8) 管道运输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塔里木盆地和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及资料为材料,涉及我国青藏地区的牧业、黄土高原的文化、地形河流及塔里木盆地的农业和能源开发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区域认知。
【详解】(1)读图2可知,甲是我国青藏地区的青海省,这里自然特征是高寒,有我国四大牧区青海牧区,代表畜种是牦牛,青藏地区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其次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较丰富。
(2)青藏地区人口稀少,市场小,交通不变,科技不发达,所以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酥油茶的品质;丰富产品口味;提升品牌效应;健全物流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等。
(3)读图可知,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上,这里的传统民居是窑洞,A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该河最终注入渤海。
(4)读图可知,图中乙所在位置是黄土高原,这里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多暴雨,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形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故选C。
(5)北京位于第三级阶梯上,包头在内蒙古高原上,位于第二级阶梯上,所以从北京乘坐火车到包头,跨越我国地势第三阶梯和第二阶梯,这条铁路干线是京包线;华北平原的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耕地类型是旱地,属于半湿润区。
(6)华北地区位于我国北地区,这里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广,年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工农业用水量大;城市众多,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等,所以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7)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再加上重重山岭的阻挡,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所以自然特征是干旱,塔里木河为内流河,其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人们在水源较充足的地方发展农业,形成了绿洲农业。
(8)西气东输工程是把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和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我国东部地区,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西气东输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
17.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A____山脉B____(山脉)C____高原D____(河流)
(2)写出数字代表的城市名称。①____②____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区。关于黄土从何而来,得到广泛认同的是“____说”
(4)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____。
【答案】(1) 太行 秦岭 内蒙古 黄河
(2) 兰州 西安
(3) 黄土堆积 风成
(4)水土保持
【分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形名称、城市、黄土高原的形成及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A为太行山,东北——西南走向,为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分界线;B为秦岭东西走向,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C为内蒙古高原,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地势平坦;D为黄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2)读图可知,①为兰州,甘肃省的省会,也是甘肃省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还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②为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 高原形成的学说有多种,目前,“风成说” 得到科学界最为广泛的认同。“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的西北部内陆地区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被称为“风神捏就的土地”
(4)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在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等,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18.为了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不断加强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治理。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和黄土高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流经黄土高原的____(河流),其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含沙量大的河流。
(2)从景观图可判断,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特征是____,是由于严重的____造成的。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呈恶性循环态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自然条件差 B.开发历史悠久,资源枯竭
C.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 D.生产技术落后,农业产量不高
(4)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____,改善环境,例如采取____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安排生产活动等。
【答案】(1)黄河
(2) 千沟万壑(沟壑纵横) 水土流失
(3)C
(4) 生态建设 植树种草
【分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示意图和黄土高原景观图为材料,涉及黄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和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详解】(1)A是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长度5500多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其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含沙量大的河流。
(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地形陡峭,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3)黄土高原地表植被稀少,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夏季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该区人口压力大,过度开垦耕地,过度放牧以及本区的煤矿开采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严重,加剧水土流失,是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C正确。气候自然条件差、 开发历史悠久,资源枯竭、 生产技术落后,农业产量不高,都不是根本原因,ABD错误。故选C。
(4)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已经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例如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减轻水土流失;以及合理安排生产活动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7.5黄土高原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读“四大高原的自述”,完成下面小题。
1.漫画所示四大高原的地形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A一青藏高原 B.B一云贵高原 C.C一内蒙古高原 D.D一黄土高原
2.我们陕西省北部位于( )
A.A高原 B.B高原 C.C高原 D.D高原
3.黄土高原深厚的地表覆盖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原因是( )
A.地表长期风化的结果 B.流水作用形成的
C.风力作用形成的 D.内力作用的结果
某中学研学旅行时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图甲“黄土高原位置图”和图乙,完成问题。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范围东至乌鞘岭 B.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自然原因形成
C.信天游是该地区富有民俗特色的民歌形式 D.③河段形成了“地上河”
5.图乙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该民居的特点是( )
A.冬暖夏凉,就地取材 B.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
C.稳固性差,造价较高 D.门窗很小,采光较差
6.央视《地理:中国》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下图示意黄河“桥上桥”,根据图文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桥上桥”所在地形区喀斯特地貌广布
B.“桥上桥”所在地形区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
C.“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原因是地壳下沉
D.为使“桥上桥”能永续发挥作用,当地应加强水土保持
7.下列有关地形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华北平原耕地多为旱地,种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布,称为“鱼米之乡”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
D.四川盆地位于暖温带湿润区,适宜种植苹果
一首名叫《黄土高原》的歌,唱出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其中一句歌词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根据歌词完成下面小题。
8.根据风向判断,黄土高原是被( )吹来的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风 D.西南风
9.歌词中的“我家”指的是以下哪种民居( )
A.吊脚楼 B.窑洞 C.砖墙斜顶房 D.平顶屋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0.黄土高原形成图中景观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B.滥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
C.黄土结构疏松,裂隙多 D.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11.针对黄土高原的地表现状,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 
③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 ④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黄土高原和长江三角洲是反映我国南北方地理差异的典型地区。下列对这两个地区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
B.黄土高原有塬、墚、峁、川等多样的地貌景观
C.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人口稠密、水运发达
D.西湖、圆明园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著名旅游景点
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针对采矿过程中形成的废石堆采取了台阶式平整治理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如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3.牧草和灌木主要的环境作用是( )
A.减少噪音 B.净化空气 C.保持水土 D.吸烟滞尘
14.护坡挡墙主要的作用是( )
A.降低坡度 B.阻挡水流 C.减少地震 D.保护坡体
15.废石堆治理过程中,当地选用牧草而不是野生杂草,目的是( )
A.保持水土 B.降低成本 C.美化环境 D.发展牧业
二、解答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大美无言,高峻肃穆的雪山,幽深浩瀚的湖泊孕育了条条大河。高原上海拔高、气温变化大,对热量和营养的需求高,糟把、酥油茶、牛羊肉是当地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材料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该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将天然气输送到我国东部地区,促进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下图1示意塔里木盆地简图
材料三:图2示意我国部分区域略图
(1)图2中甲所在区域有我国四大牧区之一的____牧区,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特有畜种是____;青藏地区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请任举一例____;
(2)酥油茶具有滋补身体、提神解渴等功效,某公司想要进一步拓展酥油茶的销售市场,提高产品销量,请你为该公司献计献策。
(3)图2中革命圣地延安的传统民居是____;A河流的名称是____,该河最终注入(丙)____海。
(4)图2中乙所在高原显著的地表特征是( )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地形崎岖,石林广布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5)从北京乘坐火车到包头,跨越我国地势第三阶梯和第____阶梯,这条铁路干线是____线;华北平原的耕地类型是____,属于____(干湿区)区。
(6)图2中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缓解了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试分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7)图1中塔里木盆地所在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____;塔里木河为____(填“内流河”或“外流河”),其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和____,人们在水源较充足的地方发展农业,形成了____农业区。
(8)西气东输工程的运输方式是____,请结合材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东输工程对输出地的有利影响____。
17.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A____山脉B____(山脉)C____高原D____(河流)
(2)写出数字代表的城市名称。①____②____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区。关于黄土从何而来,得到广泛认同的是“____说”
(4)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____。
18.为了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不断加强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治理。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和黄土高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流经黄土高原的____(河流),其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含沙量大的河流。
(2)从景观图可判断,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特征是____,是由于严重的____造成的。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呈恶性循环态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自然条件差 B.开发历史悠久,资源枯竭
C.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 D.生产技术落后,农业产量不高
(4)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____,改善环境,例如采取____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安排生产活动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