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09 17:15: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2·北京·七年级课时练习)人民日报2022年4月18日报道,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提供的最新分析表明,截至2020年底,暴雨、台风(大风)和洪涝,仍是侵扰中国文化、混合遗产地的主要自然灾害。图为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总数年度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总数年度统计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2015年,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最小
B.在2016年,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达到最大
C.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总体上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D.未来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的发展趋势是波动的
2.关于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洪水来临时,赶快向高处转移②地震发生时,可暂时躲在墙角③泥石流发生时,顺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逃生④遇到台风时,躲避在电线杆下⑤寒潮来临时,注意增添衣物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⑤
3.青海可可西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其申遗的根本目的是( )
A.吸引更多游客 B.保护文化遗产 C.让可可西里闻名世界 D.获得更多收入
【答案】1.C 2.A 3.B
【解析】1.在2015年,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最小,故A正确;在2016年,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达到最大,故B正确;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变化是有波动的,故C错误;未来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的发展趋势是波动的,故D正确。故选C。
2.洪水来临时,赶快向高处转移;地震发生时可暂时躲在小房间的墙角;当发生泥石流时,应该往旁边与泥石流垂直的山坡上跑,不可以顺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逃生,容易被掩埋;遇到台风时,要远离电线杆,防止倒塌;寒潮来临时,注意增添衣物,防止受冻。①②⑤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青海可可西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其申遗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文化遗产,B正确。不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而且要限制游客数量,A错误。不是为了让可可西里闻名世界、获得更多收入,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发生时,选择坚固牢靠的角落或家具来躲避建筑物坍塌的打击。比如床头桌下,空旷的墙角等;选择空间较小,稳定性相对来说更好的功能房躲避。比如卫生间、厨房。不要慌张地向外跑,以免被坠物砸伤;户外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如果自己被埋在废墟,就要保护好自己的重要部位,头部和面部,给自己增加生存几率等。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图中阴影部分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珍稀动物属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是( )
A.大熊猫 B.金丝猴
C.褐马鸡 D.藏羚羊
5.该地区生态脆弱,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扩大种植面积 B.使用绿色能源
C.增加牲畜数量 D.大力发展旅游
【答案】4.D 5.B
【解析】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湿地,这里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藏羚羊等,大熊猫和金丝猴分布在南方地区,褐马鸡分布在北方地区,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对此应该使用绿色能源,减少污染;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牲畜和大力发展旅游都是破坏生态的做法,ACD不可取,故选B。
【点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湿地,这里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藏羚羊等;治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三江源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高寒 B.炎热 C.湿热 D.干旱
7.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气候变暖,冰川消退 B.过度放牧,乱采滥挖
C.工厂众多,废气污染 D.水土流失,草地沙化
【答案】6.A 7.C
【解析】6.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高寒是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故选A。
7.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是导致三江源地区环境恶化的自然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 、造成水土流失,草地沙化是环境恶化的人为原因。该地区没有工厂,和废气污染。故根据题意选C。
【点睛】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最可能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9.下列描述反映三江源地区景观的是( )
A.雪山连绵,沼泽密布 B.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C.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D.山高谷深,羚羊成群
【答案】8.C 9.A
【分析】8.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中华水塔”河水丰盈的时期最可能在7月,该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多,C符合题意。故选C。
9.养育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长江黄河均发源于三江源地区,雪山连绵,冰川高悬,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细草如毡,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均来源于这一地区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还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湿地,A正确。故选A。
【点睛】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湿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
10.(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近年来,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加剧,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因果关系,如下图,请将图中的空缺补充完整,补充正确的是( )
A.①—全球气候变暖 B.②—降水减少
C.③—过度开垦 D.④—水土流失
【答案】A
【详解】根据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和产生的原因和因果关系可知,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②-冰川融化,③—过度放牧,④—土地沙漠化。所以正确的是A。
【点睛】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三江源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指的是( )
A.珠江、长江、黑龙江 B.黄河、长江、黑龙江
C.珠江、长江、澜沧江 D.黄河、长江、澜沧江
12.下列地理事象描述中,与图中铁路沿线观赏到的景观特征不相符的是( )
A.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B.藏民欢歌,青稞片片
C.雪域牧场,毡房点点 D.城镇遍布,繁华热闹
13.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 )
A.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矿产资源 B.维持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
C.增加木材蓄积量 D.禁止滥捕、滥猎
【答案】11.D 12.D 13.B
【分析】11.读图可知,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的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势高,被誉为“中华水塔”。故根据题意选D。
12.读图可知,图中铁路是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从青海省西宁到西藏自治区的拉萨。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可观赏到:雪峰连绵,冰川广布。主要聚居的少数民族是藏族,主要农作物是青稞,所以可观赏到:藏民欢歌,青稞片片。当地以畜牧业为主,所以可观赏到:雪域牧场,毡房点点。这里是人口稀少的地区,所以城镇少,经济发展较落后,不能观赏到:城镇遍布,繁华热闹。故根据题意选D。
13.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已经恶化,野生动物急剧减少,为了保护自然环境,防止和控制生态破坏、草场退化,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2000年8月,我国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正确。ACD不是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的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势高,被誉为“中华水塔”。我国在这里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湿地。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图“青藏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14.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居民以藏族为主,信奉藏传佛教 B.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C.以高山高原气候为主,昼夜温差大 D.主要牲畜有三河牛、藏绵羊、藏羚羊
15.三江源地区的“三江”,不正确的是( )
A.怒江 B.黄河 C.长江 D.澜沧江
【答案】14.D 15.A
【分析】14.青藏地区的居民以藏族为主,信奉藏传佛教;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较充足,土壤较肥沃;青藏地区以高山高原气候为主,昼夜温差大,牧民穿着特色的藏袍;ABC叙述正确。三河牛是中国培育的乳肉兼用品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属于内蒙古,不属于青藏地区,D叙述错误。根据题意,答案选D。
15.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国外称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根据题意,答案选A。
【点睛】三江源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二、解答题
16.(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西北—青藏地区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图中信息可见,甲、乙两地区发展经济的共同优势条件是什么
(2)从空中俯瞰,ABC地表植被依次是____→____→____。
(3)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类型。
地区 自然环境特征 农业类型(种植业)
甲 ①____ ②____
乙 ③____ ④____
(4)某外商计划在C省级行政区域投资建一大型纺织厂,你认为他所看中该地的优势条件是____。
(5)甲地区目前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有____。
(6)乙地区有被誉为“中华水塔”的____自然保护区,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
【答案】(1)能源与矿产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广大)。
(2) 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3) 干旱 灌溉农业 高寒 河谷农业
(4)棉花、羊毛产区
(5) 草地退化、沙化严重 退耕还林、还草,适当放牧;禁止乱伐乱垦
(6) 三江源 冰川萎缩 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分析】本大题以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为材料,涉及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条件、植被、生态问题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1)由图中信息可见,甲、乙两地区发展经济的共同优势条件是能源与矿产资源丰富,还有是土地面积广大。
(2)从空中俯瞰,A、B、C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 ,地表植被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3)甲地区是我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农业类型是灌溉农业;乙地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突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主要发展畜牧业,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热量较高,发展的农业类型是河谷农业。
(4)C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棉花的最大产区。在新疆投资建一大型纺织厂,是因为靠近原料产地。
(5)甲地区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目前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造成的草地退化、沙化严重,应该采取的措施有: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控制载畜量;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6)乙地区是青藏地区,有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等。
17.(2023·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黄河流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悠久的历史,记载着黄河流域古老的辉煌:勤劳的人民,正在谱写黄河流域灿烂的篇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九曲黄河在山东省奔流入海,黄河三角洲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主要因为黄河入海口处河道趋缓,泥沙沉积而成。这里的泥沙主要来自________(上中下游)河段。
(2)陕西的渭河平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渭河和汉江分居秦岭两侧,但水量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3)“引汉济渭”被称为小南水北调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调节陕西省水资源________(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4)黄河冲出晋陕峡谷之后,转身东流,进入河南省,因省境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河南省简称________。
(5)黄河之源位于三江源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请你写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建议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中游
(2)气候因素
(3)空间
(4)豫
(5)退耕还草
【分析】本大题以黄河流城为材料,涉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因素河流流量的影响、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1)黄河三角洲的泥沙主要来自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含沙量大,流经入海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
(2)渭河位于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较小,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结冰。汉江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长,冬季不结冰;导致渭河和汉江水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
(3)“引汉济渭”被称为小南水北调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调节陕西省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缓解关中平原水资源紧缺状况。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通过修建水库。
(4)黄河冲出晋陕峡谷之后,转身东流,进入河南省,因省境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河南省简称豫,省会郑州市。
(5)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滥垦乱伐使大面积的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虫鼠害肆虐;珍稀野生动物盗猎严重;无序的黄金开采及冬虫夏草的采挖屡禁不止;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远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的人类已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针对以上原因,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退耕还草,制定法律法规,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18.(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
材料一: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三江的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被誉为“中华水塔”。下图是三江源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三江源地区历史上水草丰美、生物多样、湖泊众多、生态良好。上世纪末,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湖泊减少、冰川萎缩、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1)三江源地区位于________省南部,是长江、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源区,三江源头最初的补给水源是___________。“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应该在________(夏季/冬季)。
(2)三江源国家公园湿地广布,将其设立为国家公园有何重要价值。
(3)在三江源地区,可采取哪些措施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1) 青海 黄河 澜沧江 高山冰雪融水 夏季
(2)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利于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地的动植物资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具有较高的旅游、科研价值。
(3)退耕还草、植树造草、禁止过度放牧等、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分析】本题以环渤海地区为试题背景,涉及了环渤海地区交通、工业基地及工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读图及所学知识可知,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夏季气温高时,高山冰雪融水融水量大,源头最初的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应该是夏季。
(2)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三江的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可知,三江源区湿地面积广大,可以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物生存的栖息地;利于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三江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由“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及材料二的信息可知,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湿地,具有较高的旅游、科研价值。
(3)为保护三江源的自然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主要采取退耕还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点睛】
19.(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材料和长江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说:“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1)长江发源于____山脉,自西向东注入____海。
(2)长江最大的支流A是____,湖泊①是____。
(3)长江下游江阔水深,航运发达,被誉为____。同时下游地区因降水量大,支流多,地势低平,多____灾害。
(4)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三江源对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答一点即可)
____
【答案】(1) 唐古拉 东
(2) 汉江 鄱阳湖
(3) ”黄金水道" 洪涝
(4)三江源地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湿地沼泽等水土保持作用突出。
【分析】本大题以文字材料和长江流域图为素材,设置四道小题,涉及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支流、湖泊、各河段特征和三江源对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北麓,曲折东流,干流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域,注入东海。
(2)A是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①湖泊是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3)从上、中、下游看,长江上游奔流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总落差3000多米),江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无封冻期,最具航运价值,被誉为"黄金水道"。下游多洪涝灾害,原因是降水丰沛,支流多,干支流经常同时涨水;地形为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水位迅速抬升,往往形成洪涝灾害。
(4)三江源对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是:三江源地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湿地沼泽等水土保持作用突出。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2·北京·七年级课时练习)人民日报2022年4月18日报道,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提供的最新分析表明,截至2020年底,暴雨、台风(大风)和洪涝,仍是侵扰中国文化、混合遗产地的主要自然灾害。图为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总数年度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总数年度统计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2015年,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最小
B.在2016年,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达到最大
C.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总体上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D.未来遭受自然灾害的遗产地数量的发展趋势是波动的
2.关于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洪水来临时,赶快向高处转移②地震发生时,可暂时躲在墙角③泥石流发生时,顺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逃生④遇到台风时,躲避在电线杆下⑤寒潮来临时,注意增添衣物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⑤
3.青海可可西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其申遗的根本目的是( )
A.吸引更多游客 B.保护文化遗产 C.让可可西里闻名世界 D.获得更多收入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图中阴影部分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珍稀动物属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是( )
A.大熊猫 B.金丝猴
C.褐马鸡 D.藏羚羊
5.该地区生态脆弱,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扩大种植面积 B.使用绿色能源
C.增加牲畜数量 D.大力发展旅游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三江源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高寒 B.炎热 C.湿热 D.干旱
7.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气候变暖,冰川消退 B.过度放牧,乱采滥挖
C.工厂众多,废气污染 D.水土流失,草地沙化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最可能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9.下列描述反映三江源地区景观的是( )
A.雪山连绵,沼泽密布 B.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C.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D.山高谷深,羚羊成群
10.(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近年来,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加剧,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因果关系,如下图,请将图中的空缺补充完整,补充正确的是( )
A.①—全球气候变暖 B.②—降水减少
C.③—过度开垦 D.④—水土流失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三江源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指的是( )
A.珠江、长江、黑龙江 B.黄河、长江、黑龙江
C.珠江、长江、澜沧江 D.黄河、长江、澜沧江
12.下列地理事象描述中,与图中铁路沿线观赏到的景观特征不相符的是( )
A.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B.藏民欢歌,青稞片片
C.雪域牧场,毡房点点 D.城镇遍布,繁华热闹
13.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 )
A.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矿产资源 B.维持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
C.增加木材蓄积量 D.禁止滥捕、滥猎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图“青藏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14.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居民以藏族为主,信奉藏传佛教 B.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C.以高山高原气候为主,昼夜温差大 D.主要牲畜有三河牛、藏绵羊、藏羚羊
15.三江源地区的“三江”,不正确的是( )
A.怒江 B.黄河 C.长江 D.澜沧江
二、解答题
16.(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西北—青藏地区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图中信息可见,甲、乙两地区发展经济的共同优势条件是什么
(2)从空中俯瞰,ABC地表植被依次是____→____→____。
(3)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类型。
地区 自然环境特征 农业类型(种植业)
甲 ①____ ②____
乙 ③____ ④____
(4)某外商计划在C省级行政区域投资建一大型纺织厂,你认为他所看中该地的优势条件是____。
(5)甲地区目前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有____。
(6)乙地区有被誉为“中华水塔”的____自然保护区,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
17.(2023·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黄河流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悠久的历史,记载着黄河流域古老的辉煌:勤劳的人民,正在谱写黄河流域灿烂的篇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九曲黄河在山东省奔流入海,黄河三角洲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主要因为黄河入海口处河道趋缓,泥沙沉积而成。这里的泥沙主要来自________(上中下游)河段。
(2)陕西的渭河平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渭河和汉江分居秦岭两侧,但水量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3)“引汉济渭”被称为小南水北调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调节陕西省水资源________(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4)黄河冲出晋陕峡谷之后,转身东流,进入河南省,因省境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河南省简称________。
(5)黄河之源位于三江源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请你写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建议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18.(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
材料一: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三江的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被誉为“中华水塔”。下图是三江源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三江源地区历史上水草丰美、生物多样、湖泊众多、生态良好。上世纪末,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湖泊减少、冰川萎缩、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1)三江源地区位于________省南部,是长江、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源区,三江源头最初的补给水源是___________。“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应该在________(夏季/冬季)。
(2)三江源国家公园湿地广布,将其设立为国家公园有何重要价值。
(3)在三江源地区,可采取哪些措施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19.(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材料和长江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说:“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1)长江发源于____山脉,自西向东注入____海。
(2)长江最大的支流A是____,湖泊①是____。
(3)长江下游江阔水深,航运发达,被誉为____。同时下游地区因降水量大,支流多,地势低平,多____灾害。
(4)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三江源对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答一点即可)
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