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4.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大气组成表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 主要成分 N2 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02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微量成分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另外,因甲使气温升高
乙 吸收丙而使大气增温,对生物有保护作用
丁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作为成云致雨的凝结核
1.关于表中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代表吸收太阳辐射 B.乙:代表氧原子
C.丙:代表红外线 D.丁:可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2.关于大气各层的特点正确的是( )
A.大气质量约99%都在A层 B.纬度越低,A层层顶越高
C.B层是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D.高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
3.下列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起保护作用的是( )
A.以煤、石油作为主要能源 B.加快热带雨林的开发
C.用NH3代替氯氟碳化物制冷 D.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0月,中国东部地区频遭大雾天气,部分地区出现浓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浓雾天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5.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 )
A.红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红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6.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较大。作为中学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早晨起床去晨跑 B.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C.佩戴PM2.5口罩 D.去郊区外婆家休假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碳中和,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年),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2021年11月6日至7日举行的北京能源国际会议上,全球33位顶尖学者围绕中国碳中和转型、中国能源目标的制定、碳配额分配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全球33位顶尖学者围绕碳中和主题展开交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8.在发达国家大规模能源转型下,2021年出现了能源紧张状况,反映了当前新能源面临的问题是( )
A.供给不稳定 B.市场需求小 C.可开发资源少 D.开发难度大
9.我国要实现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最可行的措施是( )
A.发展新能源 B.开发化石燃料 C.控制生产用电 D.全面封山育林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中国农业十二五“七区二十三带”战略格局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东北平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C.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11.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
A.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B.华南主产区要增大非农业用地规模
C.甘、新主产区加大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D.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扩大灌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读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A点:指以常规生态环监指标衡量的生态环境质量由持续恶化转向逐步改善的阙值点。
B点:指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能满足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阙值点。
C点:指在考虑部分未观测指标、区域差异和恢复周期等因素影响后,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能够满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需求的阙值点。
12.据图文信息可推测( )
A.“拐点”出现前,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负相关
B.“拐点”出现后,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正相关
C.若土壤监测中添加汞含量指标,则“拐点”出现时间提前
D.东部经济地带出现“拐点”的时间比西部经济地带早
13.“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质量要求更高 B.和“C拐点”同时出现
C.生态环境质量最优 D.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将构建“一轴、两廊、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各组团功能特色明显,组团之间有湿地、森林、农田等生态空间组成的城市绿心相隔。该先行区坚持蓝绿生态空间占比不低于70%,形成“城在园中、镇在林中、村在田中”的景观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打造“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下图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发展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先行区打造“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 )
A.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 B.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
C.有利于公用基础设施 D.利用自然湿地和绿地
15.该先行区坚持蓝绿生态空间占比不低于70%,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的( )
A.发展的观念 B.环境的观念
C.公平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模拟实验是指采用某种实验方法,借助一些实验仪器、设备、模型,来模拟自然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产生、变化、作用等的实验,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某些自然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
某中学的李老师带带领同学们上了一堂地理实验课(如下图)。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2个数字测温探头分别插入2个烧瓶瓶塞的中孔。
②打开数字测温探头开关,将两个探头悬在空气中,待两个显示屏温度相同时,记录温度起点。
③将一袋小苏打(碳酸氢钠)和1袋醋酸倒入其中的甲烧瓶中,乙烧瓶保持空瓶,然后盖上插入数字测温探头的两个烧瓶塞,两烧瓶间相隔约3厘米距离。
④将台灯放置两个烧瓶中间对面约17~20厘米距离,拉低灯罩使光源距离瓶口5~7厘米,让热光源等距离照射两个瓶体。
⑤使用秒表计时器每分钟读取一次温度数据。收集10分钟内温度数据,记录在下面的温度记录表上。
⑥10分钟后,关闭白炽灯,继续观测温度变化,把两个瓶子5分钟内温度的变化记录在表格内。
温度记录表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
烧瓶甲 18.3 19.1 19.7 20.1 20.4 20.5 20.6 20.8
烧瓶乙 18.3 18.9 19.4 19.6 19.8 19.9 20.1 20.1
时间(分钟) 8 9 10 11 12 13 14 15
烧瓶甲 20.8 20.9 21.1 20.7 20.3 20.1 19.9 19.8
烧瓶乙 20.3 20.3 20.4 20.1 19.7 19.5 19.3 19.2
(1)实验发现开灯后甲烧瓶的温度增加速度较乙烧瓶快,请解释其原因。
(2)请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如果适当增加小苏打和醋酸的量,甲烧瓶的温度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实验课快结束时,李老师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收获。如果你是小组成员,请结合实验现象和当今气候变化说出两条该实验给你的启示。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茂名石化工业区是经广东省政府批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参股建设的工业区,是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茂名石化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45.2km2。工业区由文冲区、一区、二区、三区组成,其中一区是重点。一区以乙烯厂为依托,以其产品和副产品为原料构建下游生产项目,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并将每一环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综合利用。下图为茂名石化工业区一区“三废”综合利用线路图。
(1)简述茂名市发展石化工业的有利条件。
(2)从产业集聚角度,分析茂名石化工业区完善产业链的意义。
(3)说明茂名发展清洁生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漫画:颁奖会。
材料二:某工业园区“生产链”示意图
材料三: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1)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你能发现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工业园区存在着这样一个工业“生产链”,这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一个产物。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3)读材料三,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000余家。2017年底,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下图示意2013—2017年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情况统计。
材料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企业、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推动绿色生产与生活,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中国在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英法等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峰值,并计划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1)据图描述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
(2)请你为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应对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3)说明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叶尔羌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以莎车为中心,分布着该流域年代最早的古城,这里是新疆绿洲文明的发源地。叶尔羌河以喀群为界,分为上、下游。上游河段山高谷深,河谷物质结构疏松;下游河段流出山谷出口后形成冲积扇,扇上多汊流发育。下图示意叶尔羌河流域部分河段分布。流域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特别是在下游地区尤其适合于早熟长绒棉和瓜果的生产。
近年来,叶尔羌河下游流域人口不断增多,开发深度不断加强,说出该地区容易出现的生态问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4.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大气组成表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 主要成分 N2 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02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微量成分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另外,因甲使气温升高
乙 吸收丙而使大气增温,对生物有保护作用
丁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作为成云致雨的凝结核
1.关于表中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代表吸收太阳辐射 B.乙:代表氧原子
C.丙:代表红外线 D.丁:可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2.关于大气各层的特点正确的是( )
A.大气质量约99%都在A层 B.纬度越低,A层层顶越高
C.B层是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D.高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
3.下列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起保护作用的是( )
A.以煤、石油作为主要能源 B.加快热带雨林的开发
C.用NH3代替氯氟碳化物制冷 D.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答案】1.D 2.B 3.C
【分析】1.读图可知,二氧化碳因甲使气温升高,所以甲为地面辐射;乙属于大气组成中的微量成分,吸收丙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推测丙为紫外线,乙为臭氧;丁为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由此判断:甲为地面辐射,A错;乙为臭氧,B错;丙为紫外线,C错;丁为水汽,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水汽含量大时,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地面温度较低;同时,空气中的水汽也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升温),D正确,故选D。
2.A为对流层,所包含空气质量几乎占整个大气质量的75%;A错误。纬度越低,对流层厚度越厚,对流层层顶越高,B正确。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C错误。对流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D错误。故选B。
3.以煤、石油作为主要能源以及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造成大气污染,AD错;加快热带雨林开发会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B错;用NH 代替氟氯碳化物制冷,能保护大气层中的臭氧层,C正确,故选C。
【点睛】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地面温度较低。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0月,中国东部地区频遭大雾天气,部分地区出现浓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浓雾天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5.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 )
A.红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红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6.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较大。作为中学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早晨起床去晨跑 B.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C.佩戴PM2.5口罩 D.去郊区外婆家休假
【答案】4.C 5.A 6.B
【分析】4.注意关键词“能见度”,浓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能见度降低,C正确。浓雾吸收地面辐射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其作用是保温作用较强,无法解释能见度降低,A错。地面辐射的强弱与地温直接相关,浓雾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面辐射的强弱,但B选项没有直接解释为何能见度变低,B错。浓雾能够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多少,但无法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D错。故选C。
5.在大雾天气期间,红色光仍然很醒目,关键在于红色光不容易被散射,从而使得红光的穿透能力强,更容易被看见,而不是不容易被吸收或不容易被遮挡,A正确,BCD错。故选A。
6.多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从而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B正确。早晨起床去晨跑对减少雾霾无关,A错。佩戴PM2.5口罩以及去郊区外婆家休假(郊区雾霾相对较弱),可减少雾霾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影响,但不能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CD错。故选B。
【点睛】注意散射作用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和应用: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太阳光中波长短的蓝、紫色光易被大气散射);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旭日和夕阳、朝霞和晚霞呈橘红色(日出、日落前后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径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强,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大都被散射,其余的光线中波长较长的红色光、橙色光较多,因此旭日和夕阳呈橘红色,投射到云朵及江面上也使其呈现橘红色);交通信号灯 “ 红灯停”的科学依据(红色光波长较长,难被散射,穿透力强,以红灯作为停止的信号更为醒目)。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碳中和,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年),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2021年11月6日至7日举行的北京能源国际会议上,全球33位顶尖学者围绕中国碳中和转型、中国能源目标的制定、碳配额分配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全球33位顶尖学者围绕碳中和主题展开交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8.在发达国家大规模能源转型下,2021年出现了能源紧张状况,反映了当前新能源面临的问题是( )
A.供给不稳定 B.市场需求小 C.可开发资源少 D.开发难度大
9.我国要实现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最可行的措施是( )
A.发展新能源 B.开发化石燃料 C.控制生产用电 D.全面封山育林
【答案】7.B 8.A 9.A
【分析】7.碳中和是为了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应该由世界各国合作进行,全球33位顶尖学者围绕碳中和主题展开交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B正确。公平性原则涉及资源分配上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的关系;持续性原则涉及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中的“度”或“承载力”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没有发展性原则,ACD错误。故选B。
8.发达国家大规模能源转型应该是大规模使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2021年出现了能源紧张状况,说明能源供应不足,反映了当前新能源面临的问题是供给不稳定,A正确。世界经济发展较快,市场需求大,B错误。随着技术发展,可开发资源较多、开发难度小,CD错误。故选A。
9.“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要实现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最可行的措施是发展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最有效措施,A正确。开发化石燃料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利于达到碳中和的目标,B错误。控制生产用电、全面封山育林不切实际,CD错误。故选A。
【点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①公平性原则:涉及资源分配上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的关系;②持续性原则:涉及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中的“度”或“承载力”的关系;③共同性原则:涉及跨国界的环境问题解决中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或“协议”;④阶段性原则:涉及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目标或责任的差别。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中国农业十二五“七区二十三带”战略格局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东北平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C.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11.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
A.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B.华南主产区要增大非农业用地规模
C.甘、新主产区加大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D.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扩大灌区
【答案】10.D 11.C
【分析】10.东北平原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主要有东北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使农业生产的商品率较高,耕地集中成片,便于机械化生产,因此东北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但东北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该地只能是一年一熟,复种指数较低,D项正确,AB项错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不是有利条件,C错误。所以选D。
11.黄淮海平原主要位于半湿润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水稻生长需水量大,该区域气候条件不适宜大力发展水稻种植,A项错误;增大非农业用地规模势必会减少耕地面积,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B项错误;甘肃新疆主产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种植业主要依赖灌溉用水,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C项正确;河套灌区主产区若大力引黄灌溉,增大灌区面积,第一会使黄河干流水量减少,第二会加剧土壤盐碱化问题,因此要适度,D项错误。所以选C。
【点睛】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关东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畜牧业生产基地。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读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A点:指以常规生态环监指标衡量的生态环境质量由持续恶化转向逐步改善的阙值点。
B点:指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能满足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阙值点。
C点:指在考虑部分未观测指标、区域差异和恢复周期等因素影响后,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能够满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需求的阙值点。
12.据图文信息可推测( )
A.“拐点”出现前,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负相关
B.“拐点”出现后,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正相关
C.若土壤监测中添加汞含量指标,则“拐点”出现时间提前
D.东部经济地带出现“拐点”的时间比西部经济地带早
13.“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质量要求更高 B.和“C拐点”同时出现
C.生态环境质量最优 D.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答案】12.D 13.A
【分析】12.由图可知,基于常规监测指标的质量拐点出现前,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正相关,A错误。基于常规监测指标的质量拐点出现后,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负相关,B错误。土壤中出现重金属污染,是常规监测指标外的新因素,拐点出现时间滞后于基于常规监测指标的质量拐点出现时间,C错误。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程度高于西部,经济实力强,环境保护意识好,出现“拐点”的时间比西部经济地带早,D正确。故选D。
13.由注解可知,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指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能满足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阙值点,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高于常规监测指标,环境质量要求更高,A正确。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时的 GDP低于考虑新因素的质量拐点出现时的 GDP,时间早于“ C拐点”,B错误。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时只能反应环境恶化程度降低,不是环境质量最优,C错误。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是“B拐点”出现时间滞后于“ A拐点”的原因,但不能因为“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D错误。故选A。
【点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合理开采,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环境;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发展生态农业;5.控制工业污染,实行清洁生产;6.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7.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将构建“一轴、两廊、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各组团功能特色明显,组团之间有湿地、森林、农田等生态空间组成的城市绿心相隔。该先行区坚持蓝绿生态空间占比不低于70%,形成“城在园中、镇在林中、村在田中”的景观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打造“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下图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发展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先行区打造“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 )
A.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 B.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
C.有利于公用基础设施 D.利用自然湿地和绿地
15.该先行区坚持蓝绿生态空间占比不低于70%,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的( )
A.发展的观念 B.环境的观念
C.公平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答案】14.A 15.B
【分析】14.由材料可知,济南新旧功能转换先行区构建的“一轴、两廊、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各组团功能特色明显,之间有湿地、森林、农田等生态空间组成的城市绿心相隔,注重蓝绿生态空间占比在70%以上,实现了“城在园中、镇在林中、村在田中”的景观格局,通过合理布局,减轻了城市环境问题,可以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A正确。缓解交通压力,利用湿地和绿地、利用公用基础设施不是主要目的,B、C、D错误。故选A。
15.先行区坚持蓝绿生态空间占比不低于70%,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的环境观念,B正确。发展观念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A错误。公平观念是不同国家间、不同代际间、不同发展机会和基础差别的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权,C错误。权利观念是选择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取得或者放弃的自由,与先行区蓝绿生态空间占比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只是发展大局的一部分,其还应包括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环境观:重视新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公平观:不同国家间、不同代际间、不同发展机会和基础差别的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权。权力观:有选择做或者不做的自由,也有取得或者放弃的自由。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模拟实验是指采用某种实验方法,借助一些实验仪器、设备、模型,来模拟自然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产生、变化、作用等的实验,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某些自然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
某中学的李老师带带领同学们上了一堂地理实验课(如下图)。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2个数字测温探头分别插入2个烧瓶瓶塞的中孔。
②打开数字测温探头开关,将两个探头悬在空气中,待两个显示屏温度相同时,记录温度起点。
③将一袋小苏打(碳酸氢钠)和1袋醋酸倒入其中的甲烧瓶中,乙烧瓶保持空瓶,然后盖上插入数字测温探头的两个烧瓶塞,两烧瓶间相隔约3厘米距离。
④将台灯放置两个烧瓶中间对面约17~20厘米距离,拉低灯罩使光源距离瓶口5~7厘米,让热光源等距离照射两个瓶体。
⑤使用秒表计时器每分钟读取一次温度数据。收集10分钟内温度数据,记录在下面的温度记录表上。
⑥10分钟后,关闭白炽灯,继续观测温度变化,把两个瓶子5分钟内温度的变化记录在表格内。
温度记录表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
烧瓶甲 18.3 19.1 19.7 20.1 20.4 20.5 20.6 20.8
烧瓶乙 18.3 18.9 19.4 19.6 19.8 19.9 20.1 20.1
时间(分钟) 8 9 10 11 12 13 14 15
烧瓶甲 20.8 20.9 21.1 20.7 20.3 20.1 19.9 19.8
烧瓶乙 20.3 20.3 20.4 20.1 19.7 19.5 19.3 19.2
(1)实验发现开灯后甲烧瓶的温度增加速度较乙烧瓶快,请解释其原因。
(2)请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如果适当增加小苏打和醋酸的量,甲烧瓶的温度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实验课快结束时,李老师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收获。如果你是小组成员,请结合实验现象和当今气候变化说出两条该实验给你的启示。
【答案】(1)甲烧瓶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乙烧瓶,对瓶内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更强,增温更快。
(2)变化:甲烧瓶内增温可能会变快,降温可能会变慢。原因:增加小苏打和醋酸的量会使甲烧瓶瓶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吸热能力及保温作用增强。
(3)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之一;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减缓气候变暖;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要减少碳排量,实行清洁生产和倡导低碳生活。
【分析】本大题以地理模拟实验为背景材料,涉及温室效应、清洁生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由材料可知烧瓶甲中装有小苏打和醋,这两者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烧瓶甲中二氧化碳浓度就大于烧瓶乙,所以烧瓶甲对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就更强,增温更快,降温更慢。
(2)适当增加小苏打和醋酸的量,烧瓶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进一步增加,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更强,所以增温可能会更快,降温可能会更慢些。
(3)本实验得到的启示有,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之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所以要减缓气候变暖,就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人类在生产和消费中就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森林覆盖率,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茂名石化工业区是经广东省政府批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参股建设的工业区,是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茂名石化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45.2km2。工业区由文冲区、一区、二区、三区组成,其中一区是重点。一区以乙烯厂为依托,以其产品和副产品为原料构建下游生产项目,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并将每一环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综合利用。下图为茂名石化工业区一区“三废”综合利用线路图。
(1)简述茂名市发展石化工业的有利条件。
(2)从产业集聚角度,分析茂名石化工业区完善产业链的意义。
(3)说明茂名发展清洁生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答案】(1)靠近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资金充足,技术力量强;港口较多,水陆交通便利;人口较多,劳动力充足;政府政策支持等。
(2)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共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提高产品影响力;可以加强企业间合作,促进生产、管理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等。
(3)工业“三废”得到有效回收利用,直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或答降低生产成本);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当地劳动力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或答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了社会效益。
【分析】本题以石化工业为背景,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产业集聚的意义、清洁生产的效益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有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由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区位主要从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和政策等方面来分析。茂名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对石油的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茂名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石化工业资金充足,科技力量雄厚;临近港口,对外联系方便,水陆交通便利;广东省人口较多,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由“茂名石化工业区是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可知,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等。
(2)由所学知识可知,“一区以乙烯厂为依托,以其产品和副产品为原料构建下游生产项目,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可知,茂名石化工业区完善产业链,有利于形成专门石化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提高石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石化企业间共用利用基础设施,节约了生产建设的投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企业彼此之间交流与协作,促进产品的生产、管理及其创新,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化效益显著。
(3)从图示信息可知,工业“三废”的废水、废气、废渣得到有效回收、综合开发与利用,直接减轻了当地的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资源的消耗与浪费;同时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经济效益提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高了社会效益。
【点睛】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漫画:颁奖会。
材料二:某工业园区“生产链”示意图
材料三: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1)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你能发现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工业园区存在着这样一个工业“生产链”,这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一个产物。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3)读材料三,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
【答案】(1)这三家企业均属污染型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合理: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质量提高,实现了环境、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分析】本题以一则漫画,某工业园区“生产链”示意图,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三幅图为载体,考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1)通过漫画可以看出三家企业都为污染严重的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违反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2)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废弃物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所以“循环经济”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能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三者的可持续发展。
(3)从图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清洁生产过程,从资源的开采到加工,最后到消费,全过程注重废弃物的处理,满足“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所以是合理的,最终可使得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质量提高,实现了环境、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点睛】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000余家。2017年底,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下图示意2013—2017年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情况统计。
材料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企业、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推动绿色生产与生活,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中国在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英法等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峰值,并计划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1)据图描述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
(2)请你为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应对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3)说明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答案】(1)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呈上升趋势;2013-2016年增速明显,2016-2017年增速有所减缓。
(2)降低能耗,使用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将节余的碳配额出售;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必要时可适度购买一定数量的碳配额。
(3)①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②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生产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大;③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技术有待提高;④人口众多,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大;⑤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未达到峰值;⑥用于达成碳中和目标的时间短。
【分析】本大题以碳交易和碳中和为背景材料,涉及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应对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实现碳中和面临的主要挑战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描述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既要看到总量的变化,也要关注增长速度的变化。由图可知我国的碳交易总量从2013年至2017年明显成上升趋势,交易额也同步上升趋势,因此,我国的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之前,上升速度较快,2017年保持稳步增长,速度相对减慢。
(2)应对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合理化的解决措施根本在于减少碳的排放,增加它的吸收,最终落脚在促进交易额的增长,从这三个方面区分析。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应当积极加入碳市场的建设,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从本质上要减少碳的排放,可以开发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研发新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将剩余的碳配额进行出售。
(3)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从碳排放这方面来回答。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碳等化石燃料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比重大,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大且排放量未达到最大值;中国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上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人口众多,日常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总量也不小;距离达成碳中和目标的时间仅有40年,时间较短,压力大。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叶尔羌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以莎车为中心,分布着该流域年代最早的古城,这里是新疆绿洲文明的发源地。叶尔羌河以喀群为界,分为上、下游。上游河段山高谷深,河谷物质结构疏松;下游河段流出山谷出口后形成冲积扇,扇上多汊流发育。下图示意叶尔羌河流域部分河段分布。流域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特别是在下游地区尤其适合于早熟长绒棉和瓜果的生产。
近年来,叶尔羌河下游流域人口不断增多,开发深度不断加强,说出该地区容易出现的生态问题。
【答案】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类型的判断,区域生态问题一般都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导致的,因此学生在分析时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题目难度较低,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详解】流域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下游地区适合早熟长绒棉和瓜果的生产。随着下游流域人口不断增多,开发深度不断加强,长绒棉和瓜果的生产面积增大,加剧水资源的消耗,大量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加剧,进一步导致土地沙漠化,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劣,生物多样性减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