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2.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答案】1.D 2.B
【解析】1.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破坏,故①为生态破坏,A错、B错;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故②为环境污染,C错,D对。故正确答案为D。
2.即使人口零增长,由于人类个人需求等多方面问题仍会产生环境问题,A错;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B对;人口合理增长不会带来环境问题,C错;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D错。故正确答案为B。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中四个箭头反映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几个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图中哪一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4.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C 4.D
【分析】3.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箭头②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箭头③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④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向环境输出。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的不当行为。C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赤潮”的发生是由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水中大量排放含磷、氮的废水所导致的。D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该题要读懂图,理清楚各个箭头所代表的地理现象。
5.(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可能性最小的是( )
A.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
B.巴西森林大规模被砍伐,野生动物受到威胁
C.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
D.泰国在湄公河岸边建大型化工厂
【答案】A
【详解】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引起农田土壤的退化不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A正确;森林的砍伐,会引起世界气候的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B错误;核电站的泄漏随着大气的运动,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C错误;湄公河是国际性河流,建立化工厂会污染河流,D错误。故选A。
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图中哪个时间以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
A.A时间 B.B时间 C.C时间 D.都不是
【答案】B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在B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A时间和C时间都有部分时段环境污染程度大于自然环境自净能力。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故在做题时应该加强图表的判读的技巧的掌握。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新疆巴里坤湖位于天山东段,是有名的盐湖,如下图所示,柳条河是其主要补给来源。长期以来,大量泥浆、微生物、枯死植被等在湖中沉淀,每年一定时期沼泽中容易产生以硫化氢、氨气为主的刺鼻气味。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每年巴里坤湖刺鼻气味最严重的时期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近年来,巴里坤湖的面积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温度升高,蒸发加大 B.气候异常,降水减少
C.上游过度用水,入湖水量减少 D.湖区围湖造田,侵占湖泊水域
【答案】7.B 8.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水污染的成因和湖泊面积萎缩的原因,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7.巴里坤湖产生刺鼻性气体的原因主要是沼泽中的植物遗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因此温度越高,分解作用越强,所以夏季是气味最严重的季节。故选B。
8.巴里坤湖位于干旱气候区,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降水量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气温升高会使补给变多,AB错误。冰雪融水形成的径流是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上游大量用水使得入湖水量减少是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C正确;湖区周边受盐湖的影响是盐碱地,不利于农业生产,该地区不可能大规模围湖造田,D错误。故选C。
【点睛】内流湖泊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①降水少,蒸发旺盛;②全球变暖,加剧蒸发;人为原因:①过度的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②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②提高湖泊调节径流的能力。外流湖泊面积缩小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和环境污染等。
9.(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下图反映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
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 ②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详解】该图表示生态农业模式,粪便、沼液、沼渣等物质的流向说明这种模式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了环境污染;蚯蚓养殖、蘑菇房、猪场等能吸纳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该模式对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没有影响,①③④对,故B项正确。
10.(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可知,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答案】A
【详解】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导致大部分湿地变为建设用地,故A项正确。
11.(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区农业发展常见的立体农业景观:自下而上分布农田、茶园、竹林。发展立体农业的益处有( )
①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②减轻低温寒潮影响
③缓解农业劳力不足 ④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详解】低山丘陵区常见自下而上分布的农田、茶园、竹林所形成的立体农业,是因地制宜,是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但与减轻低温寒潮影响和缓解农业劳力不足没有关系,①④对,故C项正确。
12.(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是( )
①化肥 ②农药 ③污水灌溉 ④固体废弃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垃圾等均可造成土壤污染,①②③④对,故A项正确。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日本各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其中滋贺县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最为典型。读下图,回答下题。
13.爱东町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为
A.林业生产 B.畜牧养殖 C.种植业 D.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14.爱东町循环经济的发展
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改善了生态环境
C.加大了资源消耗总量 D.增加了生产成本
【答案】13.C 14.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3.由图示可知,该地的循环经济是围绕油菜、水稻、小麦等生产而发展兴起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因此该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C正确。
14.循环经济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目前不能实现零排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小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ACD错误,B正确。
15.(2018·江苏·启东中学高三课时练习)“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2009年3月28日晚八点半熄灯一小时。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目的是( )
A.节约能源
B.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C.了解和认识世界,维护世界和平
D.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
【答案】D
【详解】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目的,是为了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以防全球气候变暖。选D正确。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楼房建设数量越来越多,城市楼群密度越来越大,就需要不断拆除老旧楼房。目前很多高楼在拆除的时候,多选择爆破的方式(见下图)。大规模老旧建筑的拆除和爆破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
简述在城市中采用爆破方式拆除旧楼房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答案】爆破产生的噪声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爆破瞬间会产生大量粉尘,会污染空气;爆破产生的强震可能会影响岩土结构,诱发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部分可回收建材直接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可能会加剧部分资源短缺;爆破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堆积,影响城市环境。
【分析】本题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高楼爆破拆除为背景,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信息读取能力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根据题意,大规模的老旧建筑的拆除和爆破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因此本题的答题方向可以从人居环境、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等角度入手。而如何影响则需要从大规模的爆破入手。爆破会产生大量的噪声,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在爆破的瞬间则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会污染空气,并且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出行。爆破产生的强震可能会引起周边的岩土结构,诱发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大规模的拆除、爆破会导致部分可回收的建材直接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可能会加剧部分资源的短缺。爆破拆除后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影响城市的环境。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白色污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
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至今,“限塑令”对治理“白色污染”可谓收效甚微。2020年,为消除“白色污染”,我国再次提出“升级版限塑令”,明确到2025年,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列举“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并说明10多年来“限塑”收效甚微的原因。
【答案】危害:有害物质难以降解,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土壤透气、透水性,降低作物产量;污染空气、污染水体;被动物误食,危害动物健康;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
收效甚微原因: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缺少积极参与;实施“限塑令”以来,监管执法不严格,落实不到位;没有较好的可降解替代产品出现,限塑无法真正落实。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固体废弃物(白色污染)污染造成的危害,也就是塑料制品造成的危害,分析10多年来“限塑”收效甚微的原因。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白色污染”主要是各种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造成土壤污染;土壤中有各种难以降解的塑料,影响土壤透气透水性,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作物产量;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和纸屑和粉尘随风飞扬,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被动物误食,危害动物健康;各种塑料制品形成的微小颗粒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
从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开始下发“限塑令”到2020年的10多年期间,在实施“限塑令”以来,监管执法不严格,落实不到位;由于各种塑料制品价格便宜,使用便利,在加之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缺少积极参与;没有较好的可降解替代产品出现,限塑令无法真正落实。因此10多年来“限塑”收效甚微。
【点睛】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
第一、侵略土地过多。第二、污染空气。第三、污染水体。第四、火灾隐患。第六、很难降解,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七、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18.(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系统,B表示____系统,C表示____系统,D表示人的管理和调控。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____,经济持续发展是____,社会持续发展是____。
(3)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原则,目前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是____国家,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是____国家,其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
【答案】(1) 社会 经济 生态
(2) 基础 条件 目的
(3) 发展中 发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根据ABC三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如A向B提供劳动力、科技,向C排放生活废弃物可推知,A表示社会系统,B表示经济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2)根据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各个系统的基本内涵和作用可知:生态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效益、节能和减少废物,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是目的。
(3)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在过去的200年内,获取了地球更多的资源。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量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而且在治理污染上,发达国家拥有更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所以发达国家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发达国家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
19.(2020·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三升房”是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巴斯夫在德国一幢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因其每年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消耗的采暖耗油量不超出3L(相当于当量煤约4.5kg)而被称为“三升房”。改造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加强因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设置可回收热量的通风系统、截热技术等措施。与改造前相比,采暖耗油量从20L降到了3L。这种建筑方式生态效益明显,但在我国却很少有地方引进该改造技术。
试分析 “三升房”建筑改造方案的生态效益及我国却很少有地方引进该改造技术的原因。
【答案】生态效益:“三升房”通过老旧房屋改造,延迟其使用寿命,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及废气排放。原因;这种建筑改造方案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故在我国很少有类似的房屋改造。
【分析】本题以“三升房”为例分析巴斯夫企业对其进行改造的生态效益,此外还提出了我国对此技术引入较少的主要原因。学生可结合环境保护相关案例进行综合分析。
【详解】本题可结合材料中“三升房”建筑改造方案,从生态效益进行考虑。由材料可知,其每年每平方消耗的采暖耗油量不超过三升,说明在建设过程中节约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进一步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改造过程中采用加强保护结构的系统,可知其对于老旧房屋的改造,可延长其使用寿命,保障其使用安全。对于我国而言,引入主要的难度在于其节能减排的技术较高,导致改造的成本相对较高,我国目前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20.(2021·重庆八中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GDP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1)酒精厂产生的废弃物会造成________(全球性环境问题),该酒精厂生产过程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应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结合上图,简述实现“绿色GDP”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 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水平,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搞好环境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加强宣传和立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废弃物的处理;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实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详解】(1)在生产酒精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该厂注重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行清洁生产。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多角度分析。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因此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科技水平,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同时还应搞好环境建设防治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实现“绿色GDP”应从加强宣传和立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节能减排;加强对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考虑。节能减排主要包括: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实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2.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中四个箭头反映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几个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图中哪一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4.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可能性最小的是( )
A.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
B.巴西森林大规模被砍伐,野生动物受到威胁
C.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
D.泰国在湄公河岸边建大型化工厂
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图中哪个时间以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
A.A时间 B.B时间 C.C时间 D.都不是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新疆巴里坤湖位于天山东段,是有名的盐湖,如下图所示,柳条河是其主要补给来源。长期以来,大量泥浆、微生物、枯死植被等在湖中沉淀,每年一定时期沼泽中容易产生以硫化氢、氨气为主的刺鼻气味。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每年巴里坤湖刺鼻气味最严重的时期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近年来,巴里坤湖的面积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温度升高,蒸发加大 B.气候异常,降水减少
C.上游过度用水,入湖水量减少 D.湖区围湖造田,侵占湖泊水域
9.(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下图反映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
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 ②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可知,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11.(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区农业发展常见的立体农业景观:自下而上分布农田、茶园、竹林。发展立体农业的益处有( )
①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②减轻低温寒潮影响
③缓解农业劳力不足 ④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是( )
①化肥 ②农药 ③污水灌溉 ④固体废弃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日本各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其中滋贺县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最为典型。读下图,回答下题。
13.爱东町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为
A.林业生产 B.畜牧养殖 C.种植业 D.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14.爱东町循环经济的发展
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改善了生态环境
C.加大了资源消耗总量 D.增加了生产成本
15.(2018·江苏·启东中学高三课时练习)“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2009年3月28日晚八点半熄灯一小时。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目的是( )
A.节约能源
B.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C.了解和认识世界,维护世界和平
D.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楼房建设数量越来越多,城市楼群密度越来越大,就需要不断拆除老旧楼房。目前很多高楼在拆除的时候,多选择爆破的方式(见下图)。大规模老旧建筑的拆除和爆破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
简述在城市中采用爆破方式拆除旧楼房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白色污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
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至今,“限塑令”对治理“白色污染”可谓收效甚微。2020年,为消除“白色污染”,我国再次提出“升级版限塑令”,明确到2025年,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列举“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并说明10多年来“限塑”收效甚微的原因。
18.(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系统,B表示____系统,C表示____系统,D表示人的管理和调控。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____,经济持续发展是____,社会持续发展是____。
(3)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原则,目前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是____国家,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是____国家,其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
19.(2020·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三升房”是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巴斯夫在德国一幢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因其每年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消耗的采暖耗油量不超出3L(相当于当量煤约4.5kg)而被称为“三升房”。改造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加强因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设置可回收热量的通风系统、截热技术等措施。与改造前相比,采暖耗油量从20L降到了3L。这种建筑方式生态效益明显,但在我国却很少有地方引进该改造技术。
试分析 “三升房”建筑改造方案的生态效益及我国却很少有地方引进该改造技术的原因。
20.(2021·重庆八中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GDP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1)酒精厂产生的废弃物会造成________(全球性环境问题),该酒精厂生产过程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应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结合上图,简述实现“绿色GDP”应该采取的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