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期末考试测试题(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太阳能光热发电是利用太阳辐射的热量加热熔盐物质(盐类熔化后形成的熔融体),然后将热量传导到水中使之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建有我国首个大型光热电站。下图示意德令哈的位置及其周边部分地理事物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太阳能光热发电的优势是( )
A.清洁无污染 B.能源分布集中 C.技术要求低 D.不受气象条件影响
2.德令哈适合建设大型光热电站,是因为当地( )
①盐类物质多②太阳能丰富③土地价格低④市场需求大⑤基础设施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3.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对该地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引发水土流失 B.伤害途经飞鸟 C.造成气温升高 D.加剧人地矛盾
(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第十六中学校高二期中)下图为某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
A.核能占比迅速上升 B.天然气占比逐年上升
C.石油总量持续下降 D.煤气总量整体上升
5.该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是( )
A.能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上升 B.促进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开发
C.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D.促进能源利用技术的革新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澳门主要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二战后当地政府决心斥巨资,将凼仔岛和路环岛之间填平,这就是“路凼填海工程”。完成下面小题。
6.据材料推测,澳门填海造陆利用的是( )
A.海洋空间资源 B.海洋矿产资源 C.海洋生物资源 D.海洋化学资源
7.下列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不合理的是( )
A.沿海滩涂地区开辟盐田 B.海湾处建造跨海大桥
C.在海洋深处填海造陆 D.沿海滩涂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
(2023·河南·南阳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绿电”即绿色电力,是指通过零二氧化碳排放(或趋近于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过程得到的电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了奥运历史上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主要得益于( )
A.政策支持 B.技术支撑
C.资源禀赋 D.市场需求
9.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使用的“绿电”主要是( )
A.水电和风电 B.水电和光电
C.风电和核电 D.风电和光电
10.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的主要意义( )
①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②改变火电在电力生产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③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④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2·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期末)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在其仅约36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建有多达17座核电站,目前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下图示意德国核电站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 B.水源 C.政策 D.市场
12.支撑德国关闭核电站的理由是( )
A.科技水平较高 B.市场需求萎缩 C.第三产业发达 D.煤炭资源丰富
13.德国弃核后,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
A.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 B.提高进口能源比重
C.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D.大力开发水能资源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发电(含农林生物质、垃圾和沼气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属于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大省的是( )
①内蒙古②黑龙江③山东④新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我国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发电,对我国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能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②促进我国碳减排目标的达成③导致雾霾污染加重④缓解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拉开波湖,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水深平均达20多米,该湖有“南美洲聚宝盆”的美誉,渔业资源丰富,同时有“石油湖”之称。为了开采石油,湖底遍布石油管线,50多年前人们开始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以便大吨位的货轮和邮轮驶入湖区装载石油及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始在马拉开波湖投资开采石油。
(1)结合图文材料,简析马拉开波湖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2)试分析图示地区吸引中国投资开采石油的优势条件。
17.(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理论上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其中Q:太阳辐射收入=105焦耳/(平方厘米·年),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S:土壤有效系数。
地区 Q(105) T W S
江汉平原 4.9 0.6 1.2 0.8
东北平原南部 5.0 0.4 0.9 0.8
河西走廊 6.5 0.4 0.1 0.7
青藏地区 8.5 0.38 0.5 0.6
材料二中国沿海耕地、水资源对比图(图a)、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面积图(图b)。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读材料一可知,理论上每公顷粮食年产量最高的地区是____;最低的地区是____,该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
(2)通过对材料二图a的分析,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3)材料二图b中,东部沿海省市区中,上海市以南地区水土协调度较____(高、低),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4)面对国际粮价不断上涨,请对我国应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18.(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生产受农用化肥施用量、人口数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水平、自然灾害、科技、惠农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农业生产条件,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作为南方重要的粮食产区,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虽然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是在全国粮食产量中的份额却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49.4%下降至2018年的36.35%,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也由17%下降至6.7%。下图为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示意图。
(1)描述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特征。
(2)推测2003~2006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的原因。
(3)有人认为长江经济带经济水平提高不利于粮食安全生产的发展。你是否赞同 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9.(2022·山东·昌乐二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北半球西风带内,大气运动呈波浪起伏式,向北凸起的波峰称为高压脊,高压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北伸。当它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被冷空气切断后,在北侧出现一个孤立的闭合暖高压中心。暖高压中心持续时间比较长且很少移动,阻碍西风带内天气系统向东移动,于是称之为“阻塞高压”(图1)。近年来,北极冬季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北半球冬季极寒天气增多等现象与“阻塞高压”密切相关。
乌拉尔阻塞高压盘踞在乌拉尔山和新地岛上空,以晴朗天气为主,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较大。按照乌拉尔阻塞高压移动情况,可分为东移型、准定常型和西移型,不同类型的阻塞对冬季海冰面积有不同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同类型的乌拉尔阻塞发生频次发生了明显变化(图2)。
(1)说明乌拉尔准定常型阻塞高压发生频次整体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
(2)以乌拉尔准定常型阻塞高压为例说明北冰洋海冰面积减少原因。
(3)分析乌拉尔阻塞高压对我国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影响。
20.(2022·河南·信阳高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某年8月份进行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线(如下图)。
(1)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
(2)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分析该说法不合理的地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期末考试测试题(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太阳能光热发电是利用太阳辐射的热量加热熔盐物质(盐类熔化后形成的熔融体),然后将热量传导到水中使之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建有我国首个大型光热电站。下图示意德令哈的位置及其周边部分地理事物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太阳能光热发电的优势是( )
A.清洁无污染 B.能源分布集中 C.技术要求低 D.不受气象条件影响
2.德令哈适合建设大型光热电站,是因为当地( )
①盐类物质多②太阳能丰富③土地价格低④市场需求大⑤基础设施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3.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对该地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引发水土流失 B.伤害途经飞鸟 C.造成气温升高 D.加剧人地矛盾
【答案】1.A 2.A 3.B
【分析】1.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利用太阳能光热发电过程中,产生污染较少或不会产生污染,A正确;太阳能的能源分布相对分散,B错误;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要求较高,C错误;太阳能光热发电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D错误。所以选A。
2.根据材料信息“太阳能光热发电是利用太阳辐射的热量加热熔盐物质”可知,大型光热电站需要盐类,德令哈盐类物质较多;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晴天多,降水少,太阳辐射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面积广阔,土地价格低,①②③正确;区域人口较少,市场需求量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④⑤错误。所以选A。
3.太阳能光热电站不会引发水土流失,A错误;太阳能集热板反光,可能误伤途经飞鸟,B正确;太阳能光热电站将热能转换成电能,不会提升地表温度,C错误;太阳能光热电站可以提高区域能源供给,缓解人地矛盾,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太阳能光热发电是指:利用大规模阵列抛物或碟形镜面收集太阳热能,通过换热装置提供蒸汽,结合传统汽轮发电机的工艺,从而达到发电的目的。采用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避免了昂贵的硅晶光电转换工艺,可以大大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
(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第十六中学校高二期中)下图为某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
A.核能占比迅速上升 B.天然气占比逐年上升
C.石油总量持续下降 D.煤气总量整体上升
5.该国未来电力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是( )
A.能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上升 B.促进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开发
C.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D.促进能源利用技术的革新
【答案】4.D 5.D
【解析】4.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及资源的特性,能源结构逐渐调整。分析图中数据可知, 核能占比没有迅速提高,A错误。 天然气占比不是逐年变大,2027年后占比减少,B错误。图中石油占比较为稳定,石油总量不是持续下降,C错误。 煤气总量整体上升,D正确;故选D。
5.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开发成本不会大幅上升,A错误。煤炭占比下降,化石燃料不会大规模开发,B错误。 没有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C错误。可再生能源增加,有利于促进能源利用技术的革新,D正确。故选D。
【点睛】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国际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现状和趋势。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澳门主要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二战后当地政府决心斥巨资,将凼仔岛和路环岛之间填平,这就是“路凼填海工程”。完成下面小题。
6.据材料推测,澳门填海造陆利用的是( )
A.海洋空间资源 B.海洋矿产资源 C.海洋生物资源 D.海洋化学资源
7.下列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不合理的是( )
A.沿海滩涂地区开辟盐田 B.海湾处建造跨海大桥
C.在海洋深处填海造陆 D.沿海滩涂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
【答案】6.A 7.C
【分析】6.填海造陆利用的是海洋空间资源,A正确。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滨、浅海、深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类矿产资源的总称。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等资源。填海造陆并不是利用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或海洋化学资源。故选A。
7.沿海滩涂地区可以就近获得海水等含盐原料,同时有利于海盐的晾晒,可开辟盐田。海湾处陆地相对较近,可建造跨海大桥。沿海滩涂地区还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ABD选项均是海洋资源合理的利用方式,不符合题意。填海造陆应在浅海处合适的位置进行,海洋深处填海造陆成本巨大,不具有可行性,并不合理,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注意滩涂是位于大潮时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可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
(2023·河南·南阳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绿电”即绿色电力,是指通过零二氧化碳排放(或趋近于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过程得到的电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了奥运历史上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主要得益于( )
A.政策支持 B.技术支撑
C.资源禀赋 D.市场需求
9.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使用的“绿电”主要是( )
A.水电和风电 B.水电和光电
C.风电和核电 D.风电和光电
10.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的主要意义( )
①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②改变火电在电力生产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③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④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8.B 9.D 10.D
【解析】8.北京冬奥会技术上针对北京冬奥会设计了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为冬奥场馆的“绿电”运行提供保障,因此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主要得益于技术支撑,B正确;政策的支持、丰富的资源条件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都不是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的主要原因,排除AC;市场对于“绿电”需求较大,但不是本次北京冬奥会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的原因,D错误;故选B。
9.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使用 “绿电”主要是指河北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输入北京电网,因此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使用的“绿电”主要是风电和光电,排除ABC,选D。
10.由材料可知“绿电”是指通过零二氧化碳排放(或趋近于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过程得到的电力,属于清洁能源,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可以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①③④正确,D正确;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资源状况,本次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还不能做到改变火电在电力生产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②错误,排除ABC;故选D。
【点睛】目前,我国的“绿电”主要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主。北京冬奥会是城市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2022·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期末)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在其仅约36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建有多达17座核电站,目前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下图示意德国核电站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 B.水源 C.政策 D.市场
12.支撑德国关闭核电站的理由是( )
A.科技水平较高 B.市场需求萎缩 C.第三产业发达 D.煤炭资源丰富
13.德国弃核后,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
A.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 B.提高进口能源比重
C.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D.大力开发水能资源
【答案】11.B 12.A 13.B
【解析】11.读图可知德国核电站主要位于河流和沿海附近,说明核电站选址主要与水源有关。因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巨大热量,大约每秒钟需要十一至十二立方米流量的冷却水降温,冷却水往往被视作是核电站正常运转的“血液”,B对;德国的核电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且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是高科技工业园区,核电并没有围绕南部分布,说明技术不是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A错;国家政策会影响核电的区位选择,但不是主要因素,C错;读图可知,鲁尔区附近建设了些核电站,而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充足,说明影响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不是市场,D错。故选B。
12.根据材料“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说明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第二产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日益短缺的常规能源,促使德国发展再生能源技术,以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和传统化石能源,A对,B、C错;德国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枯竭,且发展火电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利于环保还会增加碳排放成本,D错。故选A。
13.德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短、中、长期的节能减排计划。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不但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烧煤需要买碳排放许可,成本会转嫁给消费者,引起民众不满,A错;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能源需求量很大,根据材料德国目前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如果德国弃核后,将面临能源危机,而北欧有丰富的水能,南欧有丰富的太阳能,德国可以从这些国家及其他国家进口能源,这是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B对;德国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大,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虽保护了环境,但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C错;水电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且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德国水能资源不太丰富,需抽水蓄能,D错。故选B。
【点睛】核能发电弊:1、核废料处理需严谨,核废料放出的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电离和激发作用,对生物体会引起辐射损伤;2、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3、核裂变必须由人通过一定装置进行控制。一旦失去控制,裂变能不仅不能用于发电,还会酿成灾害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发电(含农林生物质、垃圾和沼气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属于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大省的是( )
①内蒙古②黑龙江③山东④新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我国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发电,对我国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能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②促进我国碳减排目标的达成③导致雾霾污染加重④缓解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4.B 15.C
【分析】14.由材料“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发电(含农林生物质、垃圾和沼气发电)”可知,属于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大省的是黑龙江和山东,人口多,农业发达,植被覆盖率高,生物质丰富,②③正确;内蒙古和新疆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林木少,人口少,垃圾少,生物质不丰富。①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发电,秸秆还田少,植被有机肥减少,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①正确;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能促进我国碳减排目标的达成,②正确;能缓解我国能源安全问题,④正确;生物质能进行发电,减少了秸秆的焚烧,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不会加重雾霾污染,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生物质主要是指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简称木质素)、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特点: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拉开波湖,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水深平均达20多米,该湖有“南美洲聚宝盆”的美誉,渔业资源丰富,同时有“石油湖”之称。为了开采石油,湖底遍布石油管线,50多年前人们开始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以便大吨位的货轮和邮轮驶入湖区装载石油及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始在马拉开波湖投资开采石油。
(1)结合图文材料,简析马拉开波湖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2)试分析图示地区吸引中国投资开采石油的优势条件。
【答案】(1)湖区面积大,水深适宜,鱼类生存空间广阔;入湖河流多,营养盐类多,饵料丰富;纬度较低,湖区光照充足,有利于水生浮游生物的生长;湖区与海洋相通,导致湖泊鱼类种类多样。
(2)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开采历史悠久,配套基础设施齐全;疏浚后的入海通道,便于湖区与海洋沟通,交通便利;周边城市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当地政府政策支持。
【分析】本大题以马拉开波湖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马拉开波湖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马拉开波湖开采石油的优势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分析马拉开波湖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鱼类食物来源丰富、生存环境方面分析。由材料“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水深平均达20多米”可知,马拉开波湖湖区面积大,水深适宜,为鱼类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读图可知,入湖河流多,注入淡水和营养盐类多,饵料丰富。位于10°N附近,纬度较低,湖区光热充足,有利于水生浮游生物的生长。湖区与海洋相通,有利于淡水和咸水鱼生长,湖泊鱼类种类多样。
(2)分析中国在委内瑞拉投资开采石油的优势条件,主要从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由材料可知,马拉开波湖有“石油湖”之称,说明该地石油资源丰富。由材料“50多年前人们开始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以便大吨位的货轮和邮轮驶入湖区装载石油及产品”可知,石油开采历史悠久,配套基础设施齐全;疏浚后的入海通道,便于湖区与海洋沟通,交通便利。读图可知,周边城市多,为发展中国家,有大量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由材料“20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始在马拉开波湖投资开采石油”可知,有当地政府政策支持。
17.(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理论上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其中Q:太阳辐射收入=105焦耳/(平方厘米·年),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S:土壤有效系数。
地区 Q(105) T W S
江汉平原 4.9 0.6 1.2 0.8
东北平原南部 5.0 0.4 0.9 0.8
河西走廊 6.5 0.4 0.1 0.7
青藏地区 8.5 0.38 0.5 0.6
材料二中国沿海耕地、水资源对比图(图a)、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面积图(图b)。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读材料一可知,理论上每公顷粮食年产量最高的地区是____;最低的地区是____,该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
(2)通过对材料二图a的分析,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3)材料二图b中,东部沿海省市区中,上海市以南地区水土协调度较____(高、低),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4)面对国际粮价不断上涨,请对我国应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答案】(1) 江汉平原 河西走廊 水源
(2)我国东部沿海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土配合不协调。
(3)高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且平原面积较小、耕地比重小。
(4)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护耕地,防止耕地毁损和污染;兴修水利,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水土资源分布特点,以及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材料一可知,理论上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通过计算可知,理论上每公顷粮食年产量最高的地区是江汉平原;最低的地区是河西走廊,该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发展粮食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2)通过对材料二图a的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的水资源比重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占沿海地区比重大,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水资源占沿海地区比重较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资源中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占沿海地区比重较高,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耕地资源占沿海地区比重较低;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土配合不协调。
(3)从材料二图b中可以看出,东北沿海省市区中,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的水土协调度高,即上海市以南地区水土协调度较高。理由是东部沿海省市区中,上海市以南地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且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多低山丘陵,平原面积较小、耕地比重小,故水土协调度较高。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国际粮价不断上涨,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粮食产量;我国耕地面积较少,城市化速度较快,因此要严防耕地红线,保护耕地,防止耕地毁损和污染,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兴修水利,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减少粮食损失。我国北方耕地资源多,水资源少,南方耕地少,水资源多,水土配合不协调,因此可以实施跨流域调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18.(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生产受农用化肥施用量、人口数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水平、自然灾害、科技、惠农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农业生产条件,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作为南方重要的粮食产区,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虽然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是在全国粮食产量中的份额却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49.4%下降至2018年的36.35%,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也由17%下降至6.7%。下图为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示意图。
(1)描述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特征。
(2)推测2003~2006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的原因。
(3)有人认为长江经济带经济水平提高不利于粮食安全生产的发展。你是否赞同 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1999~2003年向西南方向移动;2003~2006年向东北方向移动;2006~2018年呈现西南、东北方向交替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小的特征。
(2)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惠农政策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下,粮食增产明显;长江上游地区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气象灾害的影响,粮食减产严重,导致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3)赞同。理由: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必定会挤占农业用地,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工业化发展可能会加剧环境污染,影响粮食质量;经济发展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影响粮食生产。
或不赞同。理由:经济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经营水平;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增加农业技术、生产资料等方面的投入,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质量;经济发展可以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水平,进一步带动粮食生产。
【分析】本题以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区域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特征主要结合图示粮食生产重心的位置及移动方向作答,注意结合图片分阶段进行描述。读图可知,1999~2003年从潜江附近,移到常德附近,总体看是向西南方向移动;2003~2006年从常德移回潜江,向东北方向移动;2006~2018年在潜江、荆州之间徘徊,呈现西南、东北方向交替变化且移动速度放缓的特征。
(2)2003~2006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的原因主要结合不同地区的政策、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结构、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等进行分析。2003~200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惠农政策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粮食产量增加显著;而上游地区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加上受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影响,粮食减产严重,导致粮食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3)该题为开放性题目,持一种观点即可。若赞同,则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粮食质量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工业化发展可能会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而造成土壤污染,使粮食生产质量下降;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使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粮食生产等。
若不赞同,则从经济发展对政府支持力度、农业技术、粮食加工企业等产生的有利影响方面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会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经营水平;会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会发展粮食加工业,提高粮食加工水平,带动粮食生产等。
19.(2022·山东·昌乐二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北半球西风带内,大气运动呈波浪起伏式,向北凸起的波峰称为高压脊,高压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北伸。当它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被冷空气切断后,在北侧出现一个孤立的闭合暖高压中心。暖高压中心持续时间比较长且很少移动,阻碍西风带内天气系统向东移动,于是称之为“阻塞高压”(图1)。近年来,北极冬季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北半球冬季极寒天气增多等现象与“阻塞高压”密切相关。
乌拉尔阻塞高压盘踞在乌拉尔山和新地岛上空,以晴朗天气为主,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较大。按照乌拉尔阻塞高压移动情况,可分为东移型、准定常型和西移型,不同类型的阻塞对冬季海冰面积有不同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同类型的乌拉尔阻塞发生频次发生了明显变化(图2)。
(1)说明乌拉尔准定常型阻塞高压发生频次整体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
(2)以乌拉尔准定常型阻塞高压为例说明北冰洋海冰面积减少原因。
(3)分析乌拉尔阻塞高压对我国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影响。
【答案】(1)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温差变小,西风势力减弱。
(2)西风从较低纬度向北冰洋输入大量热量;西风输入大量水汽、空气水汽增多,大气热力作用增强;天气以晴朗为主,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较高
(3)阻塞高压形成后,到达我国的极地寒冷气流增强,寒潮频发或寒潮频发,导致冻害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难度较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结合图例可判断乌拉尔准定常型阻塞高压发生频次整体变化趋势是增多的;根据材料,当北半球西风带槽脊在向东移动时,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被冷空气切断后,而形成的乌拉尔准定常型阻塞高压。由材料“近年来,北极冬季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北半球冬季极寒天气增多等现象与“阻塞高压”密切相关”,可知,近年来频次增多的趋势形成原因,有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冬季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北极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南北温差变小,西风势力减弱。使其盘踞在乌拉尔山和新地岛上空,从而形成准定常型阻塞高压。
(2)根据材料“北半球西风带内,大气运动呈波浪起伏式,向北凸起的波峰称为高压脊,高压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北伸。当它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被冷空气切断后,在北侧出现一个孤立的闭合暖高压中心”,在其作用下,西风带内天气系统向东移动受阻,沿阻塞高压北部分支流向北冰洋,西风从较低纬度向北冰洋输入大量热量;同时西风也向北冰洋输入大量水汽,由于空气水汽增多,大气热力作用增强;由材料“乌拉尔阻塞高压盘踞在乌拉尔山和新地岛上空,以晴朗天气为主”可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较高,使北冰洋海冰面积减少。
(3)根据材料“暖高压中心持续时间比较长且很少移动,阻碍西风带内天气系统向东移动”可知,阻塞高压形成后,西风急流在阻塞高压地区受阻后,分成南北两支,南支与影响我国的亚洲高压源出的冷空气汇合,一旦阻塞高压崩溃,西风急流会使到达我国的极地寒冷气流增强,寒潮暴发或寒潮频发,导致冻害加强。
【点睛】
20.(2022·河南·信阳高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某年8月份进行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线(如下图)。
(1)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
(2)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分析该说法不合理的地方。
【答案】(1)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排放二氧化碳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参与全球的碳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演替为草本,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分析】本题以土壤排放二氧化碳相关图文为材料,涉及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不利于缓解全球变暖的分析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1)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相比,红松阔叶林高大茂密,生物量大,土壤中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多,土壤微生物丰富,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多;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的原因:“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 ,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8月份,与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相比,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因此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
(2)首先要明确,本题要求分析“该说法不合理的地方”,也就是说,观点应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不利于缓解全球变暖”。根据生物学常识可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再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绿色植物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即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全球的碳循环,该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生物量大,维持碳平衡的能力更强,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而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之后,草本植物生物量小,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因此不利于缓解全球变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