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6.2 再别康桥 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背课文,把握诗歌内容及情感。
2、反复诵读,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悟意境之美,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感受新月派诗人诗歌的“三美”主张。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咏全诗。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所运用的意象,体会其深寓的感情。
难点:感受新月派诗人诗歌的“三美”主张。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江南出美女也出才子。而康桥造就了一代多情的才子;才华横溢的诗的诗人——徐志摩。
二、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葱绿色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散文家。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雨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作品有《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四、题目解读
“再别”,第二次别离:“康桥”,现在译为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木、文化中心,风景胜地。诗人曾在这里留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此,他对康桥一往情深。从诗题来看,本诗是对诗人第一次离别康桥时所作的诗歌《康桥再会罢》的呼应。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离别康桥时难分难舍的离情。
第二部分:(第2-6节),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面对眼前的柳树、青荇、清潭等景物,追忆往昔的生活,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第三部分:(第7节),表现诗人不愿离开康桥的柔情。
六、全文分析
任务探究一 赏析语言和结构
1.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非常赞同。请分析《再别康桥》是怎样体现“三美”主张的。
明确:
①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韵脚严整,每节韵脚都落到第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如“来”“彩”“娘”“漾”等;节奏鲜明,旋律和谐,如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诗歌的节拍)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②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③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间或八个,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2.这首诗的第一节用了三次“轻轻的”,第七节变为“悄悄的”,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①诗歌的第一节,用了三次“轻轻的”这个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情感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②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3.本课两首现代诗在语言上分别有什么特色?
明确:
《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用平实的陈述和铺排,展示了画面一样的情景,诗人抓住了一些看似简单甚至有点粗糙却意象丰富的片段,使大堰河亲切、勤劳、慈祥、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再别康桥》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任务探究二 会意象和情感
4.诗歌第二节是怎样描写金柳的?效果如何?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写出了金柳的柔美之态,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5.作者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彩虹似的梦”美丽而朦胧,“虹”和“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6.诗人为什么要“放歌”而又不能“放歌”?
明确:
“放歌”是因为诗人泛舟寻梦,觅得了“一船星辉”般的回忆,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但此时的康河,宁静而和谐,诗人不忍搅扰这份美丽。更是因为,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立刻沉到谷底。别离的沉重感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别离的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七、中心思想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回忆和即将离别的情绪都融入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美、静谧,带有淡淡的忧伤的氛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八、写作特点
①构思新颖。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但是,诗人的情怀并非直白地显露,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摆脱了一般离别诗凄切的氛围,更具有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意蕴。
②情景交融。
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春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③妙用叠字。
本诗在语言上喜用叠字强化感情,营造了宁静、忧伤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节奏感、韵律感。
九、补充资料
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诗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的新月诗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的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布置作业
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是第5节有人认为是第6节,你的看法呢?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边界望乡
洛夫【注】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债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氯,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债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3.“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
4.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B
3.(1)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 (2)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3)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4.“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或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解析:
1.“时空”错,没有空间,此句从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2.“化视觉于听觉”错,应当是“化听觉于视觉”。因为鹧鸪的啼声是“听觉”,而“火”“冒烟”是视觉。
3.“距离”的表层含义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这点根据注释可以知道,也是诗人与故乡分离的时空距离,诗人在外漂泊几十载,如今才能够在落马洲之边界用望远镜拉近与故乡的“距离”,表达了诗人怀乡的伤痛、落寞和无奈。当诗人举起望远镜来眺望的时候,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眼前,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4.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击了人的视觉形象。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鹧鸪”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人、物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
2